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財經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打造一支專業化教師隊伍服務教學、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尤其學生的實操能力,服務體育產業市場,是國內高校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所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已勢在必行。本文認為,借鑒國內高職院校所提倡的“雙師型”師資培養模式建設教師隊伍,是緩解當前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而造成的“文強武弱”,以及人才出口端方向模糊而形成的專業設置“重理論輕實踐”現象的重要發展模式。
體育經濟與管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較為緊密的專業,除了要求大多數任課教師,尤其專業任課教師,除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外,還要具有扎實的實踐功底。因此,該專業“雙師型”教師的基本職業素質包含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是一名“教學能手”;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能力,是一位“專業巧手”;具備專題研究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是一把“科研好手”。
由于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教師隊伍構成的特殊性,專業任課教師大多擁有體育相關專業背景的研究生學歷,以及國家頒發的教師資格證書外,還要求具備與所教授課程能力相當的教學實踐素養,也即“雙師”能力水平。教師實踐能力基本體現在運動經歷、社會調查經驗、賽事活動運作(策劃、組織、營銷)等,以及在其取得的相關認可證明(各類獲獎證書、技術等級證明)。
目前,國內具有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院校,在所形成的專業師資隊伍中,由于專業起步晚及學校分類(綜合類大學、體育類和財經類院校)的不同,其師資結構、專業背景、專業實踐能力等諸方面呈現出多樣性。
師資結構方面,國內各類學校皆以研究生(碩士、博士)學歷為主,受教育程度高;職稱構成普遍以教授領銜下的副教授、講師隊伍;專業背景方面,在余曦等所調查的國內8所學校的該專業中,76名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專職教師中僅有30.26%教師具有經管背景,多以體育教育專業背景為主的轉型教師,以致實際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結合情況令人擔憂。
市售純牛奶、白砂糖、三氯乙酸、OPA試劑、甲醇、硼酸鈉、十二烷基硫酸鈉、β-巰基乙醇、亮氨酸、WFZ UV-20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DHG-9053A型電熱鼓風干燥箱、SJH-4S型數控精密恒溫水浴鍋、DG250型厭氧培養箱、CT 14RD型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TA-XT2i型質構儀、三氯乙酸、OPA試劑、甲醇、硼酸鈉、十二烷基硫酸鈉、β-巰基乙醇、亮氨酸、分析天平等。
以專業建設為核心,建立教學團隊合作機制,從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開發教學資源入手,不斷推進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進程,是加速“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步驟。
“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構建,是解決由師資隊伍結構老化而造成的知識更新遲緩、理論與實踐脫節、自我創新意識淡薄、專業定位受限等發展瓶頸的重要舉措,也是加速師資隊伍全面發展、促進專業建設的利器。
國家體育產業政策助推下的教師素養提升,尤其是“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彌補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發展由于方向不明確而造成的停滯不前,以及完善教師隊伍由于專業發展與社會脫節而造成的結構性不足。
加速“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利于在全面解讀國家體育產業政策的基礎上,尤其是“46號文”(《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2014)的感召下,稀釋“雙創”(“大眾創業,大眾創新”)活動對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發展所賦予的真正含義,創新教學模式,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提升教學質量。
在著眼目前體育產業大發展背景下的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建設的基礎上,建立一支具備“雙師”素養的教師隊伍,不僅要創新教師隊伍發展理念和改變專業發展舊思路,更重要的是從教學“供給端”(教師)出發,因時制宜地建立符合專業中長期發展的專業教師發展規劃。
(1)在學習國外體育產業先進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全面了解當前國家體育產業政策及我國體育經濟人才需求預估,診斷當前專業發展狀況:教學計劃實施情況、人才培養方案可行性、專業教師隊伍總體發展現狀等進行分析預判,做好總體把握;
(2)分析所在本專業教師隊伍人力結構:年齡、職稱、學歷、專業構成、工作能力和兼專職情況等構成因素,建立專職教師人才檔案,以及兼職教師的補充情況;
(3)以專業發展為前提,確立有效保障措施:可行性發展目標、任務;專業發展經費傾斜、科研獎勵、專業實踐活動專項經費保障等,確保“產學研”一條龍有條不紊的順利實施。
“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立,是在挖掘“雙師型”教師含義的基礎上,有賴于當前體育經濟人才匱乏、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發展停滯不前,尤其專業教師隊伍結構不協調的背景下,從人才培養出口端著手,對教師隊伍結構與專業持續發展優化而形成的理論構思。
(1)高級專業人才引進。
本著“專業人才干專業事”的原則,配合專業發展及體育經濟人才培養的需要,緩解當前專業教師不足的實際狀況,有針對性的引進具有高學歷、高職稱且實操經驗豐富,具備“雙師”素質的專業人才來充實教師隊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首先,通過各種渠道,如發布人才引進計劃、業界同行推薦、同事介紹等手段,進行撒網式廣攬人才;其次,由于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人才緊缺,可適當考慮引進相關專業的具有博士學位的應屆畢業生,只要基本具備“雙師”素質和要求,定期對他們進行“業務升級”,也可起到調整教師隊伍結構的作用;第三,可以通過給予優惠政策,考慮引進國內業界叫得響的知名教授,或者大型體育產業公司優秀高管,同樣也能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優化進行有機補充。
(2)兼職教師隊伍建立。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建立滿足教學需求、經驗豐富、事業心強、理論與實踐俱佳的“雙師型”兼職教師師資庫,是完善和充實教師隊伍的有力舉措。選擇兼職教師,途徑有三:①可以從所在區域知名體育企業中選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產業運營人才,指導市場運營操作;②在與專業相關的科研院所、體育機關選擇學識高深、業界認可的專家定期講學、面授,綜合提高學生理論層次;③從體育培訓機構選擇業務水平高的指導教師兼職教學實踐工作,補充學生專業技術方面的不足。
(3)教學團隊構建。
以專業實際為前提,學科特色為依托,學科交叉為出發點,該專業基礎學科與主干學科為基本主線構建教學團隊,每個教學團隊有一名帶頭人與多名教師組成。
具體實施:①完善課程體系,定期更新教學大綱;②注重隊伍培養與結構合理化,側重對青年教師的指導與培養;③鼓勵申報、承擔各級項目;④加強教學交流,改革教學方法、手段;⑤鼓勵教材編纂,選用優秀教材;⑥參與各級學術交流,提高學術水平,以研促教。
(1)加強校企合作,對接體育產業發展實際。
體育經濟理論與實際操作是體育產業發展的雙刃劍,兩方面的有機結合,才是完善教師“上手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與對口體育產業企業建立長期聯系,根據課時安排,不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參與企業業務運營,建立行業發展動態下的、持續穩定的校企合作平臺,形成長效機制,目的在于提高教師的“雙師”業務水平。同時,“產、學、研”一體化為助力企業發展提供理論借鑒;學校為企業解決員工培訓、企業為學校提供優質生源,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形成了教師素養提升下的多贏合作關系。
(2)主張校內外教學實踐常態化,提升教師教學實踐能力。
①校內
a.就地原則,發展校園賽事
配合課堂教學實踐安排,迎合體育產業發展實際,活躍校園氣氛,增強大學生身體健康為前提,選擇適于校園開展的體育賽事,體現“以小見大”的賽事策劃方針,突出學生動手能力與執行能力,專業教師強調教學實踐后的評價與總結,形成校園實踐常態化,不僅省時省力且安全易行。比較容易操作的賽事如:校園迷你馬拉松、校園“平板支撐”大賽、校園球類賽事等等。
b.鼓勵“雙創”活動,合力推動專業實踐升級
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借助體育產業大發展契機,激發學生勇于開拓精神,找準與專業結合的切入點,從幫助物色選題方向著手,把方案實施的可行性作為第一要務;在篩選出優秀策劃方案的基礎上組隊,倡導團隊精神,鼓勵創新;在指導教師與同行專家指導下反復加工潤色,通過不斷現場模擬強化論證方案的可行性,為實現更多的“創新”向“創業”做準備。這不僅檢驗了學生對專業掌握能力的成色,也體現了“雙創”作為專業實踐升級引擎的重要價值。
②校外
a.參與“三千計劃”,教師主導社會實踐
把“三千計劃”作為檢驗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教學成果的重要渠道,活動中教師為主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指導教師首席制,以“教師指導、學生參加、教師發展”為活動開展原則;在招募和篩選實踐單位的前提下,嚴格遵循培訓、選題組隊、學院評審、學校審定等程序。
b.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方法指導
在諸項工作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需加強調研選題的專項指導,尤其調研方法的專業培訓。同時,除特別強調調研中的安全問題,還要強調如何借助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對接社會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如“互聯網+”與體育產業融合問題、體育企業生存狀況、社會體育消費變化、體育培訓發展短板、民間賽事IP確立難度等等問題上,依據調研內容需要,定期與指導教師建立互動,最大限度地完成調研任務。
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逐漸建立“雙師型”教師評價機制,形成逐步合理的評價標準,從學生評教、同事評價、實踐單位反饋、科研認定、獲獎情況(學生參與“三千計劃”、“雙創”、“挑戰杯”等獲獎)、領導評議等諸方面進行量化,形成長效機制,來穩定教師隊伍,促進專業教學有序發展。同時,對“雙師型”教師提出一定的保障措施及政策支持。如,職稱評定給予優先、評優機會優先考慮、提高工作量系數、各種培訓機會政策傾斜等等措施,全力鼓勵并創造條件為“雙師型”教師成長保駕護航。
對于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來說,“雙師型”隊伍建設是助推“雙一流”大學內涵建設的重要途徑。加速“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發揮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是迎合體育產業市場發展需要、推動人才質量升級的必然選擇。雖然,國內諸多高校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在理論與實踐結合度上有了一定提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社會認可,但在“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經驗與問題并存,期許久久為功,通過抓改善促提高來逐步穩定經濟與管理專業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