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慶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麗水市分行,浙江 麗水 323900)
金融加互聯網在當今已成為社會熱點,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的沖擊更是前所未有,銀行必須充分地認識互聯網金融給自身帶來的影響和挑戰,并及時地采取措施應對挑戰。為此,論文以農發行A分行作為研究對象,就互聯網金融對其影響展開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應對措施和建議,以為銀行業穩健發展建言獻策。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線上企業利用線上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流通、收付、投資和線上服務中介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融合,而是在實現移動、安全等線上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后,水到渠成地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全新領域。
農業發展銀行A分行是一家地級市分行,現有地級市分行一家、縣級支行一家、縣級信貸組7家,從業人員80名,主營金融業務、經銀保監會批準的保險兼業代理業務等。至2020年6月底,貸款43.44億元,存款44.11億元。
互聯網金融出現后,給案例銀行各方面管理帶來了變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互聯網的介入,加速了金融與互聯網融合的步伐,給案例銀行資金頭寸管理帶來了變革。例如,農發行A分行在五年前,現金業務收支每年達2500多萬元,目前銀行已取消了現金柜面業務,這樣造成農發行A分行有2500多萬元資金在銀行外流動,這恰恰對銀行核心競爭力造成威脅。
互聯網金融對農發行A分行現金支付形式造成了重大改變。目前,該分行網上銀行支付替代了柜面臨柜業務的90%,取消了柜面現金支付業務,現金已經由同業銀行代理,由此A分行柜面人員已由5人減為3人,客戶目前到A分行柜面與其建立關系后,基本就無須再來分行柜面辦理業務,出現了銀行柜面無人營業廳,客戶可通過各類柜面自助機,打印對賬單、回單和各類明細賬,以及自助轉賬。
互聯網金融對農發行A分行對公業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A分行對賬方式包括柜臺對賬、上門對賬、郵寄對賬等,首先,對賬耗時多、對賬手段相對滯后。每月網點對賬人員通過柜臺面對面和寄送等不同方法與客戶對賬的工作時間平均約為10個自然日;其次,對賬運營成本高、繁瑣。包括在每月月初人工打印對賬單,加大了員工工作強度,按7個信貸組1個本級機構分類,加蓋業務公章,柜臺面對面對賬的留存柜臺,其余郵寄、上門開展對賬服務、電話聯系、郵政EMS對賬服務、按期收回紙質對賬單回執聯、對對賬單上的預留印鑒驗印等具體工作,占用較多工作日。對賬費用每年在1萬元左右;最后,因柜面人員分工所限,例如,由于記賬人員不能對賬等互不相融崗位的存在,而造成人手緊張,出現違反規定,讓對賬人員同時兼任記賬工作的現象,這種崗位不相融的情況會給銀企日常工作帶來風險。
采用電子對賬后,與原手工對賬發生了質的變化,首先,便捷性、效率性提高。互聯網下的電子對賬系統技術,采用并聯的聯接方式,將客戶管理、電子對賬、系統管理、操作日志等并聯起來,通過線上技術,在客戶管理模塊下,首先,發出對賬交易指令,該指令由系統每月月初自動發出,5個工作日內自動完成指令發出工作,比手工打印紙質對賬單形式,通過郵寄方式發出指令,減少了蓋章、核對、按信貸組分類后,再郵寄等多道環節,由于采用了計算機自動控制,大大減少了人為差錯,加快了指令發出速度,客戶通過網絡接到對賬指令后,開始在10個自然日內完成對賬工作,而在傳統對賬情況下,客戶接到紙質對賬單的時間受到對賬單郵寄途中,道路、天氣、人為的因素影響,客戶收到的對賬單時間先后差距較大,而統一在10個自然日內完成對賬對某些客戶來說就顯得不公平;其次,在指令發出后,管理人員可以通過電子對賬處理模塊,實時監控未完成對賬任務的單位名單,及時與客戶溝通,督促其盡快對賬,最后,從風險管控角度看,電子對賬較傳統對賬模式,加大了風險管控力度和安全性。傳統對賬條件下要求客戶手工蓋印鑒,對賬人員簽字,銀行對賬人員要進行驗印,這就有可能存在客戶印鑒回執由他人代蓋等情況,或由他人代簽等情況,起不到明確責任的目的,而銀行對賬人員驗印,存在技術不熟練,或人工驗印通過時,人為誤差等情況,造成驗印效果低下,從而加大對賬風險。
首先,互聯網加大了A分行的法律風險。由于互聯網絕大部分處于虛擬的環境,而我國目前法律對虛擬環境下的金融還缺少完善的法律管理手段,因而給了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一條網線隔著兩頭,交易雙方互不見面,這樣就給洗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A分行反洗錢工作任務不斷加重。由于實名制不到位,網上交易一旦出現問題將很難追責,同時,也對稅收造成風險,即給逃稅、偷稅留出了空間。
其次,互聯網金融加大了銀行信用風險。銀行是在信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例如,A分行目前發放貸款一般情況下采取抵押貸款或質押貸款,如將房產證或其他權屬證交由銀行保管,這中間還存在著實物抵押,但在互聯網等虛擬狀態下,原本就存在于金融交易中的信用風險在虛擬狀態下被進一步放大,平臺擴大了用戶的零抵押模式,客戶在沒有抵押的情況下,對客戶不講信用的處罰將變得更加困難,客戶的違約成本將更低。
最后,互聯網金融加大了銀行的操作風險。在虛擬狀態下的操作風險無處不在,由于客戶對互聯網上的金融操作理解程度和熟悉程度不同,所使用的網絡環境不同,例如,A分行網上銀行必須使用360瀏覽器,而在其他瀏覽器下,存在無法登錄或數據丟失的情況,造成客戶操作風險增大。互聯網金融產生時間較短,例如,一筆匯款在互聯網情況下,幾秒鐘就完成,如錢匯錯,根本無法攔截,造成匯款損失,同時各大互聯網金融軟件開發者由于自身考慮不周或技術原因,造成各大銀行數據不兼容,數據傳輸不暢通或丟失。
由于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加金融,使傳統銀行業危機意識不斷增強,面對互聯網金融給銀行帶來的各種風險及挑戰,本文提出A分行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應對。
為應對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傳統銀行業也在不斷提升匯款渠道服務質量,拓寬渠道服務范圍,創新的業務得到普及。農發行從2019年10月開始,已實行省一級分行全行集中授權,到2020年底前將實現全國農發行全行集中授權,減少柜面人員數量,降低成本,同時,處理業務能力提高3倍以上,這只有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互聯網在A行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該行資金的使用效率,目前A分行已經取消了轉賬支票的人工交換,實現了電子匯兌全覆蓋,從而使農發行A分行資金頭寸占用由原來每月平均200萬元左右,現在降為零,每年盤活資金2400萬元左右。
在互聯網技術和思維的引導下,銀行的創新業務不斷增加。2020年A分行手機銀行將全面開通,從而使柜面辦理業務進一步減少,并且將全面實行網上對賬服務,開通了短信服務,增加了網上提醒年檢、網上余額核對、貸款利息查詢等相關業務。
在改革開放后的數十年間,銀行業如雨后春筍般地快速發展起來,其內涵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業務向廣度和深度全面發展,由此積累了大量有使用價值的數據信息,從總行、省分行、市分行直至縣支行建立的各種數據新平臺,不但能實時記錄并匯總到數據平臺,還能把從線上轉到線下的數據備份的原始數據全面恢復,以便讓數據平臺進行保質保量的實時分析,支持線上的反洗錢、異常交易、客戶信用等實時分析,提高風險管控的效率和質量,為創新風險管控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洗錢風險,建議農發行A分行成立信貸與風險管理部、內控合規部等相應部門。A分行反洗錢系統數據補錄增加了53%,排除的可疑交易較去年增加了48%,對新客戶風險評級增加了40%。可疑案例先由財會部門通過銀行內部反洗錢網絡發起調查,客戶經理通過系統接到調查指令后,展開相應的調查,對客戶的經營范圍、經營地點,法人地址、法人代表的身份進行調查,通過聯網核查系統對法人代表的身份證進行網上核查。通過啟信寶對客戶受益人、控股股東,是否開通網銀進行調查以及是否為黨政機關等低風險客戶,或是企業低風險客戶,以及是否是犯罪、販毒高風險地區等。
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是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在建立法律法規體系的過程中,應當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金融的各項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劃出禁區,一旦越線,就會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