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翠 高 培
(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 安徽·宣城 242000)
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其課程教學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屬性。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為主,但00后的高職大學生每天平均花在網上的時間長達六七個小時,能夠接觸到的網絡資源形式多樣,但內容紛繁復雜,良莠不齊,學生比較容易受到網上一些糟粕思想的不良影響,從而對思政課堂上的傳統顯性教育興趣不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不高。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課程思政”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漸在高校推進。專業課教師在貫徹課程思政理念改革的時候,需要將學生的價值塑造融入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中,形成一個課程思政的整體規劃。
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特別強調了高職類專科英語課程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提出高職階段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應主要包括職場涉外溝通、多元文化交流、語言思維提升和自主學習完善四個方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在不影響原有大學英語學科性目標和內容的同時,結合語言特點融入課程思政理念。鑒于此,本課程可以設定以下課程思政總體教學目標:
(1)樹立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幫助學生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引導學生進一步認同自己的國家,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2)樹立世界眼光,培養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英語學科涉及中西方不同文化,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增強跨文化溝通能力,提高人文素養,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3)提升學生語言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信息搜索和處理能力,能夠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將網上海量信息轉化為自己所需要的內容,逐步養成一種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4)遵守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形成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銳意進取、頑強拼搏的職業品德和行為習慣。
設定好總體課程思政目標后,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性質和課程內容開始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這是有效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必備條件。一般來說,從思政元素的內容來看,有基本理論、社會熱點、先進人物、典型事例、國際形勢、現實問題等;從其獲取渠道來看,有報紙、雜志、書籍、電視、網絡、人際溝通交流等,如“學習強國”APP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資源獲取渠道,教師可以從中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課程思政元素;從其表現形式上看,有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和政治業務學習過程中需要注重收集并整理不同形式的不同類型的思政元素以供后期課程設計使用。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二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主要內容為如何得體地用英語表達感激和歉意。通過反復地練習和知識技能的習得,在學生掌握了說感謝和道歉的常用句式的基礎上,引發學生思考和對比中西方人在表達謝意和歉意之間的文化差異。學生通過討論發現雖然他們比起他們的父輩在情感表達上會更直接一些,但這只是相對而言,大多數學生在面對自己親近的家人時受傳統文化影響還是會比較含蓄;而西方人在表達謝意和歉意時會更加直接明了。通過一步步的引申,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作進一步拓展,以2020年新冠疫情中無數逆行英雄、志愿者的感人事跡為例,結合學長學姐們的真實案例讓學生理解生活中每件事情的進展都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打贏新冠之戰是因為有黨的領導,及無數人的努力和付出,因此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愛黨愛國愛人民。由此從身邊人身邊事說起,自然激發起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上教師不能光關注淺層次的內容,還應該多思考其更深層次的內涵建設。但在挖掘思政內容并將其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度。在將思政內容融入課程內容時,既不能只講形式主義、拿來主義,蜻蜓點水似的將與每單元主題有關的思政內容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地直接嫁接在課程內容上;也不能過度挖掘,以思政內容為中心來確定專業授課內容。一定要在遵循教學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逐步推進,起到隱性思政教育的作用。
要想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將思政內容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的基礎上,需要根據不同思政內容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避免采用滿堂灌的傳統式教學。例如在學習如何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時,教師在微信群里提前推送趣配音APP中與傳統節日有關的短視頻,讓學生課前觀看、模仿練習,并完成配音任務后同時發布到班級群里和自己的社交平臺上。教師線上查看學生配音結果,利用點對點方式督促所有學生完成該項任務,并總結學生整體配音情況。課上分組討論“What have we learnt from these videos?”“How can we introduce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s?”通過課前配音練習的完成,大家對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基本了解;再通過課上分組討論,學生思路更加清晰;課后學生以小組的任務自己選擇一個傳統節日進行介紹,并拍成視頻形式上傳。利用翻轉課堂的形式,結合學生熟悉的熱門話題,讓學生課前充分準備,課上有話可說,課后有內容可介紹。從模仿到創造,讓學生們在循序漸進掌握語言運用的同時,意識到原來學習英語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用來講好中國故事,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教師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多渠道選取學習資源,監控學習過程,了解學習效果,實現對英語的終身學習。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學生自編自演自導過程中相互溝通交流,相互理解,消除摩擦,解除隔閡,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所在。學生愿不愿意聽、能不能聽進去、愿不愿意接受教師所傳遞的觀點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的意愿和能力。而教師教學意愿和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個人的努力,還需要依靠學校層面和教研室層面的共同支持。
課程思政體系的建設不是教師個人所能解決的問題,更需要體制機制上的重視和支持,從全校層面實現整體推進。在整體推進過程中,學校要做好制度安排、設計規劃、經費支撐、教師培訓等具體工作;積極引進課程思政體系教學支撐平臺,構建重要資源保障系統。建立并完善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此外,學校需要建立大思政意識,要打破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界限,讓專業思政教師加入到課程思政建設的隊伍中來,幫助非思政專業教師更好地理解課程思政的理念,指導其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在專業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因此除了學校層面的培訓和支持外,教研室教師之間要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教學活動,鼓勵教師積極關注社會上的熱點問題,申報或參與不同類型的科研教研活動,積極主動地搜集保存各類課程思政元素,并采取貼標簽的方式對所搜集的資源進行分類,不斷豐富本教研室的課程思政資源庫,從而實現相互合作,資源共享。教研室教師可以積極利用課程思政數據庫進行協同備課。
首先英語教師先要轉變思想觀念,要改變過去只重視英語技能的培養,而忽視思想價值傳播的傾向;只關注英語課程的工具性作用而忽視其人文性作用的傾向。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課程思政”所承載的“立德育人”的重要意義,不斷強化自身的政治意識、協同意識和大局意識,才能在實踐教學中付諸行動。其次教師要加強自身人文社科素養,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有機融入不僅需要教師懂專業,還需要了解更多與課程相關的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教師只有做到知識體系多維度地提升,才能避免在課程思政資源開發中出現“不足”或“過度”的現象,從而使思政理念自然地融入到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去。
課程思政建設是解決好高校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一個重要舉措,對高職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英語教師應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價值和意義,牢固樹立“三全育人”意識,不斷增強團隊合作,加強自身學習,多讀、精度經典原著,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水平。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減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與學生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融洽關系,將思想政治教育由“顯性教育”轉為學生更易接受的“隱性教育”,從而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共同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