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金瓊陽洪家偉
(1、2.武漢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0;3.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0)
幼兒體適能就是指為提高幼兒身體素質、自我保護能力、適應能力、心理調節能力而進行的體能訓練。體適能訓練不僅能提升幼兒自身身體綜合能力,同時還能利用富有趣味性的體適能游戲環節,培養幼兒自信心、團隊意識以及不怕困難的品質,真正達到身心健康的統一發展。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學齡前兒童卻表現出發育遲緩、體能低下、動作不協調、抵抗力差、性格懦弱、缺乏群體性等問題,幼兒時期作為人才培養的起點,幼兒體育教育問題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為此,政府出臺多項促進幼兒體育教育發展的相關文件:教育部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應該具有健康的體態、情緒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等方面內容,同時,也對幼兒每天運動提出了具體時間推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園工作規程》中第十三條:對幼兒身體健康發展狀況定期進行分析、評價。本文對幼兒體適能訓練進行深入剖析,簡述了幼兒體適能的訓練目標與特點,構建幼兒體適能訓練內容體系,對指導幼兒體育教育及幼兒體育課程規范制定均有借鑒意義。
體適能訓練的目標是通過對學習者日常的身體活動和自主活動能力的培養,讓學習者從單純的參與身體活動到發展終身受益的體適能。3-6歲幼兒身體形態發育處于勻速生長階段,在幼兒期開展體適能訓練,從小培養幼兒運動意識,為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打下堅實的體能基礎。
目前,我國幼兒園的體育教學多以體育游戲和放羊式戶外自由活動為主,幼兒體育教育課程體系落后、體能訓練干預方式傳統、內容單一等問題突出。據湖南幼兒園體育活動現狀的觀察研究顯示,幼兒體育活動教學內容簡單,只教給幼兒簡單的日常生活技能,或者就是讓幼兒在體育活動課上在室內看動畫看電視。導致幼兒從事體育活動只會跟著教師練,而不能獨自從事體育運動,甚至討厭體育運動,不利于幼兒體格的發展和終身運動習慣的養成。
美國體適能設計都圍繞著三大目標展開:構建體適能的知識體系、掌握促進健康的運動技能、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因此幼兒體適能的訓練目標是:構建幼兒體適能知識體系,通過對促進幼兒健康運動技能的理解和應用去幫助幼兒掌握運動技能、養成運動習慣,即將訓練重點放在幼兒運動技能的獲得和培養幼兒運動習慣上,從而適合的幼兒體適能訓練目標的需要。
幼兒體適能是一門專門為幼兒設計的體能訓練課程,是身體技能、生活技能與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是游戲、體育、禮儀、生活的結合。體適能訓練區別于一般的體育活動在于對幼兒認知的發展,通過認知發展帶動促進智力及身體的發展,引導幼兒完成從單純身體活動到終身體適能獲得的轉變,幫助幼兒身體適應生活和環境變化。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幼兒體適能訓練應具有以下特點:
學齡前兒童階段由于基本的動作模式還未完全或熟練掌握,缺乏從事一些體育項目所需要的身體素質。在此情況下,過早的接觸枯燥單調的專項運動有點“本末倒置”,訓練效果會“事倍功半”,且加大了運動損傷發生的風險,也很容易使孩子產生不可逆的厭練情緒。體適能訓練關注幼兒走、跑、跳、滾、拋、接、投擲、擊打等基本動作的發展,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熟練的動作模式,獲得基本動作技能,為今后從事體育項目或專項運動打下良好的體能基礎。同時,亦能增強幼兒在身體運動中的快樂,嘗試將身體用作他們發現的工具,進而擴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3-6歲幼兒神經系統還沒有完全的發育成熟,神經系統容易興奮也容易疲勞,好動但不能持久。傳統幼兒體育教學訓練內容、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未能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與運動興趣,不利于幼兒運動技能的獲得與運動習慣的養成。因此幼兒體適能訓練需要趣味化、情景化突出、運動形式內容多樣,以游戲的方式開展體能訓練,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征的需要,能給幼兒的精神和身體帶來愉快的感受。通過趣味性的體育游戲給予幼兒適當的訓練與刺激,促進幼兒認知和運動能力發展,同時還要注意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形式的情景化和訓練場館的色彩化。
幼兒體適能基于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及動作發展規律,從幼兒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關注幼兒發展的三大主要方向:體格健康成長,體格健康成長要求體適能訓練要幫助解決幼兒身高、體重、體態、體成分等身體組成問題;體能素質發展,幼兒體能素質發展具有一定的階段發展特征,有著自身特殊的穩定增長期和快速增長期,針對不同發展階段安排相對應的體能訓練,系統科學的發展幼兒的體能素質;神經心理發展,幼兒期是神經系統的高速發展期,幼兒體適能訓練在進行身體素質訓練之余還要注重對幼兒神經系統的刺激,促進幼兒腦部發育以及語言、認知、情感的發展。幼兒體適能訓練適應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針對性的制定體適能訓練內容體系,滿足幼兒體格健康成長、體能素質發展以及神經心理發展的需要,真正符合幼兒身心健康統一發展的要求。
訓練內容體系是為完成訓練目標而進行的各種有目的、可執行的體能訓練項目系統。構建幼兒體適能訓練內容體系應根據其訓練目標來設定訓練內容,結合幼兒階段性的身體發育特征和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同時應注意訓練目標的重點和幼兒體適能訓練的特點即基礎性、趣味性、全面性的結合應用。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幼兒體適能訓練具有以下三大類訓練內容;
這種幼兒的體適能訓練內容有:速度、協調、靈敏、柔韌素質的訓練。
(1)速度素質訓練內容,發展幼兒的速度素質主要以位移速度與反應速度訓練為主,幼兒體適能的速度素質訓練以綜合性的追逐游戲為主,其中包括人與人的追逐和人與物的追逐。學前兒童都熱衷于玩追逐游戲,他們一邊追趕,一邊開懷大笑,在追逐游戲中釋放自己的能量。追逐游戲是位移速度與反應速度的綜合性訓練,在人與人追逐游戲中利用幼兒在追逐游戲中的躲避追趕和好勝心的兩種心理,刺激幼兒在“追趕”與“被追趕”中發展位移速度,在“追趕”來臨時做出反應與躲閃發展反應速度;在人與物的追逐游戲中,通過對物體的控制與追逐條件限制為幼兒設定追逐目標,有規劃、有目的、有層次的發展幼兒的位移速度與反應速度。在進行追逐游戲的同時要注意游戲情景的創設,提高幼兒對追逐游戲的興趣與練習的積極性,例如:“貓捉老鼠”、“大灰狼來了”、“小猴搶水果”、“小狗接球”等。幼兒在追逐游戲等團隊活動中訓練,體驗快慢與速度的變化,從而提高幼兒的速度素質;
(2)協調素質訓練內容,幼兒協調素質的發展要充分利用幼兒時期神經系統與運動器官具有可塑性的特點,主要發展動作協調能力與平衡能力,幼兒體適能的協調素質訓練通過配合練習、交換練習、漸進練習等方式,進行節奏鮮明的韻律性身體活動和爬行類游戲。兒童感知節奏的運動能力是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節奏鮮明的韻律性身體活動包括:舞蹈、基本體操、徒手操、團體操等,幼兒在節奏鮮明的韻律性身體活動訓練中感受節奏的變化與動作的變換,刺激幼兒對于節奏感和運動感覺的獲得;爬行類游戲包括徒手爬行與器械上爬行,創設“貓咪爬”、“猴子爬”、“動物過橋”等情境,模仿動作在軟墊上、平衡木上或獨木橋上爬行,通過體育游戲鍛煉幼兒運動協調能力與平衡能力。幼兒時期發展良好的協調能力有助于幼兒更快的掌握新的運動技能,提高幼兒的動作發展水平,激發其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有助于幼兒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3)靈敏素質訓練內容,幼兒時期在動作速度、平衡能力、節奏感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為發展靈敏素質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幼兒體適能的靈敏素質訓練以變向跑和躲閃游戲為主,變向跑要求幼兒在跑動過程中迅速做出反應,控制身體改變方向、快速急停或迅速轉身等,幼兒在變向跑訓練中感受身體的變化從而發展靈敏素質;躲閃游戲要求幼兒在規定的范圍內跑動躲閃教練員擲出的標志物(考慮安全因素,標志物應為軟式的標志盤或沙包),讓幼兒在體育游戲中增強大腦皮層神經活動的靈活性,以增強靈敏素質。人在疲勞時靈敏性會變差,幼兒神經系統容易興奮也容易疲勞,因此針對幼兒靈敏素質訓練要專門設計各種強度低、間歇充分的練習,根據幼兒個體發育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合理的安排訓練;
(4)柔韌素質訓練內容,兒童時期是柔韌性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幼兒體適能的柔韌素質訓練以游戲性的柔韌練習為主,創設“拔蘿卜”、“超人起飛”、“玩具士兵走”、“小蝴蝶”、“小海獅”等情境,在器械上、利用輕器械、利用外部助力、利用自身體重等方式讓幼兒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下發展柔韌素質,感受體育的魅力,增強幼兒的興趣與主動性,減輕對于柔韌練習的恐懼,體會柔韌素質練習給身體帶來的改變。柔韌訓練拉伸方式主要為動力拉伸與靜力拉伸,動力拉伸能增加肌肉的收縮能力但易造成肌肉拉傷,靜力拉伸能減緩肌肉延時酸痛以及肌肉疲勞但拉伸效果不明顯,同時,因幼兒骨骼有機質比例較大、骨骼的彈性和韌性大、容易變形,所以對幼兒進行柔韌素質訓練時,每種訓練方法應包括動力和靜力的特征,能有效防止運動傷害的發生。
進行此類訓練是讓幼兒在各種各樣的情境化體育游戲中提高速度、協調、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吳升扣等人的調查研究表明:幼兒的心肺和肌肉機能發育極不成熟,不宜進行力量、耐力為主的游戲和運動,同時要重視幼兒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優先發展靈敏、協調、柔韌、速度等身體素質。針對幼兒在不同年齡段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的差異,在幼兒體適能訓練中有規律性地、針對性地安排身體素質練習,讓幼兒通過體適能運動提高身體素質,有利于幼兒對促進健康運動技能的獲得。
這種幼兒的體適能訓練內容有:皮膚觸感、前庭感覺和本體感覺的訓練:
(1)皮膚觸覺訓練主要刺激強化幼兒皮膚感覺,幼兒體適能的皮膚觸覺訓練有:捏泥游戲:讓幼兒用橡皮泥或泥巴等捏各種造型,增強手部感覺刺激;光腳行走:讓幼兒光腳走鵝卵石、光腳走人工草地等,增強腳部感覺刺激;卷壽司游戲:用薄毯將幼兒卷住,注意不要卷到頭部,并用適當的力度擠壓、滾動,增強幼兒身體感覺刺激。家庭訓練對幼兒皮膚觸覺發展也極其重要,家長不要過多限制幼兒的身體活動,幼兒的各種摸、打、滾、爬都有利于觸覺的發展。幼兒進行皮膚觸覺訓練能有效增強大腦對感覺層次的分辨能力,提高大腦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和應變能力,促進觸覺系統的發育;
(2)前庭感覺訓練主要刺激幼兒前庭器官產生感覺,幼兒體適能的前庭感覺訓練有,搖晃運動:采取仰臥位、俯臥位等體位進行滾筒晃動、俯趴大龍球前后左右搖晃,抬起幼兒搖晃等;跳躍性運動:跳蹦床、跳大龍球、跳瑜伽球、青蛙跳等;平衡運動:金雞獨立、單腳跳、踩平衡板,走平衡木、獨木橋、倒著走等。幼兒體適能訓練以游戲形式來調節幼兒神經系統的前庭感覺刺激,提高神經系統協調能力,通過再重新分配感覺刺激,調整身體肌肉緊張度、保持身體自動平衡,促進前庭感覺能力發展;
(3)本體感覺訓練主要為了增加幼兒神經系統本體感覺信息輸入,幼兒體適能的本體感覺訓練有,模仿練習:讓幼兒在不用眼睛看自己身體動作的前提下模仿教練員的動作,動作的內容以簡單為主,例如,手摸同側耳朵、手碰同側膝蓋等;球類運動:面對面傳接球、拍打大龍球、地滾球擊打目標、腳踢球等;控制身體游戲:彎腰過山洞、爬行穿越障礙物、俯臥前進、墊上轉身、旋轉等。幼兒體適能訓練通過體育游戲增加神經感覺信息的輸入,進而增加本體感覺輸入,增強運動功能的再獲得,提高幼兒的運動能力與空間感、時間感、肌肉用力控制等本體感覺能力的獲得。
3-6歲是感覺統合能力發育的關鍵期。訓練方式要以單項訓練重復感覺刺激為主,同時還要保證訓練項目的游戲化與訓練過程的趣味性。通過專門的體育游戲以豐富感覺刺激,促使孩子感覺信息和統合能力逐步得到發展,進一步增強大腦與身體各種機能的聯系與協調,從而極大促進大腦與體魄的發育,滿足個體進行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需要。
這種幼兒的體適能訓練內容有:走、跑、跳、滑動等位移技能;拍、投、擊打等物體控制技能;平衡、旋轉、轉身等穩定性技能。
(1)位移技能訓練內容。走、跑、單腳跳、跨跳、立定跳遠、滑步、在地上爬滾等有位移動作運動;
(2)物體控制技能訓練內容。拍球、拋接球、擊固定球、上手投球、地滾球等有物體控制動作運動;
(3)穩定性技能訓練內容:彎身、伸展、翻轉、旋轉、玩滑梯、直線跑步、直線上或平衡木行走、輪滑等控制身體穩定性運動。
幼兒基本動作技能訓練多為綜合性的訓練,在前面談到的身體素質訓練和感覺統合訓練中都有基本動作技能的訓練,只是訓練重點不是基本動作技能。在身體素質訓練與感覺統合能力訓練中,雖然基本動作技能不是訓練的重點,但是在訓練過程中也應關注幼兒基本動作技能的發展,避免幼兒一直以錯誤的動作技能進行訓練。例如在對幼兒進行速度素質訓練時,訓練重點應放如何提高幼兒的速度素質上,但同時還應注意對幼兒錯誤的“跑”的動作模式的糾正,避免“先入為主”的錯誤動作模式對幼兒“跑”的動作技能學習產生不利影響,在體適能訓練中貫徹動作模式的學習與糾正,有利于幼兒動作技能的獲取。動作模式是人體為適應內外部刺激,多系統互相配合執行動作程序的過程,其內在本質是神經痕跡,形成機制是協調模式,外在表現是單個或多重單個動作。針對幼兒基本動作技能的學習與發展,還應進行專門性的單一動作模式訓練,專門性的單一動作模式訓練方法是:從單個動作模式訓練到多重單個動作模式組合訓練,直至形成正確的動作模式,獲得基本動作技能。例如,跑的基本動作技能獲得:是從單個動作模式訓練(擺臂練習、抬腿練習、提胯練習、小腿前伸、下壓練習、后蹬練習等)到多重單個動作模式組合訓練,最終形成正確的“跑”的動作模式,獲得“跑”的動作技能。
動作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對幼兒進行專門性的單一動作模式分解訓練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情境的創設,以趣味性的訓練內容帶動幼兒動作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抬腿、提胯、小腿前伸、下壓”的多重單個動作組合訓練中,創設“機器人過欄桿”的游戲情境,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動作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幼兒體適能訓練通過動作模式教學與長期訓練的潛移默化,幫助幼兒獲得促進健康的基本動作技能,保證體態的健康發展。3-6歲幼兒的認知能力逐漸發展,運動肌優先于穩定肌發展,處于動作發展的敏感期,此階段正是形成基本動作技能的好時機。在此階段注重走、跑、跳、滾、拋、接、投擲、擊打等基本動作技能的發展,提高幼兒大腦皮層的分化能力,幫助幼兒獲取穩定的“動作模式”和“動作單元”,有利于幼兒基本動作技能的獲得,對今后參與運動、獲取生活技能及社會交往能力等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