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顯群 李慧楠
(沈陽市第三十中學,遼寧 沈陽 110000)
語文教育學科的核心素養關乎學生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以上四方面是一個整體,離不開多學科研究的相互促進、交融。語言既是交際所需,又是思維工具。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審美能力和審美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審美鑒賞能力是通過豐富的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才得以形成的。對語文學科來說,審美體驗的途徑可以來自詩詞、小說等文學作品,也可以來自音樂、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形式。各個審美途徑之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塑造學科的核心素養。同時,跨學科融合又是當代教育的現實所需。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逼渲械拿烙侵概囵B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教育,不僅有授業解惑之用,擔負文化傳薪之責,懷有為往圣繼絕學之志,同樣也該注重培養人的審美與言志的能力,讓人既感受得到“詩情”,又循得通“詩法”。從人才培養目的上講,社會全面教育的普及是希望培養出的子弟既可以適應社會發展并適時創新,又可以充分自我發掘潛能,還要重視修養,善于合作,符合現代社會規范要求。
在不同學科、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教學實踐中,也越來越常見到跨學科研究的案例。剝離開的各個學科雖然有其統計分析上的優勢,但或許已經不適用學科之間愈發千絲萬縷交融的新世紀。將培養當代核心素養作為一個整體目標,讓知識成為一個整體,各個學科交融互通,在教學上先行實踐跨學科教學理念,而不是各科教師各司其職不逾成規,等待學生自身內化整合。學科融合先行實踐的理念將會成為未來教育的趨勢。
當前語文教學跨學科嘗試多是教師自發行為,廣為人知的大眾媒體宣傳案例,包括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鄉村老師梁俊改清代袁枚所作的詠物詩《苔》為民謠歌曲,使得在燦如星海的詩詞中并不惹眼的小詩,感染大山里的孩子,也走進億萬觀眾的內心里。
此外在語文和美術跨學科教學領域,中國教育電視臺《老師您好》節目播出另一位鄉村教師——來自湖南金鳳鄉的王歆,她開拓式嘗試將繪畫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誠為可貴。這兩個案例中,共同點是教育師資的稀缺,美術專業的王歆就職鄉村學校后不得不轉而教授語文,學校教育中本來就被“主課”擠占的美術、音樂對教學資源匱乏的鄉村學校更顯薄弱。若不是兩位典型教師各自身懷才藝,又肯于主動創新運用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恐怕很難經歷這種審美途徑。
從跨學科教學研究的系統規劃上看,受制于應試需求和高中語文教學的時長,束縛于學科之間涇渭分明的分工,也極難有藝術學科成系統融入語文教學的課程出現。
若比較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材,以及高中美術教材,會發現無論在標準的制定還是課本的編排上都極為用心地嵌入了融合多學科教學的內容。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兩冊,選修三冊,從收錄內容和版式設計插圖上都比照之前的版本豐富了許多,增加了豐富的美術元素。同樣,新版高中美術鑒賞(人民美術出版社)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在課程理念、單元編排、內容設置等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整與改變,有著非常大的創新,突出表現在單元內容的設置及教學內容的編排上,突出強調與現實生活近距離地對接。人美版鑒賞教材的這種改變表現出對傳統的美術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重新思考,進一步明確了當今高中美術教學發展的方向,更加偏向藝術審美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有機結合。各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又承載了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時代風尚。我國各個時期的藝術種類又極為豐富,傳世的繪畫精品不勝枚舉。國外的藝術作品也有很多靈感源于文學佳篇,可資珠聯璧合對照鑒賞。如此豐富的學習資源,但真正能充分發掘和利用者寥寥。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作為基本素材,內容涵蓋了國內外文化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對這些作品要做到多角度、多層面的精讀才可以由點到面地體會文學藝術的精深和豐富。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為例,配合各個時期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插圖也囊括了宋、金、元、明、清、近現代各個時期、多種繪畫形式的傳世佳作。舉例來說,其中山水畫包括金代武元直的《赤壁圖》,此圖描繪了《赤壁賦》中蘇軾與客泛舟的情景。大江兩岸,石壁陡峭,主山連嶂如屏,江岸古松林立。船夫撐篙,順流而下,泛舟蕩漾于江水之上。在高聳險峻的山壁之下,小舟及其載客,卻顯渺小。對應蘇軾另一首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選用的插圖也大有來頭,是著名現代畫家傅抱石的《赤壁圖》。同一“詩境”、相同命題的不同表達,兩相比較鑒賞,既可以讓學生體悟文字的“言有盡” 繪畫的“意無窮”,又可以從創作者的社會背景、作者其他的代表作入手。還可以從創作技法入手,對兩幅相隔千年的《赤壁圖》來說,迥異的景別設計,以及山石“斧劈皴”與“抱石皴”的比較都可以作為切入點,從而讓學生的審美鑒賞途徑既有詩情又有畫意。
以高中語文課文《說“木葉”》為例,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鍛煉學生說清楚事理并能夠明晰表達。要在認識和表達兩方面多下功夫。在對“落木”意象的認識上不僅要在眾多詩句中提煉創作和鑒賞的規律,對“木葉”這一文化意象在不同藝術中的呈現也應有所涉獵。一幅清代王時敏的《落木寒泉圖》便可以感受文人山水畫中類似的題材內容和思想志趣。《落木寒泉圖》為仿元代倪云林筆意所寫的太湖岸邊景致。畫中運用折帶與披麻相結合的筆法,清勁寬和,溫雅平淡,多用千筆淡墨,透現出了畫中蕭疏清涼而略帶荒寒的意境,同時又具有平和溫雅的氣質。這種意境恰恰比文字更能體現出“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被“葉”字保有的一點纏綿之意也肅然斬斷?!奥淠厩教爝h大”中的“落木”與“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的“落葉”的意象分別,一幅畫就可表達出了。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蘭亭集序》為例,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的引入必不可少,賞析書法同時,也可以引入一些諸如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修禊民俗。“修禊”是古代的一種風俗。于夏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為三月三日),到水邊嬉游。由女巫主持,于三月上巳沐浴祈福禳災。漢代應劭的《風俗通義》把禊列為祀典,說:“禊,潔也?!贝喝杖f物生長蠢動易生疾病時于水上洗濯防病療病。禊的另一說法,摯虞說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所以舉行祓禊,因為有災,洗濯消災祈福。戰國時因各國情況不同而“修禊”方式略有不同。到了晉代演變為文人墨客借此良機雅集水濱,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比試才藝的活動。美術作品中也有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文徵明的《蘭亭修禊圖》可參鑒。
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設計可以融合美術鑒賞與語文教學的專題學習,將某一類型文學作品的專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的專題展,或建議學生自主研學活動,深化學生對文化經典的認識。參觀博物館、美術館,追尋原作,直觀感受藝術之美,強化對美的感知與理解,在沉浸式體驗中進行鑒賞課教學、充分實現美育與語文教學融合的目標。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美術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等,這些公益性藝術場館距學校僅十幾公里,周末、假期無疑是鑒賞學習最佳的場所。近年遼寧省博物館“又見大唐”“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更是適合結合語文拓展教學的典型。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形成,離不開在教學中整合藝術學科鑒賞內容,尤其以美術作品的對比研究更為突出。美術鑒賞課堂的延伸和融合,是未來跨學科教育研究的一個趨勢,是培養綜合型人才、實現美育目標的必由途徑。以往美術課程從開始到結束完全局限在教室內、完全限制在美術課本的課堂教學形式已不能夠充分滿足新時期的高中鑒賞課教學需求,高中語文教學缺乏藝術比較,語文教學缺乏和藝術類課程的融合規劃和有效使用已成為語文教學的瓶頸。適時加以改變已成當務之急,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上述的手段和方法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任課教師的教育情懷——對語文和美術教學的熱愛。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有了教師對教學全身心的投入,積極主動挖掘生活中交叉學科的教學資源,把握恰當時機,延伸美術和文學鑒賞課堂,必將有助于高中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也為實現美育目標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