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錢利
(廣東省臺山市臺城中心小學 廣東江門 5292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開展,很多學校已經認識到體育教學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性。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很多教育工作者給出了比較全面的教學計劃,如充分利用體育課堂教學,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將分層教學運動到體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而提升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小學體育教學的發展。
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環節,更需要學生對課程有一定的認知,在身體素質上,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響,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的運動能力不同,這種客觀現象也不適用于統一方式教學,要使小學生在身體發展初期打好良好基礎,就要發揮分層教學的重要作用。分層教學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方便教師因材施教,解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差異化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有利于增加課堂上的互動,推動學生不斷突破自己,為自己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對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實現全面發展有很大幫助[2]。
基于我國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大多數教學依舊采用大班教學的方式,講究年級、班級的整體性,由教師統一組織某一項體育活動,設置一樣的內容和目標,追求平均水平,沒有根據學生的具體身體情況進行訓練,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兩極分化,身體素質不好的學生無法完成課程任務,對身體素質強的學生沒有作用,導致課堂學習效率低。而且,在課堂上,仍然有很多教師采用聽講的教學方式,體育課程缺乏活力,導致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大減,文化課老師也經常出現占課情況,導致體育課時嚴重不足,無法保證教學效果,教學目標無法實現。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有太多的小學并不重視體育教學,學校沒有專業的體育學院畢業的教師進行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而是由其他教師擔任,他們更多的時候是讓學生自由活動,很多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在運動過程中,即使進行體育項目的訓練,也沒有專業人士的指導,錯誤的鍛煉方式和學習,最終導致無法完成體育教學任務。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受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所以首先要做好對學生的分層,改變體育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接受能力、心理素質等各方面因素進行分層,保證分層教學順利進行。分層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身體發展的鍛煉方式,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應杜絕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刀切”模式,根據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情況,落實分層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在兩個方面體現出差異,一個是性別,一個是運動天賦。教師在教學時應重視這些差異,并制訂分層訓練目標與計劃,幫助學生更科學地學習,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跑步訓練中,教師應當將運動能力好、運動能力一般和運動能力不太好的學生分開,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教學,分別設立不一樣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讓學生們不斷適應,逐漸加強,避免校園運動事故的發生,同時達到體育教學目標,讓學生樂意主動學習,還要采取分層教學評價原則,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不斷突破自己,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3]。
首先,學校領導要重視體育教學,聘請正式的體育教師。體育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精神,具備良好的體育知識儲備和鍛煉技能,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確保技能的準確性和規范性,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在課堂教學中保持自己的教學熱情,渲染課堂氣氛,從而保證課堂效率。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在身體發育階段,小學體育課程中沒有大量的運動內容,大多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體育運動,進行簡單的體育技能鍛煉,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沒有必要對小學生有過高的運動要求。分層教學的重要形式就是分層練習,堅持以學生為主,避免體育教師過多的主觀判斷。
例如,在各項體育運動的要求中,有的學生跑步快,有的學生耐力不好,那么,對于運動能力差的學生就要適當地降低難度,給予其信心和鼓勵,同時,也要在學生之間加入一定的良性競爭,進行分層評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獎勵,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如此,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也會更具自信心,可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從整體上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信心與進取心,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學校領導大力支持,保證體育教學的課時,需要體育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建立學生對運動的信心,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運動精神,推動分層教學在體育課堂上的應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