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體育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00)
人體的運動需要力量作為動力來源,跑、跳等運動項目的動力主要來源于下肢。從解剖結構上看,其解剖結構和組成是相同的,在人剛出生時兩側肢體的形態相同,左、右腿具有一定的對稱性,在行使功能的早期階段,雙側的功能是相似的。靳士信在《解剖學進展》中指出;“所謂單側優勢,是指身體的一側較另一側在構造和功能上占優勢。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大多數人的右手比左手好用,這就是右上肢優勢,或稱為右手偏用。相反,左上肢優勢的人占少數。”單側優勢并不限于上肢,下肢也是如此。人們在用雙眼觀察事物時,左右兩眼的視敏度不一樣,人天生的較多就使用某一眼為主,也就是他的優勢眼。根據兩側遷移原理,利用非優勢側的對側遷移技能提高整體的運動能力的方法和效果,加強非優勢側肢體鍛煉在教學訓練效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康復訓練領域,功能性訓練的有效性與實用性已經得到驗證。在歐洲和北美,功能性訓練多用在大眾健身,主要用來改善活動受限人群關節的穩定性、神經肌肉控制、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功能性訓練對運動員的影響在前人的理論與實踐的支撐下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現。
身體功能訓練最早是康復訓練領域的一種積極的自我治療方式,近些年來被引入到競技體育領域,因其對身體素質的顯著提離效果而日益引起理論界、實務界的關注與重視。但縱觀當前的研究可見,目前對于身體功能訓練的概念尚沒有權威統一的界定,明晰這一概念的含義是研究開展前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Cook·G等(1997)認為身體功能訓練是以動力鏈原理為基礎,針對動力鏈中弱鏈進行的專項性的力量訓練,它強調對動力鏈中每一環節的力量訓練,通過對動作的分析尋找弱鏈,進而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提升。
Chulvi·I等(2009)認為,身體功能巧訓練是一種與力學、能量代謝及協調等密切相關的訓練科學,它來源于日常生活,在競技體育是針對某種特定動作靈活性、穩定性的訓練,涉及動力鏈中每一個環節。
Bill F(2006)指出,身體功能訓練是一種模仿人在自然狀態下的身體運動訓練方法,它以發展核必部位的力量素質為核心,通過提髙核心的穩定性來提高肌肉工作效率。此外,還有部分學者持相似的觀點,例如:Gamhetta V(1999)、鄧運龍(2009)及劉愛杰(2008)等。
閆琪(2012)指出,身體功能訓練是指一種以提高運動專項動作效率為目的的,采用與人體特定運動需求相一致的訓練方法。它強調動作的整體性和核心部位的作用,重視多平面的運動形式,強調訓練中本體感覺與神經控制能力。李丹陽(2011)也認為,身體功能訓練滿足了競技體育訓練中對身體素質全面性的要求,通過身體的全面性訓練來提高全身的各項身體素質。
綜上,各位學者對功能性訓練概念的界定研究視角是不同的,涉及到訓練目的、內容及過程諸多方面。此外,身體功能訓練還是基礎體能訓練的重要補充,對運動員平衡能力、柔初性及協調能力等基礎身體素質的發展也有顯著作用,身體功能訓練打破了傳統體能訓練中各要素之間的結果,強調柔韌素質、協調素質及平衡素質等在體能訓練中的基礎地位,先重點發展這些基礎素質,在此基礎上發展力量、耐力及速度等素質,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對國內外學者觀點的辨析,作者將其定義為:以全面發展運動員身體功能為根本目標,與體育專項性動作模式相一致,以多本體感覺、多平面和多關節練習內容為主,從平衡性、柔韌性、協調性、穩定性及核心區等多方面來促進神經、骨骼、肌肉及運動素質全面發展,更適應競技比賽要求的訓練模式。
由于人體大腦結構的不同,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它們的形態和機能各不相同。胼胝體是連接兩半球的組織,通過這一組織,兩半球在各自優勢基礎上進行協作,兩半球的工作方式不同并用不同的方法處理信息。雖然兩半球的能力幾乎相等,但在處理問題時總有一側處于優勢,并支配著另一側,通過它們之間最重要的聯接部位一肪服體,信息可從一側轉移到另一側。絕大多數的信息是從一側肢體傳到對側大腦的(如從右手到左腦),之后又有部分信息通過胼胝體到達了肢體的同側大腦。因此通過雙側訓練大腦的兩半球都可得到直接的信息,這樣非優勢側就可調節或幫助優勢側提高其能力,這一發現為人們理解和研究優勢與非優勢之間的差異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體育領域這種優勢與非優勢主要表現在部分運動技能的核心動作當中,這一側肢體在無形中進行著不同負荷的訓練使得這側肢體的力量、形態、神經的支配和運動單位的募集比另一側都有很大的優勢肢,逐漸形成了優勢與非優勢側腿。任何一項運動的核心動作不是靠優勢側腿來完的,要靠非優勢側腿的配合共同完成,非優勢側腿在身體平衡方面是必不可少的,要想讓運動成績有所提高,就要減少優勢側對非優勢側在力量、協調等方面的補充。在完成動作時優勢側腿對非優勢側腿的補充,這就是所謂的補償性動作。例如:在田徑運動技術中運動員在完成動作過程中,是通過身體的補償動作和恢復性動作盡量控制身體,使之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徐三兆和丁澤1982年對冰上速滑項目力量進行研究,速滑是力量耐力型項目。速滑運動員在冰面上高速位移,不僅要很強的維持平衡和保持蹲屈姿勢的靜力性力量,而且需要很強的“爆發性”蹬冰的動力性力量。運動員在任何距離的全程滑跑中,左腿和右腿幾乎同樣的承受巨大的負荷,因此必須同樣的力量,同時要具有維持高速滑跑的力量耐力。然而在實踐中作者發現許多速滑運動員(包括優秀速滑選手在內)左右腿的力量與力量耐力的發展還不均衡,一條腿力量強,一條腿力量弱,這樣就影響到運動員的比賽成績。
格爾格在1987年對不同水平的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雙側訓練效果進行了測定(1:啟蒙組、2:提高組、3:優秀組)結果表明:1組有陽性結果但不顯著,而2、3組的結果則差異非常顯著。這說明在提高組和優秀組運動員該年齡階段中對于提高執拍手的運動技能來說,雙側訓練要優于單側訓練。
李震通過對非優勢手練習來提高普通大學生鉛球成績的教學試驗中,用兩個班級52人、47人作為實驗班進行對比研究,用總課時36,每節課50分鐘。實驗班學生用優勢手推鉛球一次后,非優勢手向上舉5次,再推鉛球一次,如此循環,對照班按照常規教學。試驗后結果表明,對照班與實驗班的鉛球成績差異非常顯著,因此,非優勢手練習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訓練手段。
綜上所述,人體運動方式是相對對稱且不僅相似,每個運動員雙側各項能力的差距不一樣,所以補償程度不一樣,既然人體的非優勢側腿對人體的運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運動訓練中我們不能只重點訓練力量和專項力量,忽略了對單側弱勢腿的訓練。根據各項研究表推測,非優勢測訓練能夠在不同年齡階段(兒童與青年組)改善上、下肢的不同的運動能力,如肌耐力、爆發力與雙側平衡能力。因為人體需要協調的運動,優勢側的動作沒有非優勢側的配合是無法完成核心功能性動作的,所以我們就要重強化和重視非優勢側腿的訓練。
功能性訓練的產生具有深刻的學術及社會背景,是基于人體運動鏈理論、動作模式概念及競技能力構成模型的一種訓練理念及方法體系;強調運動康復及健康觀念,堅持訓練方法與目標運動方式的一致性,樹立訓練整體觀念,強調核心區域力量的價值,重視運動過程中多方位多關節的聯動作用等特征;基本內容涵蓋功能動作篩查、物理治療、功能動作訓練。這恰恰對非優勢側的康復訓練內容不謀而合,在目標運動方式訓練過程中增強非優勢側的本體感覺,神經輸出能力,肌肉控制能力等,最后達到增強運動員的平衡性與穩定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