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釗 岳敬芹
(濰坊理工學院 山東濰坊 261000)
自21 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經歷了由高速發展到中高速的平衡發展。一方面,自2018 年以來,平均每年近750 萬的大專本科畢業生急需找到適合的工作;另一方面,國內新興的、高端領域內大量缺乏科技人才。這不僅造成了應屆生結構性的過剩與短缺的不合理現象,而且造成了我國教育和人才資源的白白流失[1]。
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新時代對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提出的要求,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新的事物總是不斷出現,新的工作崗位也時刻在更新。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如果不想被社會淘汰,僅依靠三年或者四年的專業知識,這必然是不現實的,所以讓學生掌握不斷獲取信息與學習新技能的能力才能讓大學生生存下來。學科間不應該存在界限,文科是用來解決方向問題的工具,工科是用來解決方法的工具。只有每個方面都有涉獵,才能在將來走得更遠。新工科的發展也需要各個學科的相互融合與交叉,綜合型、創新型和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是新工科教育意義的根本所在[2]。
新工課還遠遠不能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問題,品德優良的大學生也是每一所學校不斷追求的目標。當代大學生的三觀深受網絡的影響,尤其各種新媒體對學生的影響深遠,不斷考驗著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高智商、高情商、高學歷和心理、德育有問題的學生,將會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在高校管理過程中,一般會忽視德育和學生身心健康的作用,而著眼于社會價值和學校利益方面。在培養學生德育和心理健康過程中依靠關于思想道德、法律觀念、心理學的相關課程,根本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于學生德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要求。高校的普遍做法是默認成績優良等于品德優良,表現正常就是心理健康,其背后的原因是德育的評判具有主觀性。
綜上所述,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重新制定新的教學方式、管理方法、德育評價和心理健康培養的方案與計劃[1]。輔導員作為與大學生的直接管理者,其對于學生的指導以及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輔導員應該從自己角色出發,為以上問題的解決的努力。
目前學生的現狀是: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享受著父母的全部關心與愛護,父母包辦,這是當代大學生無法獨立自主的生存、遇到問題無法進行有效的解決而且對別人的幫助與關愛習以為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長久依靠父母,對自己的職業定位以及人生目標沒有明確定位,更別說從事創新與創造性工作了。高等學校對于學生的管理主要依靠校規校紀,但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大眾性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普遍提高了學生的知識,同時也打擊了學生的創造積極性,另外特別容易讓個別學生產生敵對的心理。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輔導員要以圍繞學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一中心任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這也是濰坊理工學院對于輔導員的要求。“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更是我們濰坊理工學院老師的真實寫照。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應給學生灌輸以獲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導向,有目的增加學生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如果學生遇到問題,多啟發、多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大包大攬把所有問題都給學生解決了,應該在給予學生方向性指導的同時,時刻掌握學生解決問題的進程并采取對應措施。
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多去企業進行實習,首先開拓了學生的眼界,不僅能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掌握直接的經驗與知識,還能在其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老師應借此機會把兩者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積極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加操作技能。
道德品質是大學生人格的靈魂。家長從小忽略了孩子德育的培養;另外由于德育的不可量化,且在高考成績中沒有比例,所以有些教師對德育的培養沒有提升到一定高度,此外學生也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修養,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三位一體的“空缺”[3]。這就造成了少數學生沒有公共道德心,缺乏責任感,對其他人漠不關心,更有甚者學生很難融入集體生活中。德育的理論方面的研究比較成熟,但是在回歸生活過程中缺乏可行性實施方案。如何才能實現德育的實效性,成了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本人認為解決學生德育問題的首要問題是對學生的德育進行科學的評價。只有了解了德育的評價標準,德育問題就變成了可解之題。首先,德育評價的本質是一種價值判斷過程,它必須對德育的社會效果作出價值判斷。其也是對社會評價進行辨別:我們的教導能否反映社會價值和體現社會價值的等級,這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本文所關注的是素質標準,其主要用來測量學生和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發展狀況。
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能力的不斷增強,現在可以借用大數據技術來解決道德絕對性評價這一難題。這樣就避開了人的主觀評價,讓評價結果更加客觀。此外還能針對性查看學生德育的某一指標,對某一方面不達標的學生利用大數據技術采取有效的操作。大數據技術一方面不僅能預測有問題的學生,此外還能通過大數據技術采取有效的對策。
身心的健康能讓大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所以體育是人才培養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一名身心健康的同學更容易挖掘自己的潛力,更好的進行創造與創新性的學習和工作。但是晚睡晚起更是大學生最真實的寫照,更有甚者凌晨五點多才去睡覺。常言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大學生如此對待自己的身體,怎么可能有多于的精力來讀書和學習,更別提做研究了;除此之外,大學生只有良好的體魄還不能稱之為身心健康。當代大學生入學年齡在19 歲左右,身心還未發展完全,三觀還未成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尤其在自媒體泛濫的當代,如果稍有不慎容易誤入歧途;同時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部分同學受到家庭或者情感的糾紛,造成了校園盜竊、打架和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心理問題已經成為阻礙大學生身心健康道路上的巨石[4]。其原因一方面專業的心理專家的著重點在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心理方面做研究,忽略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另外一方面學校的普遍做法是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查,這難免造成了調查結果的不準確性,高校缺乏專業的手段與技術對學生進行調查[5]。另外通過某些心理課實現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目標,這在大多數同學身上起到了作用,但是對某些心理比較嚴重的同學不能起到顯著的效果,而這些同學往往應該接受系統的心理輔導。
在學生體質提高方面,如果想依靠鼓勵和提倡的手段,其結果甚微。如果學習初高中那樣晨跑,學生即使是能完成鍛煉,也是不情愿的被迫的接受,很容易產生抵觸甚至厭惡情緒,如果失去了約束條件,學生顯然不會養成運動的良好習慣[6]。為了全面提升大學生的體質,濰坊理工學院對體育課進行了改革,打造出注重時效性的體育俱樂部課堂,落實了中國健康行動中要求大學生在校內外分別運動一小時的指標。此次改革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對于運動鍛煉的興趣,為學生的健康體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學生心理健康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對大學生心理課程進行改革,以教學體系為基礎,結合高校自身的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建議提高心理類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權重,增加此類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比重,并聘請心理相關領域的專家對制定的改革方案、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科學的評價[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