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國
(南京醫科大學 江蘇南京 211166)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轉型、經濟危機、就業市場的萎靡等,對大學生的就業產生了嚴重影響。在社會現實中,有許多企業不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去尋找令人滿意的求職者,而與日益增長的失業大學生相比,如何把自己的技能、能力和事業需求實現無縫對接,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高等學校應從職業規劃過程中存在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安排職業生涯規劃教程,加強職業規劃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為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奠定良好的基礎。當前,高校相關部門的重點工作都在招生、就業和專業課程改革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有些緩慢。同時,許多大學生對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缺乏緊迫感,也沒有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1]。基于這樣的背景,本文分析職業規劃中思政教育開展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追根溯源、對癥下藥,旨在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參考,為大學生健康發展和職業規劃發展獻計獻策。
在大學里,學生面對的幾乎都是書本上的理論學習,知識和技能仍然處于相對淺顯的理解水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水平與純理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2]。針對大學生面臨的職業選擇困境,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正起到了為大多數迷茫、無助、無目標的大學生點明方向的作用。思政教育與生涯規劃融合,為每一名想要認定未來方向、經歷磨礪而成長的學生提供了機會。對于尚未進入就業市場的大學生來說,職業生涯規劃為他們的理論學習和終身職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潛在的目標方向。圍繞這個方向,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活,不斷發揮自己的潛力,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大多數學生沒有職業生涯規劃和學習計劃意識的原因是學生個人的職業意識不強,學校也沒有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職業理念的貫徹。將思政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課有機結合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客觀分析未來職業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3],它可以作為學生選擇專業和找工作的參考。思想政治教育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開展不盡如人意,教學過程僅限于課堂,脫離實踐,沒有根據大的就業市場環境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在缺乏正確判斷力和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大學生的觀念很容易陷入死胡同,誤入歧途,會影響他們的健康發展。
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夠創新,形式單一、方法陳舊[4],思想政治課內容枯燥、乏味,思想政治老師授課方式多以純理論或理論輔以極少量缺乏科學性的實踐為主,導致學生對課程抵觸情緒較高。加上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只有少數學生學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理論知識,其他學生只能通過報紙、雜志或網絡去了解,學到的知識點不可避免地會不全面。
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有二分之一的學生認為他們專業教師沒有經過職業規劃課程的培訓,上課內容完全照本宣科,對他們未來的職業規劃沒有指導意義[5]。大學階段的學習已經從死記硬背走向自主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缺乏創新和針對性,必然受到學生的質疑。針對高校負責學生工作隊伍建設中的教師思想政治素養、教育教學能力、發展空間、成長發展環境等最薄弱的環節、最需要關注的教學內容單一寬泛等,應聚焦問題,提出相應的針對性措施。
缺乏專業指導老師,教學僅由輔導員開展。而教學分工不明確和瑣碎的學生事務工作,牽扯了輔導員們大部分的時間精力,使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如時間不足、教學經驗不足、專業不足、實踐不足等,也不同程度地制約了課程的推進。教學環境也缺乏實踐性,導致大學生職業目標模糊,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素質,也不知道就業形勢如何。
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有效地影響和改造學生的就業觀和思想觀,主要與復雜的社會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有關[6]。高校沒有通過職業規劃教育來構建學習環境,創造模擬求職現場氛圍來影響學生,沒有將大學生、社會環境與就業有機結合,三者之間缺乏整體性。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政教育受阻、成效不理想,主要問題是課程設置不能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與學生現實生活貼近程度不夠,最終導致課程進行中抬頭率不高,學生上課進行無關活動等現象持續發生。主要原因是高校沒有根據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上課內容信息過時、上課方法枯燥無味、職業規劃課課時較短。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社會地位也一降再降,大學生開始缺乏社會認同感,出現不自信、心理自卑,不愿意找工作、不愿意面對社會的現象,缺乏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造成了人才的浪費和短缺。
以構建高水平、高素質專業教師團隊為基礎,以職業生涯規劃專家為中心,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研究專家,輔以用人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采用多層次的教育教學方法。其次,要加強思政教育的首位度,培養大學生自我發現、自我解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例如,開展職業生涯模擬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大學生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充分利用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才能和專業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規劃觀念,提高其適應社會、走向社會的能力。
一是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課堂內,我們根據國家就業政策做好調整,提高職業規劃課質量和思政教育水平。合理設置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應局限于一些職業學校及其相關專業,在全國高校范圍內,根據各高校的具體情況設置必修課和選修課。課堂外要加強校企合作,增加學生實習、實踐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專業活動。二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線上運用好網絡化教學平臺,如E-learning、超星等學習平臺,實現網絡化教學;線下利用好高校就業與創業指導中心,舉辦跟職業規劃相關的活動,如開展專業專家講座、成功人士講座、企業家進校等方式,讓大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專業培養目標,盡早做好人生職業規劃[7]。打通線上和線下教育,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適應學生多元化需求。
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管理相結合,把管理育人作為教育的關鍵[8]。高校要根據教學計劃和大學生成長規律,引導學生在參加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種職業生涯規劃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使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亮點和不足,積極反饋;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制定學習計劃和職業目標。專業教師還要注重校園文化環境熏陶,發揮“家文化”與情感因素的作用,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面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人生進程中不可忽略的、長期性、系統性的重要工程。高校應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知識與就業過程中的實際經驗教訓有機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建設意義的意見,逐步完善教學思路和教學重點;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功能和骨架地位,并通過“以人為本”的紐帶予以連接和運用,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精神素養,從而具體化人生規劃,明確人生目標,完成國家和人民賦予的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質量建設者、繼承人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