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婉蓉
(甘肅省渭源縣清源鎮第一小學 甘肅定西 748200)
隨著英語新課標“文化意識”一詞的提出,更明確地指出,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我們了解、掌握一個民族的文化,可以更容易、真正地了解其民族語言。在小學學習階段,英語教師應該將文化與英語教學相結合,為學生日后更好地學習英語打下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基礎。本文就小學英語教學與英語文化意識的融合與滲透遇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希望對小學英語教學與英語文化意識的融合與滲透有所幫助。
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大部分小學英語教師弱化了英語的社會意義,從而為英語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學生也習慣于用中文思維來“生搬硬套”,很牽強地把各個詞匯組合起來,導致在作文中會出現很多不合理,甚至是錯誤的英文句子。這主要是由于小學生缺乏對國外文化及中外文化差異的了解,從而在課堂學習中及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出現一些比較尷尬的局面,甚至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會。這樣不僅會對小學生日后的英語思維造成影響,阻礙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外國友人對我國的偏見與誤會。
語言與文化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了解并學習其相關的風俗文化與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了解中西方的風俗文化差異[2]。例如,在課堂上詢問學生在中國,最重大的節日是什么,當學生回答春節的時候,教師可順勢教授學生“Spring Festival”這個單詞,然后再向學生介紹國外的重大節日,如圣誕節“Christmas”。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討論中外重大節日時飲食上有什么區別,中國春節時,家家戶戶會包餃子“dumpling”,而國外圣誕節時,家家戶戶吃的食物是火雞“turkey”。通過以上方式教學,將英語詞匯與中外文化相融合,不僅能夠完成英語教學任務,還能使學生更加形、象深刻地記住英語詞匯,開闊眼界。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相應的語境中學習英語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模擬開跳蚤市場,并向學生講解美元與人民幣的換算,讓學生模擬美元與人民幣兌換。這樣,學生可以在日常交際中對不同國家的貨幣產生更深刻的了解。雖然課堂時間較短,但學生記憶深刻,這樣學生不僅能學習英語知識,還能鍛煉組織規劃的能力。
隨著網絡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網絡信息化平臺進行英語與文化背景融合滲透的教學[3]。例如,教師準備一些國外小學生的新聞和報道視頻資料,在課上放映,教師再對視頻進行介紹講解,并帶入英文詞匯進行講解。例如,視頻內對小學生帶午飯的采訪,國外小學生會帶一些面包、牛奶當作午餐,這時,英語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文化差異,并將“bread”“milk”“lunch”等英語詞匯列入學生的掌握列表中。這樣,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記住要學習的詞匯,對日后的應用也會有更有幫助,也能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還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能更好地將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有效融合起來。通過此方式,還會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課堂上更加認真聽講,有助于學生英語成績的提升,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
綜上所述,文化意識的融合與滲透對學生的英語理解很有幫助,而且,由于文化意識的融合與滲透會使語言背景更加具有內涵與韻味。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適當加入英語文化背景,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其更好地學習英語,還有助于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提升,也能為學生日后的英語學習及運用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方式及方法,需要教師去發掘,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加喜愛英語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