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徐州市光榮巷小學,江蘇 徐州 221000)
深度學習即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遷移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遵循學生語文學習的認知規律,運用有效的提問策略,就能促進深度閱讀的達成?!逗苫ā肥侵骷胰~圣陶先生的一篇經典美文,收錄在統編版教材三下第一單元之中。它與單元導語中的語文要素“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相契合,正是一篇體會優美生動語句的教材范本。那么,這樣一篇美文,教師怎么教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會“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呢?筆者從提問入手,進行了以下教學嘗試。
翻開第一單元導語頁,“飛鳥在風中翱翔,蟲兒在花間嬉戲。大自然中,處處有可愛的生靈”,這句話正是對本單元內容的高度概括,同時也將學生帶入一個可愛美妙的大自然之中。單元中的每篇文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整體。教學時教師應有單元意識,帶領學生整體感知,進入情境,再切入文本。筆者嘗試用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感知單元情境:同學們,瀏覽一下第一單元的課文內容,你有什么發現?你能給這個單元起個好聽的名字嗎?這樣一個發散、開放型問題,促使學生縱觀單元整體,積極思考,踴躍表達。教師順勢而導:本單元中既有可愛的動物朋友,還有植物朋友,不就是大家總結的“小生靈樂園”嗎?今天讓我們繼續跟隨大作家葉圣陶爺爺,去認識一位新的植物朋友——荷花。這樣立足于單元情境的提問,既營造了美好的意境,又激發了學生對下一步課文學習的興趣。
概括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必備的能力,也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在教學伊始,筆者設計如下問題:初讀課文,這一池荷花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能用幾個詞概括一下嗎?學生通過潔白、清香、姿態各異等詞語來概括自己初讀課文的感受。這一提問,有助于學生再次回顧課文,對文本整體感知與定位,形成了學生對文本深入品讀的期待。
《荷花》一文的教學重點在于體會感受作者描寫荷花外形、姿態的語言之美。如果按部就班地按照傳統的順序進行灌輸式教學,難免會出現教師串講,學生倍感無趣的現象,學生對“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這一語文要素不能真正掌握,形成能力。再次統覽單元內容,不難發現可以將“課后練習”和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作為教學的抓手和示范,帶領學生分析,啟發學生思考。我們來看一看,文中“示例”“課后習題”以及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

?
通過上表的梳理,已經給我們指明了品詞析句的重點內容與學習方法。因此,課堂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帶領學生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使荷花優美、充滿生機的形象躍然紙上。
師:文中的“挨挨擠擠”和“冒”兩個詞用得真好,用得真妙。那么這兩個詞語到底好在哪里呢?
生:“挨挨擠擠”說明荷葉多,密密麻麻一大片。
生:不,我覺得它和密密麻麻還不一樣。除了數量多,“挨挨擠擠”讓我想到荷葉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像小孩子一樣擠在一起,擠滿了一池子,活生生的。
師:同學們可真富有想象力,一個“挨挨擠擠”,就讓我們想象到荷葉又大又密,充滿了生機。再來看看“冒”這個字,它能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呢?
生:“冒”讓我想到白荷花從荷葉之間鉆了出來,好像在和我們捉迷藏。
師:是啊,從這個“冒”,我們就能想象出一株株花莖挺秀、花朵綻放的白荷花,充滿了勃勃生機!再瞧這句話,“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把花骨朵的狀態寫活了,你感受到了嗎?
生:這句話中的飽脹、破裂用得太有意思了,仿佛一個小朋友吃飽了,肚子圓滾滾的?;ü嵌鋬猴柕民R上要裂開了,我仿佛看到它把花瓣都要撐破了。
通過以上兩個啟發、分析式的提問,學生聚焦表格中的內容進行感受交流,逐步感悟到了葉圣陶筆下的荷花描寫得細致、生動、傳神、富有生機之美,同時也初步掌握了體會優美詞句的方法。剛才的提問只是引導學生去觀察、分析文本與交流平臺中所示范的優美語句以及品析的方法,下面,緊接著讓學生學以致用,用上剛學的方法繼續體會文中的優美語句。筆者又設計了以下提問:你能用上剛才閱讀交流的方法,說說你圈畫的詞語帶給你的感受嗎?這樣的提問,促使這個環節扶放結合、拾級而上,既為學生的學習建構了“腳手架”,掌握了體會優美詞句的方法,又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表達的平臺。
在帶領學生感受交流荷花外形、姿態之美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學生進行追問:請你再來默讀一下二至三自然段,在腦海中畫一畫,想一想,你發現這兩段中的畫面有什么不一樣嗎?同時,借助課文插圖,對比出示荷花特寫與遠景圖。學生通過對比閱讀文字,同時借助清晰可見的圖片,進行仔細梳理,思維不斷碰撞,就會發現這兩節中,作者不僅描寫了外形、姿態兩個方面,還由特寫到全景,使景物變得有層次感,真切細致又完整和諧。這個環節讓學生學會對比、梳理文本內容,給學生留有思辨的空間,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也達成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一大幅活的畫”的真正內涵的教學難點。在學習到作者葉圣陶將自己想象成荷花這一節時,筆者又設計如下問題:剛才同學們一起學習了二、三自然段,感受到了作者所描繪的一幅美麗而富有生機的荷花圖。那么,課文的第4自然段又寫了什么內容,和前兩段有什么不一樣?同學們發現了嗎?這一問題的拋出,學生通過對比、梳理,再次感悟這篇經典美文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美妙之處,真正體會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實現了在語文課堂中的生長。
真正的語文,來源于生活,又實踐于生活?!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語文。學會在文本中“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還需要在生活實踐中練習表達運用,鍛煉所習得的能力,使語言運用落地。結合本課課后練習,在教學最后一個環節,筆者又設計了如下問題:我們的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會觀察和發現的眼睛,你能學著葉圣陶爺爺的做法,用文字“畫”出你的植物朋友,讓小伙伴們也能感受到它的美嗎?這樣將讀與寫巧妙結合的提問,使學生在閱讀文本中學到的描寫、表達的方法,通過遷移仿寫,內化為自身的語文能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設計有效提問,不僅能夠帶領學生深入研讀文本,習得關鍵的語文能力,更能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最終指向思維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