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鑫
(廣東省揭西縣鳳江鎮鴻江小學 廣東揭陽 515400)
數學是一門充滿奧秘又抽象的課程,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指出:要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能將比較抽象的問題直觀化,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教師所傳授的課程內容。在小學數學課堂采用合適的方法運用信息技術,能有效達成新課改要求,提高教學效益,推動課程有效性。
在小學基礎教育學段,學生在認知上還處于初級水平,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大多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理解起來存在難度。信息化教學是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結合多媒體網絡信息,能夠豐富教學內容,促進相關教學資源的傳播及讀取,可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課堂接受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利用好多媒體信息化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中未能關注到學生呈現出的個體差異,忽視了學生的基礎與認知水平的差異,都是采用同樣的教學方式——老師講,學生聽。單方面的教學灌輸,無法指導班級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多層面、深層次的探索和運用,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靈活運用與深度體驗。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是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好動性、注意力時間短、持久性差。對此,教師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方式,讓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形象、生動、立體,夠創設出一個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有效性。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上,由老師講解課程內容,授課方式單一,而信息化教學能夠利用小學生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更生動的教學情境,把復雜的數學知識簡單化,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自覺性和興趣[1]。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中,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做模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小組合作交流,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此舉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表象,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數學學習變成一個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小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性,傳統課堂教學無法覆蓋全體。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教師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可借助信息化教學,制作基礎課件和延伸課件,擴充數學課堂知識點;普通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優質學生增加補充;普通學生夯實基礎,優質學生增量補充,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立足實際情況提高小學生參與知識探究和實踐運用的綜合能力[2]。
例如,在行程問題教學中,小學生對“地點、時間、方向”等關鍵詞,以及“相遇”含義難以理解,針對這一學情,教師可運用動畫技術,模擬課題中出發、相遇的情境,讓學生直觀接收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從而在遇見行程問題中,邊讀題邊想象運動關系,讓題目“動起來”。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為學生交流互動提供更多機會,能使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生成新知識,進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益,改變陳舊的授課思維和講解目標,通過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的認知程度,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索的基礎上獲得良好的知識體驗,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在“公約數與公倍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定時分組討論,將學生隨機分組,讓學生互相討論、各抒己見,發現知識的共同點、不同點,各組結束時進行歸類總結,此舉能增加學生之間交流與互動的頻率,既能提高課堂效率,又能突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數學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制定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方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探索,構建高效課堂,優化學生的數學課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