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0)
在蘇州中等職業學校中,每年技工院校之間舉辦的交流比賽層出不窮,有大球比賽—足籃排、小球比賽—乒羽排以及冬季三項賽(包括踢毽、跳繩和長繩)。學校間的體育交流賽增加了各技工學校間的交流合作,帶動了學生的運動興趣。乒乓球這一運動項目,作為我國的的國球,由于部分學校師資力量、缺乏必要的文化熏陶及場地等原因,學校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受到限制。而通過學校體育文化的熏陶、教師積極帶領,在有固定比賽的情況下,將于無形中帶動學校學生參與乒乓球運動中去。
本人實地勘驗了三所中等職業學校,兩所學校有專門的乒乓球場地,數量在十桌以上,而且是室內場地,更適合學生參與乒乓球運動,另外一個學校的乒乓球場地不足五桌。在乒乓球場地環境相對較好的學校,學生參與乒乓球運動的積極性仍然不高。
現在我國大多數乒乓球運動員在少年時接觸并接受乒乓球訓練,正規的乒乓球訓練大多是在家庭成員的帶領下進行的,他們的父母或親戚曾經或現在從事與乒乓球相關的工作。至今中國有九位乒乓球大滿貫選手,鄧亞萍、劉國棟、孔令輝、張繼科、王楠、張怡寧、李曉霞、丁寧、馬龍,其中鄧亞萍、劉國棟、孔令輝、張繼科、丁寧五人可謂出生在乒乓球精英家庭里,他們父親或母親曾經從事過與乒乓球相關的工作,張怡寧小時候由她舅舅帶著打乒乓球,這六位運動員都可以說是在乒乓球運動精英家庭出身的大滿貫選手。在乒乓球精英家庭誕生的運動員擁有正規訓練土壤的先機及先天遺傳因素,在某方面是培養天才運動員的沃土,為以后高超的競技水平提供保障。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乒乓球天才的誕生多以血緣為基礎,無形中蘊含著等級制度的特征。恩格斯說“親屬關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蠻民族的社會制度中起著決定作用。”可見,即使我國乒乓球競技成績突出,而大眾層面與精英層面并未協調共同發展。乒乓球精英人才對我國全面性乒乓球運動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提高精英家庭下一代乒乓球運動員競技技術的同時,也增大了大眾在乒乓球技能方面與精英人才的技術差距。文化上,生活內容構成民族的文化性格,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提出“實用理性”,即“不是用某種神秘的熱狂,而是用冷靜的、現實的、合理的態度來解說和對待事物和傳統;不是禁欲或縱欲式地扼殺或放任情感欲望,而是用理性來引導、滿足、節制情欲。”并指出“它構成儒學甚至是中國整個文化心理的一個重要的民族特征。“實用理性”奠定了我國的文化基調,由此調節身心的體育運動也受到的節制與理性控制。“競技畢竟是極少數天才從事的運動”,自我國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以來,獨生子女的家庭比重在逐漸增加,加之我國傳統教育思想和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根深蒂固,許多父母不愿意讓自己的小孩從事艱苦的運動訓練。特別是對于那種訓練周期長、難度大、成材率低的運動項目,家長更不愿去嘗試。乒乓球運動在訓練周期上相對較長,成才率也比較的低,再加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因素的影響,使得真正從事競技乒乓球訓練的人逐漸減少。在沒有優秀體育文化的指導,學校體育的發展往往帶有利益性質與政治性質。
國際上判定體育人口的標準差異較大,我國體育人口的判定標準為,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以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在中等程度以上。據相關報道,如果不算在校學生,我國的體育人口不到10%。然而,在一些發達國家,體育人口比重驚人,如日本、芬蘭、澳大利亞及歐美等國家的體育人口達到了70%以上。五四運動打開了我國新民主主義的大門,現在,我國體育運動事業也需要一次“五四運動”打開我國新體育事業的大門。1916年,陳獨秀曾評論過當時的政治現象,他說“吾國年來政象,惟有黨派運動,而無國民運動也。不出于多數國民之運動,其事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無與國民根本之進步”。意思是政治運動出于黨派活動不容易成功,即使成功了,亦不會促進國民的進步。體育運動何嘗不是如此,需從下自上的發起,如五四運動一樣,成為國民的運動,這樣才會對國民有利,而不是像現在大多由政治目的所牽制、指揮。
在乒乓球運動中,我國職業選手選擇做為乒乓球運動作為職業的重要原因是球員們大多從小受到家庭內乒乓球運動文化的熏陶。普通學生既沒有良好的家庭氛圍,又沒有國家文化氛圍的熏陶,等到三十多年前的“乒乓球熱”浪潮淡去后,體育人口隨之減去,乒乓球這一項國球運動也只能局限于競技層面,而對學校體育的發展影響微小。另外由于中職院校乒乓球教師的缺乏,現行情況下在中職學校開展專業的乒乓球運動訓練并不現實,而專業的運動訓練是學生扎實進步的保障。職業運動無形中進行了文化封鎖,強大的實力使普通人望而生畏。專業運動員的專業性與業余運動員基礎的薄弱化形成鮮明對比。相較于體育文化濃厚的歐美,一些職業運動員仍然是一名大學學生,如冰島男子足球隊的后衛奧德納松、法國男子足球隊的瓦拉內。有時全國性的競技比賽,很多都是由工人階層的員工組織的球隊,去與職業隊相抗衡。歐洲業余運動員的專業性不是競技運動的弱化,毋寧說是由于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為國家帶來高比例的體育人口后,自然形成的大眾競技實力的強大。
在乒乓球場地環境相對較好的學校,學生參與乒乓球運動的積極性仍然不高,本人認為是由于學校體育建設中缺乏必要的文化熏陶,導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乒乓球運動接觸的機會不多。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過“我們所處的狀況是十分明確的。現在并非第二軸心期。與軸心期相比,最明顯的是現在正是精神貧乏、人性淪喪、愛與創造力衰退的下降時期,只有一點仍可與以前的一切比美,那就是科學和技術的產生。”運用馬克思哲學觀辯證的看待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兩者會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即在物質條件豐富的條件下,會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而卡爾·雅斯貝爾斯把從火的使用到“第一軸心期”的產生這一漫長過程,即普羅米修斯時代,稱為物質向精神文明進化的過程,這一階段經歷了幾十萬年時間。綜上所述:物質財富的充裕對精神文明的產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為了搭建體育文化的舞臺,首先應完善學校體育器材及場地設施。
中職學校學生是面對中考失利的群體,學生普遍缺乏自律性和精神屬性,那么著重完善體育設施、并及時給予場地適當的維護,是精神文明進步的第一步。
我國參與體育運動的大多數群眾對于體育運動的理解局限于減脂、增長身高及增進健康,當然,這些附屬價值非常重要。毋寧說減脂等目標是附屬所得,精神享受更應是體育運動的目的所在。早在一個世紀前,身體變化對情緒的影響已經被證實了,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情緒中的情緒變化發生在身體表現之后”。在體育運動上表現為適度的體育運動往往會帶給身體愉悅的感受。如在舞蹈方面,舞蹈可以影響人的情緒相關腦區的生理特征以及行為學特征,提高人的正性情緒,而正性情緒對人的認知、行為、健康均具有積極作用。所以體育活動所帶來的精神愉悅理應是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就像古希臘奧運會的存在是當時希臘人的精神信仰。不僅如此,體育運動可以使人類之間的合作更加密切。《圣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中記載的巴別塔是原始人類注重合作的佐證;哲學家海德格爾也提到過共同生活的必然性,他說“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與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在世界之內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乒乓球運動中單打的競爭與雙打的合作正是與他人共在的證明。倘若競技運動局限于追求比賽成績,群眾體育在于減脂降壓,務必會影響我國人民對更高的精神層面的追求。
在體育運動成為我國“大多數人的運動”的形成過程中,我們應該重拾歷史,重新吶喊“人的發現”、“人的覺醒”“人的哲學”,像五四運動當時提出的一樣,引導群眾在剩余時間充足的條件下,認真體會身體活動所帶來的精神愉悅。在學生中去啟蒙,促進學生在自由中發展,畢竟“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是鮮明而深刻的基本命題。提高體育人口的意義不止停留在促進《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毋寧說是為實現由總體身體素質發達的公民建成的現代化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乒乓球運動設施的建設將給體育設施在中職院校乒乓球找到合理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將是中職學校乒乓球運動蓬勃發展的開端。
中職學校的學生由于自律性差,沉迷于網絡游戲,身體狀況日益堪憂。此時我們需要乒乓球競技層面為民族帶來的自豪感,但乒乓球運動的價值不止局限于競技的強大,應將競技層面利用以促進我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在中職院校中普及乒乓球運動后,正是未來我國青少年擺脫柔弱之氣的良藥,使國民在精神與肉體兩方面均“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發展中職學校乒乓球運動訓練和比賽,將有助于弘揚奧運精神、以國球文化推動學校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和活躍中職院校學生的課余時間,創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增進中職院校間的文化體育交流和學習,正如我國的“養狼計劃”旨在促進全世界其他國家乒乓球運動選手的技能水平以促進乒乓球運動在全世界的穩步發展。所有的大眾體育運動都需要以開放形式在競爭中追求共同的發展進步。
具體實施措施:(1)體育文化熏陶以中等職業學校比賽交流為依托,各班級選出一批熱愛乒乓球運動的學生,先帶動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進行穩定普及;(2)在班級班會進行引導,鼓勵學生參與乒乓球運動,參與程度可與學生平時德育分掛鉤;(3)組織隊內單打、雙打、男女混合雙打對抗賽,對學生進行裁判培訓,學生之間相互做裁判,增強學生的執裁能力,加深對體育運動的把握;(4)組織培訓,對學校乒乓球團體進行乒乓球訓練和乒乓球裁判培訓,確保比賽的觀賞性和公平公正性。
通過完善體育設施和體育運動文化的熏陶,給與學生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引導,將大力帶動學生參與乒乓球運動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主動性。現在的落腳點應集中在如何恰當引導上來,使中職學生的剩余時間用在發展個人人格和體魄上,而不是一味的沉溺于網絡游戲和閑聊之中。把學生從剩余時間中解放出來,是對學生的人生旅途的豐富,也將促進中職院校和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