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貴敏
(青島東勝路小學 山東青島 266400)
隨著我們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計算機已經在我們的各行各業當中得到了普及,而在日常的教學當中,也會經常看到計算機的身影。這導致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往往對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夠重視。但是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認識到計算,其不僅僅是數學學習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還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例如日常購物當中難免會涉及計算,因此重視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任務。
對于任何事情來說,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習慣,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而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習慣的養成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難免會對事物不上心,引入到數學計算之中,經常會發現,在解題的過程當中不是看錯了數字,就是看錯了符號,或者是抄錯了數字,漏掉了數字等,在計算的過程當中忘記了進位退位,把÷看成了+,小數點記錯了位置等,這些錯誤都是由于學生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的。
在我們的學習之中,會發現很多學生只注重計算的結果,而對于計算的過程并不重視,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對于數學知識,尤其是運算法則和運算概念的理解不夠深刻,只能是死記硬背地記住,不能夠靈活地進行運用,也是學生產生較多錯誤的原因。例如,在進行加減法的計算過程當中,常常忘記了進上來的數。而在四則混合運算當中,經常會出現運算順序的錯誤,對分配律、結合律等數學知識沒有深入地理解。
在我們日常計算過程之中,難免會發現,由于學生習慣了一種思維方式,經常會用這種方式來進行各種題目的解答,從而導致錯誤的出現。例如,7.52-2.15+2.85=7.52-4導致這樣的錯誤是學生習慣了簡便計算,從而忽視了運算規則。因此思維定式對于學生計算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在學生進行計算的過程當中,除了學生的智力因素之外,還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影響,如學生對于計算不夠重視,對計算的正確性理解不夠深刻,不喜歡計算,覺得計算只是為了完成教師的任務,不認真仔細,只會導致錯誤的出現。其次是學生對計算沒有一個良好的習慣,題目審題不夠仔細,書寫不夠規范,而且在計算之后沒有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最后還和學生的耐心有一定的關系,在遇到大量的計算題的時候,學生不能保持一顆良好的心態,耐心地進行解答,而是迫不及待地開始答題往往也容易導致錯誤的原因生。
在現在的小學教學大綱當中,對于學生的計算能力分成了三個層次,首先要求全體學生對一位數的加減法、乘除法等重要的口算能夠熟練地進行計算;在此之外的口算和百以內的加減法以及一位數乘除多位數的筆算要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1]。而對于三位數乘除多位數的筆算要求相對較低,只要求學生能夠學會。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計算能力是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培養的,因此教師必須嚴格地要求,避免造成學生在高年級的計算過程當中無計可施的現象。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保證學生的計算正確。如果學生不能夠得出正確的答案,那么也就失去了計算的意義。但是如果僅僅要求正確率而不對學生的靈活運用和效率進行要求,那也會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例如,對于20以內的加減法,有的學生靠手指、腳趾來進行計算,而有的學生則會選擇湊十法,雖然他們都會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明顯后者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再如在進行幾位數連續相加的計算過程當中,如果學生能夠學會湊整,也會相應地加快計算的效率,提升準確程度,從而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還有很多運算法則和速算方法,如果學生不能靈活掌握,靈活運用,即使得到了正確的結果,也會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嚴格要求自己,同時也要嚴格要求學生,保證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數學計算的教學之中,對于算理的理解和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學生不能夠掌握相關的算理,那么勢必對運算法則也會難以理解,影響計算[2]。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要注重對算理的講解,既要讓學生明白算理的意義,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計算。例如,在學習兩位數相乘的有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進行舉例25×16,通過直觀圖可以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這個數式就是16個25相加的和,我們可以將它看成兩個部分,首先第一個部分是求出6個25相加是多少,然后再進行計算,其次求出10個25相加是多少,將這兩個結果加起來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如何進行計算,在計算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的時候,要分兩步進行相乘,第三步要進行相加。還可以將這個題目看成20個25相加的和是多少,然后再減去4個25相加的和,也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利用這兩種方式,學生都可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嘗試,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進行適當的舉例,讓學生自己進行嘗試,從而掌握相關的算法。在對學生進行不斷地反復練習之后,慢慢地學生就能夠掌握相關的運算法則和算理了。
在我們的教學當中,通過認真地觀察會發現學生計算錯誤的情況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對數學知識理解不到位,在計算的時候并沒有認識到是錯誤的。第二種則是對基本的口算沒有熟練地掌握,從而導致計算的錯誤,這兩種錯誤的產生,教師都要從他們的表面去看本質,要從計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著手,幫助學生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改正錯誤。第三種則是由于學生沒有一個良好的計算習慣,例如審錯題目,計算的過程不夠嚴格,在計算完畢之后,沒有進行驗算等。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知識的講解,更要注重對學生計算習慣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從最基本的書寫開始,教師要嚴格地要求學生,在書寫的過程當中要認真仔細,書面整潔,格式工整。另外還要讓學生在拿到題目的時候,首先進行題目的審題工作,認真進行分析。數學計算題目和應用題有所不同,數字和符號都是十分明顯的,如果學生在計算的過程當中,沒有對題目進行認真的分析和觀察,盲目開始動手計算,難免會影響學生的計算正確率。在對題目進行分析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要學生先對題目進行仔細的觀察,看一看整個算式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每一個部分該如何進行計算,然后再尋找一下是否有特殊的條件,思考一下,還有哪些簡便的算法可以提升計算效率。然后在計算之后要認真地進行驗算,這樣可以對計算的結果進行驗證,減少出錯率。
在小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培養當中,大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學生都要經過學習、掌握、靈活運用這樣的一個過程。雖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相關的計算知識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但是也只是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而真正地要想使學生能夠靈活地進行運用,還是必須要進行大量的練習。尤其是對基本的口算和筆算的練習[3]。例如,在設置口算的題目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易到難地進行設置,首先要求學生能夠會進行計算,并保證準確,其次才是利用簡便算法加快計算的速度。例如,45+55,16×5,25×4;1到10的自然數的平方,3.14和一位數的方程計算,這種題型的訓練能夠快速地提升學生的口算速度,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規律,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計算當中有很多計算方法,其中簡便算法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要提升學生的計算速度,那么簡便算法是必須需要學生掌握的。簡便算法的前提是學生要能夠對運算法則和性質進行熟練的掌握,在計算的過程當中,可以靈活地運用加減法的結合律、交換律、乘法分配律、乘法結合律等。例如:162+85+15=162+(85+15)、26×15+26×85=26×(15+85)、8÷12.5=(8×8)÷(8×12.5)等。在小學計算的過程當中,簡便算法也是十分多樣的,如湊整法,就是通過改變運算順序或者是數據來達到簡便運算的目的。學生通過簡便預算可以提高計算的效率,也有助于學生進行驗算,將數學計算變得更加簡單、高效。勤歸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對學生歸納技巧的訓練,除了湊整法,學生還應熟練掌握轉化的運算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化繁為簡,進行心算。另外還要注重改變運算的順序,通過適當地改變順序,學生可以發現更多運算的規律,運算更加快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靈活度。
在我們的學習之中,要想提升學生的計算效率,那么就需要在課堂上對基礎知識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能夠達到脫口而出的地步[4]。例如,在四則混合運算的講解過程當中,尤其要注重對口算的教學和練習。我們都知道口算是筆算的前提,筆算的技巧很多都是通過口算得出來的,如果學生口算出現失誤,那么筆算的結果,自然不會正確。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之中,我們不僅要對低年級學生的口算進行堅持不懈的訓練,同時在高年級的時候,也要注重對口算的練習。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在口算的練習當中,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和數學思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采用做數學游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設置簡單的題目,讓學生通過找朋友的游戲找到正確的答案,還可以進行簡單的口算競賽。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點知識,如商中間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在教學當中,很多學生都會把零忘了,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題目的練習,從而加強學生的印象,防止再出現類似的問題。在學生掌握了單項的計算方式之后,再加入其他的運算題目,就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以及靈活解決算式的能力。
無論是學生學習哪個學科,都無法避免錯誤的產生,教師要允許學生出現錯誤,但重要的是要學會利用錯誤積極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進行反思,吸取經驗教訓,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能夠得出正確的結果。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讓學生養成錯題記錄的好習慣,學生在進行計算作業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指導,將錯題進行歸納整理,從題目表面認清錯誤的本質,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實時地進行觀察,對其進行反思,從而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防止類似錯誤的出現。在學生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后, 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錯誤的反思,找到錯誤的根源,從而提升計算的正確率。例如,我會利用課堂小結的方式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通常在下課前一段時間我會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自己在計算過程中容易犯哪些錯誤,這一節課自己又學到了什么計算技巧,鼓勵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更喜歡新鮮事物,對于單一而又枯燥的計算過程很容易感到厭煩,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除了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以外還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耐心,避免學生在長時間的計算中逐漸產生煩躁的情緒。在進行計算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加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內容,幫助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計算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四則運算”這部分內容時,我會在課堂為學生設置一個小游戲,如“獲得小紅花”,我會為學生準備一些不同的小紅花,在每朵小紅花下標上計算式,算對計算式就可以獲得小紅花,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成為課堂的主體。很多學生都主動地參與進來,得到了屬于自己的獎勵。通過趣味活動的進行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熱情,激發學生的計算熱情,使學生不會感到煩躁,進而更有耐心地進行計算訓練,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樣計算能力的培養,也是逐步遞進,不斷加強的過程。而且數學能力的提升,對于學生解決生活當中的問題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不斷地強化數學基礎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算理,靈活地進行運用,讓學生學會簡便的計算方式,提升計算效率。教師要不斷地進行探索,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