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體育專業(yè)運動隊管理中心 江蘇 蘇州 215000)
跆拳道是韓國文化的產(chǎn)物,被韓國人視作“國技”。在競技比賽中,得分部位主要是軀干和頭部,因此,應當重視擊頭技術的應用。目前,我國跆拳道運動員的擊頭技術能力和水平相對不足,和跆拳道水平較高的國家有著一定的差距,重視擊頭技術的研究,加強運動員擊頭技術訓練,更好的在比賽中應用。在實際的比賽中,頭部是人類神經(jīng)系統(tǒng)集中的位置,具有指揮功能,頭部受到打擊,可能會出現(xiàn)昏迷。因此,應當注重擊頭技術的應用,取得好的比賽成績。
在跆拳道競技比賽中,頭部和軀干是允許攻擊的兩個合法部位,在比賽中只允許使用拳和腳技術攻擊護具包裹的位置,但是攻擊對手后背脊柱屬于違規(guī)行為。在對手頭部攻擊中,主要是鎖骨以上部位,但是不包括后腦位置,禁止用拳擊打頭部。在跆拳道比賽中,擊打頭部的腿法技術稱作擊頭技術,主要有橫踢、下劈、雙飛踢、旋風腿以及后旋等技術動作。頭部是人體最為重要的部位,是跆拳道中常常被攻擊的要害部位。因此,在雙方對抗的過程中,通常會攻擊對手的耳部和太陽穴位置,大多采取橫踢和后旋踢等技術,利用下劈腿、后踢和橫踢等技術,攻擊人的面部神經(jīng)。
在新規(guī)則下,頭部得分是鎖骨以上的頭頸位置,如頸部、雙耳和后腦整個位置。其中擊中頭部的最高得分是3分,如果擊倒對手,裁判讀秒后加1分。因此,在跆拳道比賽中,擊到對手頭部的難度比較大,運動員通過擊打頭部的技術得分。擊中軀干得1分,旋轉踢擊中軀干得2分。同時,在新的規(guī)定中,將得分級別分成1-4分,用拳或者腳擊中軀干得1分,旋轉技術擊中軀干得2分,腳擊中頭部,的3分,旋轉技術擊中頭部得4分。這樣的高分值使得比賽中擊頭技術高頻率使用。在新的規(guī)則中,對擊頭技術判定有了相應的變動。以往的跆拳道比賽中,擊頭技術要求準確和力度,K.O.情況時常發(fā)生,對運動員安全問題提出質疑,是對規(guī)則更改的初衷。新規(guī)則中,腳部和頭部接觸,無論是踢中后者是擦過,都可以得到3分或者4分,可以更好的體現(xiàn)運動員實力。在新的規(guī)則性下,運動員更大可能的選擇擊頭技術。通過新的得分和判定規(guī)則,使得跆拳道比賽更加精彩、激烈、公平,具有更好的觀賞性,更好的體現(xiàn)奧林匹克精神。
電子護具是將電子芯片構成的感應裝置,裝置在跆拳道護具上,在比賽的過程中,可以識別相應的擊打力量,將得分情況顯示在顯示屏上,是一種現(xiàn)代化技術設備。電子護具主要有軀干護具和電子感應襪,裝置相應的電子感應芯片,當擊中對方有效部位并且達到相應的力度,可以反映出得分訊號,傳輸?shù)较鄳挠浄峙啤T谛碌囊?guī)則中,如果出現(xiàn)平局情況,需要開展加時賽,先得分者獲得勝利,新規(guī)則對擊頭得分有了新規(guī)定,為擊頭技術的應用帶來可能。以往的加局賽中,運動員通常采取較為保守、謹慎的方式,很少采用較為冒險的擊頭技術。隨著電子護具的使用,運動員對自身擊頭技術能力具有自信時,會選擇在最佳時機,會使用擊頭技術得分,使得加局賽技戰(zhàn)術更加多樣。隨著電子護具的應用,跆拳道比賽中,擊頭技術得分和種類增加,并且擊頭技術也得到創(chuàng)新。通過對電子護具使用前后的比賽統(tǒng)計對比,比賽中擊頭得分的次數(shù)增加,擊頭技術的得分類型增加,實現(xiàn)擊頭技術的演變和創(chuàng)新。電子護具的使用,促進擊頭技術的應用,增強比賽的觀賞性,同時也推動運動員對擊頭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
在跆拳道對抗比賽中,下劈和橫踢是使用較為普遍的擊頭技術,特別是下劈動作,屬于一種高位動作,對運動員有著比較高的柔韌性要求,保證腿部韌帶完全拉開,髖部完全打開,可以發(fā)揮其微粒。運動員的柔韌性對下劈技術更好的使用,更容易得分。如果運動員身體僵硬,高踢腿的高度僅僅到胸部和腰部之間的位置,很難在比賽中獲得勝利。因此,運動員身體素質對下劈擊頭技術應用有著比較大影響。
在對抗比賽中,橫踢使用率比較高,橫踢的速度、力量和準確度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在訓練中應當重視擊頭技術速度、力量以及準確度的訓練。在跆拳道比賽中,特別是分值相差非常小的情況,憑借著速度和準確度可以實現(xiàn)扭轉,尤其是加局賽中,通過運動員的高速度和高準確度的攻擊,可以一舉拿下比賽。
在跆拳道競技比賽中,雙方都會采取假動作的方式欺騙對手,增加擊頭技術的隱蔽性,可以更加準確的擊打對手頭部。在日常的訓練中,需要有意識的訓練擊頭技術,增強動作的隱蔽性,在實際的對抗賽中,需要做到出其不意,達到一招制敵的效果。
在跆拳道競技比賽中,應當采取攻擊防護措施,盡量避免消極性防御。在對抗中,應當準確把握有利時機進攻,做到先發(fā)制人,將被動轉化成主動,在比賽中取得優(yōu)勢。在比賽中,應當保證拳腳和全身的協(xié)調。在對抗比賽中,使用腿法擊中對手之后,應當保證拳法同時擊到對手,發(fā)揮腿力和拳法的威力,達到擊倒對手的目的。因此,在日常的訓練中,應當開展相應的負重練習活動,通過小腿綁沙袋的方式,加強下劈腿法練習,開展快速連貫的空擊訓練。
在跆拳道新規(guī)則中,腳部和頭部接觸,如踢中、擦過或是觸碰,都可以得到三分或者四分。在這樣的規(guī)則中,應當注重觸著即打的原則,應用相應的擊頭技術。在實際的對抗中,應當做到近身綿隨,利用粘連技術方式,面對對手的進攻,在對手動作按成之前,主動縮短距離,破壞對手的有效攻擊距離,使得對手超越得分位置,喪失攻擊作用。在對手后退時,應當采取緊跟策略,順勢發(fā)力攻擊,做到極大有效位置。在實際的對抗中,貼靠動作完成的同時,應當做好自我防守,在最佳的時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相應的應對動作,達到攻擊對手的目的,在比賽中占據(jù)優(yōu)勢,取得比賽的勝利。
跆拳道競技比賽中,應當樹立防守和進攻的同時性意識,在比賽中想辦法主動進攻的同時,尋找恰當?shù)臅r機開展反擊。反擊主要是通過拉大雙方之間的距離,讓對手的攻擊落空,避開對手的攻擊鋒芒,選擇最佳的時機開展反擊。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求運動員具有敏感準確的距離感,在瞬間完成躲避對手進攻的同時,選擇最佳的距離和時機反擊。在反擊動作完成時,可以通過后滑步和撤步的方式完成。在實際的對抗比賽中,反擊是使用次數(shù)非常多的,而且可以客觀有效得分,有利于在對抗中獲得勝利。迎擊是跆拳道對抗的另外一種得分方式,在比賽中使用頻率較高。在具體的比賽中,借助迎擊可以讓運動員把握主動性,有效控制比賽場面,在心理上獲得主動和掌控,給對手心理帶來壓力和壓迫。借助迎擊技戰(zhàn)術的利用,更好的得分,取得比賽勝利。
在橫向防守中,主要有內側和外側兩種移位方式,借助側移可以破壞對手的進攻線路,有效控制攻擊和防守距離,借助高位技術應對進攻,通過最小的打擊力量取得最好的打擊效果,靈活利用擊頭技術,以弱勝強,取得比賽的勝利。在日常訓練活動中,可以采取橡皮條訓練方式,加強運動員腿部機構伸展和收縮速度訓練。在具體的操作中,使用兩根橡皮條,連接相應的皮球,并且懸掛在空中,通過小球前后左右的快速搖晃,通過下劈技術進行踢擊,開展運動員擊頭技術訓練。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提高運動員腿法的準確度,加大其變化速度和角度訓練,為取得好的比賽成績做好準備。在對抗比賽中,太陽穴、耳根、眼睛、肚臍、軟肋等是需要重點防護的要害位置,應當利用自身的凸出部位,如拳、膝蓋等,攻擊對手的要害。面對無法閃避的供給,應當盡量采取方式,削弱對方攻擊效果,加大對方得分難度,降低對方的打擊力度,為自身的反擊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跆拳道競技比賽中,注重擊頭技術和非擊頭技術的應用,促進兩種類型的配合和協(xié)調,做到統(tǒng)籌兼顧,在低位動作中含有高位動作,高位技術中引入低位技術,實現(xiàn)各項技術的靈活利用。特別是電子護具的出現(xiàn)和應用,運動員對非擊頭技術防守意識比較強,因此,擊頭技術成為比賽勝利的有效選擇,實現(xiàn)兩種技術的配合使用,取得好的比賽成績。在跆拳道擊頭技術中,下劈技術線路短、速度快,擊中對方可能性最大,而且難度最高。橫踢擊頭技術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技術,對速度、準確度和力量要求比較高,將下劈技術和其他擊頭技術有效結合,保證運動員獲得更高比分。另外,應當做到隱蔽性,通過相應的假動作,有效擊中對方頭部,不斷提高運動員出腿技術,進一步提高其擊頭技術水平。為了保證各項技術協(xié)調配合,應當加強運動員柔韌性訓練,開展高質量的訓練活動,提高其出腿速度,有效控制比賽節(jié)奏,準確把握進攻機會,取得比較高的分數(shù)。
跆拳道是一項競技性、對抗性比賽,對運動員身體柔韌性和協(xié)調性有著比較高的要求,由于身體素質、訓練不合理等方式,使得運動員技術動作簡單,難以熟練掌握擊頭技術,影響運動員比賽成績。在對抗比賽中,應當注重擊頭技術的應用,借助多樣化的方式,開展系統(tǒng)化訓練,鼓勵運動員開展多樣化的擊頭技術,避免采取單一的擊頭技術,在競技比賽中主導比賽,控制比賽節(jié)奏,提高運動員比賽分數(shù)。在實際的訓練中,提高實戰(zhàn)水平的同時,注重心理素質培養(yǎng),開展多樣化訓練,加強力量、速度和準確度訓練,實現(xiàn)擊頭技術的有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