(東華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無線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進入千家萬戶,其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但是這也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感受無線終端和智能手機帶來的便利同時,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經常發現身邊總有一部分人群無論吃飯、走路、逛街,隨時隨地,無時無刻都在拍照、刷微信、玩手機等,機不離人,人不離機。“低頭族”一詞應運而生。低頭族(Phubbing),是由澳大利亞麥肯和Macquarie大辭典共同杜撰產生,形容那些只顧低頭看手機而冷落面前親友的人。當代大學生作為手機和無線網絡的主要使用群體,高校已然成為“低頭族”的重災區。長時間的低頭使同學們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不僅影響了學業,對身體和心理的不良影響也是極大的。如何幫助大學生從“低頭族”中解脫出來,還校園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已經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2016年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建立“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通過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促進重點人群的體育活動,以此提高全民健康。因此,在健康背景下,本文從“體醫結合”的視角出發,嘗試全方位多角度的將體育與醫療資源相結合,對于改善大學生“低頭族”狀況,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目前,針對“體醫結合”的概念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體醫結合”是體育產業和醫療衛生產業的交叉領域。在結合過程中,體育部門提供載體,醫療部門提供醫療設備和處方手段。通過體育部門和醫療部門的緊密合作,研究出更加科學的運動處方。有專家認為:“體醫結合”是體育健康和醫療衛生相結合,運用體育科學訓練方法和醫學治療手段共同促進身體健康,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一種手段模式。廖遠鵬等人在研究中提出:體醫結合的實質是醫學學科提出思路和路徑,體育學科提供手段和方法。用醫學的知識體系和思考方式將常見的體育運動規律進行重新整合和歸納總結,使之處方化,變的更加的實用、科學、針對性強。
首先,“體醫結合”對人的生理影響。運用科學體育運動訓練方法,結合醫學理論思維方式,指導人們參與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改善人體肌肉、心血管等功能還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對于鍛煉的安全性、針對性、有效性都有極大的保障;其次,“體醫結合”對人的心理影響。體育心理與醫學心理的共同作用,不僅有助于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克服焦慮情緒,緩解壓力、消除緊張情緒、提高自控能力都具有良好的效果;最后,“體醫結合”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通過“體醫結合”的方式和手段引導人們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融入社會大家庭、,實現社會的和諧美滿。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提出:推動體育健身與醫療、文化等融合發展的發展思路。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入融合。2016年9月,成都體育學院率先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運動醫學與健康學院”,奏響了貫徹落實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加快推進了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發展,堅持體育與醫學協同發展的最強音。2017年2月,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成立“體醫融合促進創新研究中心”。2017年4月,國家衛生計生委、體育總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婦聯共同制定了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年 -2025年)》。
第一,科技高速發展的副作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特點就是快速、及時、方便、大眾,稍有放松就會錯過很多信息。當代大學生如果跟不上形勢,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一頭扎進手機里,看新聞、追劇、刷微博、交友、打游戲,怎么能夠認真學習,不沉迷呢?在加上內容豐富、針對性強、琳瑯滿目、功能強大的APP小程序,使人們基本生活都離不開手機,這無疑為“低頭”提供了“溫床”;
第二,從眾心理、攀比之風盛行。“別人有,我也要有”、“別人玩什么,我也玩什么”的心理,導致大學生購買手機的初衷已經不在是為了聯系方便,而是跟風。我國今年來經濟蓬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都提高了,就使得消費方式成為體現社會群體差異或層次的一種方式。手機作為一種工具,成為一種時尚風潮,是大學生表現個性,突出自我的方式,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買手機都會講究品牌,攀比之風昭然若揭。
第一,學校管理制度的缺失。基于當前大學嚴進寬出的辦學體制,使得努力拼搏了多年終圓大學夢的莘莘學子進入大學后頓時沒有了壓力,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部分同學沒有了奮斗目標,學習上渾渾噩噩,只要能混個順利畢業就好。而高校在面對這種現狀時,采取的措施并不強硬,應對辦法也不多;
第二,教學方法單一,沒有創新性。絕大部分當前高校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依然是傳統的講授法。由于班級人數普遍偏多,想要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遠遠不夠。學生面對老師枯燥的講解產生乏味、無聊的情緒,自然的萌生了玩手機的想法。
(1)缺乏自制力和自控能力。
現在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受到父母的照顧,沒有經歷過人生的起伏,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嚴重。進入大學后,失去了父母的管束,受到其他同學的影響和手機里的各種誘惑,難以抗拒,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低頭族”。
(2)人格特質的差異性。
國內外專家結合人格特質理論、卡特16種人格特質因素檢測等多種測評工具,研究人格特質和手機依賴之間的關系,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分析及研究發現:自卑、內向、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的人格特質群體更容易對手機產生依賴情緒,成為“低頭族”的機率更高。艾森克人格分析理論研究發現:粘液——抑郁質類型的人群,表現為安靜穩定,反應速度慢,不善于表露情緒。這種氣質類型的人不善于表達和傾訴、內心防御性極強,封閉自我,較容易成為“低頭族”狀態。
(3)個體內在情感的需求。
需要是人的一種心理滿足傾向也是人產生行為的動力來源。頻繁低頭看手機的背后,表面上是打發無聊時間,實際上是人害怕孤獨,滿足自我的需要。當人們在地鐵里,電梯里,周圍陌生的環境里會自然而然的拿手機,這是尋求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要。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高級層次需要則是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尊重和自我實現有著強烈的需要,但這個目標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汗水。然而在虛擬世界,這一切將變得容易的多。在網絡社交平臺,人們可以暢所欲言,無所顧忌,從他人那里得到被關注和被尊重空前容易,進而得到最大程度的心理滿足。
(1)加大力度培養“體醫結合”復合型人才,對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實施定期培訓。
相對日益增加的大學生人數,高校現有的“體醫結合”復合型人才比例遠遠滿足不了現狀。為了滿足大眾的健康需求,體育院校應加大運動醫學專業的招生人數,做好人才培養計劃,調整課程結構,增加運動醫學類課程。比如:運動營養學、保健康復、運動生理等課程。而醫學院校需要建立體育醫學專業,并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納入醫學基礎教育體系中去。高校體育教師是接觸大學生“低頭族”的主要人群,也是對大學生“低頭族”實施預防和干預操作的主力隊伍,定期組織高校體育教師進行有關運動健康的培訓,特別是加強醫學知識方面的培訓必不可少。其不僅僅是傳授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的老師,更是提高大學生健康知識和健康理念的引路人。
(2)打破行業壁壘,實現技術融合、資源融合、實踐融合的深度結合。
搭建體育部門和醫療衛生部門的合作平臺,提供政策導向和項目資金,為促進“體醫結合”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堅持將醫生的臨床治療技術與高校體育教師的運動技能和科研相結合,共同作用大學生“低頭族”,實現技術融合。把醫院的人力資源、醫療設備資源和體育場地設施、器材設備等資源相互結合實現資源融合。把醫學專家請進大學校園,結合高校體育資源為大學生“低頭族”提供專業的咨詢和現場指導,對預防和改善大學生“低頭族”現象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實踐融合指的是把醫生開具的治療處方與高校體育教師提出的運動處方相對接,兩者共同作用大學生 “低頭族”群體,促進醫生與教師的操作相輔相成,實現操作上的高度融合。
(3)針對大學生“低頭族”的成因設計科學合理的運動處方。
大學生“低頭族”的形成原因是不一樣的,每一個個體對于需求的滿足也不一樣。有的想交更多的朋友,有的想尋找刺激,有的想實現自我,有的想排解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或者壓力。這些不同的需求滿足就必須有針對性的開出不同的運動處方來實現。比如:三大球、交誼舞、廣場舞等運動項目就可以滿足大學生增加人際交往,結交更多朋友的需要。因為這類項目都是大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加之操作性強,也易于開展。這幾個運動項目都講究團隊的配合默契,要求人與人的協同作戰,個人參與其中能夠感受到勝利的喜悅和集體的力量。大學生參與此類項目既可以幫助別人又可以接受別人的幫助,既可以體現自我競爭意識又可以與他人競爭。實踐表明:這類活動可以改變人的孤僻性格,逐步的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改善人際關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如果要尋求刺激的同學則可以選擇攀巖、定向越野、滑雪等運動項目。如果想體現自我價值,樹立優良的自我意識建議可以選擇羽毛球、田徑、游泳等運動項目。因為此類項目在練習和比賽的時候都要不斷的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不斷的挑戰和超越自己,特別是在取得勝利時能夠實現自我、體現自我價值。針對想排解生活壓力,緩解焦慮情緒的這類同學可以選擇散打、跆拳道等運動項目。總之,不同的運動項目可以給運動者帶來不同的滿足。所以,針對大學生“低頭族”的不同需求,提出科學的運動處方,盡量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保證個體在運動中獲得樂趣、幸福感和滿足感,確保達到良好的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