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附屬學校 甘肅 蘭州 730030)
學校體育教育在“終身體育”思想指導下,根據人體發展的客觀規律及特點,對課堂內容及準備活動模式進行了改革,在準備活動和基礎部分及放松活動中選用一些學生比較喜愛的項目,例如,由原來的跑步、做操,變為在音樂伴奏下的韻律活動。所以韻律活動已成為學校體育、文化藝術教育的一個及其重要組成部分。各個學校在體育課堂、體育大課間活動中越來越重視韻律課堂,這不僅豐富了體育課堂手段,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身心、調節情感、陶冶情操,促進個性的發展。又有利于創設既能接受知識又使學生在課堂上享受到輕松愉快的氛圍。
當前,教育部規定我國小學生一、二年級階段體育課安排每周應達到4節,其中一節應為足球課;小學三、四、五、六年級,體育課安排應達到3節。由此可見國家對體育課程安排已逐步經達到與語數外持平的狀態。
目前大多數體育課教案分為三大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三大部分都是可以介入韻律活動來提高學生興趣。如:開始部分教師在內容安排上可以增加節奏明顯的音樂以本節課所學基本內容為依據,合理安排具有導入性和針對性的練習內容。
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傳統體育課堂枯燥、單一,教師循規蹈矩不敢進行常識與創新,究其主要原因還是怕擔責任,寧可沒有成績也不能發生安全問題這是這是絕大多數領導與教師心中對課堂的定義。所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進行課堂創新是大多數教師所期待的,韻律活動動作、種類具有多樣化、創新性,同一個動作可以依據音樂變化,方向和空間等等進行不同編排。
足籃排等傳統項目一直在小學體育課程設置中占據主要位置,但由于其動作技術練習難度大、項目枯燥,種類少而且不容易被學生所接受,韻律活動結合音樂、武術及各類流行舞蹈等元素深受學生喜歡,甚至有些學生在初學是就能夠獨立進行創編。
作為體育教育者我們要更多的培養和期待孩子們擁有更多創新型人才特質。斯滕伯格整理的創造力人格具有的特質:“開放、冒險、膽識、自我肯定、支配、獨立、堅持不懈、嘗新求變、興趣廣泛等”。這些都是在體育活動中所不可缺少的特質。在這種發展趨勢下,我們必須要轉變傳統課堂觀念,從傳統課堂模式中解脫出來深化教育改革,不斷適應社會需要,促進課堂目標的實現。
韻律活動課堂策略主要基于以下幾個要素來進行研究創新:
(1)教師應用專業的視角備課,對韻律活動的課堂任務進行分析對課堂內容分解,再按照難易層次進行排序,最后根據學生發展水平,確定其接受能力。將內容任務分解為簡單元素及不同層次的難度(節奏變化、動作變化、方向及空間變化)在備課時分開來循序漸進,上課時再進行綜合。韻律活動中,輔助動作越簡單越好,音樂與動作要協調準確。在韻律課堂活動中,要讓學生能聽音樂,能根據音樂節奏創編動作、按節奏做動作,體驗合作游戲的快樂,這是韻律活動的主要目標。在創編動作中,當你在進行比較難的動作時或者學習新內容時,記得經常回到簡單的階段,復習并遞增,注意給學生一定的反應時間。例如,在啦啦操、健身操的基礎柔韌訓練中,分組根據音樂節奏的變化進行不同強度和不同動作的練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相互促進;
(2)激發參與韻律活動的興趣為先決條件,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韻律活動課堂應該先培養學生對形體和節奏配合的興趣和愛好,激發學生對韻律活動潛在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符合年齡特點的材料,提供活動興趣形成的物質條件、還用多樣化的形式、方法,誘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創設良好的韻律活動環境,提供良好的活動表現機會。例如,在技巧《前滾翻》課程中,準備活動使用了墊上街舞,在韻律節奏配合下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小肌肉群的分段準備活動,讓學生在樂此不疲中達到了良好的專項活動目的;其次是培養學生身體素質,同時教授學生一些相對簡單和必須的身體技能。鼓勵學生自由創造,提供自由發揮、大膽創造的空間,積極發揮學生創造的潛能;
(3)選擇遵循學生年齡特點的素材,注重學生年齡需求選擇不同的韻律活動,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體力,動作發展及生理發展水平都不相同。所以,我們應該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樣既能保持學生主動參與的熱度,激發學生身體基礎素質,不會因太簡單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會以太復雜而感到縮手縮腳。例如,本人在全國體育現場課程展示中獲“一等獎”的韻律活動 《韻律武術搏擊操》就是應用了一些節奏變化很明顯的曲目,重拍與提示音次數的變化在整個活動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活動中先讓學生根據節奏明確的提示音模仿分解最簡單的動作,之后引導發現動作之間的串聯,發現動作不同節奏不同的有趣搏擊動作,教師再適當夸大和鼓勵學生的創編動作對學生做出回應,最后高潮部分利用不同水平段的年齡特點加入游戲。創設情境啟發學生用更多的方式來表現自己,他們喜歡這樣的活動,樂意參與樂意創造想象,會興高采烈地參與到游戲中來,符合了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性格特質;
(4)觀察身體形態和動作事物的外形特征,注重學生自身身體的自主感知想象與感受藝術欣賞不同于其他學科活動中的感知,而審美感知是對事物的各個外在的形式特征,如節奏、旋律等要素及其完整的形態感、空間感、距離感的把握,是一種區別于日常感知的,能夠揭示身體形態與其他事物審美屬性的特殊的感知。因此在引導學生對身體形態與節奏和動作變化進行觀察時,要關注身體的形態、距離、空間、節奏等形式因素及其所表現的對稱均勻、節奏韻律、多樣統一等形式美。例如,搏擊操動作發力力度和動作速度的感知、啦啦操隊形變化、距離和相互配合的空間感知、健美操體態控制與動作停頓的感知、武術張弛有度與輾轉騰挪的方向感知等,有了這些觀察認知,不僅增加了學生對自身身體狀態的認知,還能更好的促進身體素質整合及想象力、模仿力、創新力的提高與發展。
(5)采用良好的評價方法,激發學生學練熱情與興趣。
“美之健”課程理念“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應該做到①“先做最好的自己,再教最棒的孩子;”②“引領家長、吸引孩子,倡導個性,包容共性;”③用“美”的方式去培養“美”的人,做到真正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的素質教育。
根據蘭州大學附屬學校“美之健”體育系列課程理念設定的評價體系:
第一,表現性評價即體驗:通過“美之健”系列課程的學習,為了使學生的練習體驗得到及時反饋,進行表現性評價。實行表現性評價,就是關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極大地發揮自身的優點,體現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主題。可以讓學生不斷更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從而為自己“反復成功”提供更為豐富的機會;
第二,診斷性評價即預測:診斷性評價是在學期開始或單元課堂開始時對學生現有發展水平進行的評價。如:在進行“美之力”課堂之前進行診斷性評價,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的預測。通過預測結果,根據不同特征的學生設計出可以滿足不同起點水平和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所需的課堂方案,并分別將學生置于最有益的課堂程序中;
第三,形成性評價即調整:形成性評價是在體育活動進行的過程中,為使體育活動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軌道所進行的評價。如,在“美之技”的學習過程中要特別注重調整,及時改正學生的錯誤動作技術,以固定正確的技術動作。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明確體育活動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及時修改或調整活動計劃,以獲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第四,過程性評價即過程:過程性評價的“過程”是相對于“結果”而言,具有導向性,過程性評價不是只關注過程而不關注結果,如,在“美之形”課程中更不是單純地觀察學生的表現,更要注重操類課堂過程中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性結果,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等,及時地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水平做出判斷,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內容;
第五,終結性評價即判斷:終結性評價是對一個學段、體育課堂質量的評價,其目的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質量做出結論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檢測學生通過“美之健”系列課程的學習,是否達到了體質測試的目標和核心素養的形成以及腦力與體力相互配合完成動作的能力。響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主題,挖掘學生的潛能,發現自身的優勢,共同進步。
“美之健”課程是以體育實踐活動類拓展課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體藝特長,實現使學生具有合格的文化基礎加一項藝術愛好,兩項運動技能的培養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