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發林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移民小學 甘肅臨夏 731600)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是從古至今無數優秀人才智慧的結晶,是當代學生所必須要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內容。在現代教學中,促進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現代教師的重要職責,是現代中國夢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旨在為學生教導數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能夠領悟到數學的魅力和趣味,加深對數學和傳統文化的認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現代教師要重視傳統文化對學生發展所起到的重要意義,構建有效的教學策略,將傳統文化和數學教學融為一體,以此來增加課堂活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有效地成長和發展。
現如今的社會高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因而外來文化較多,而大部分的學生和家長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重視外來文化,而小學生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導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不夠,因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可以知道教材文本很少直接將傳統文化編寫其中,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比較薄弱。因此,在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有策略、有時間、有角度地融入傳統文化,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讓學生能夠意識到傳統文化作為我國精神寶庫的作用,并能夠養成弘揚傳統文化的良好習慣,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1]
數學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邏輯性,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其課堂教學氛圍一般較為嚴肅,因此學生的課堂積極主動性不高,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利于當代數學教學的發展。而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為數學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改變了學生對數學教學的傳統認知,拓展了學生的思考角度,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為現代數學教學發展提供有效的發展方向。
隨著現代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可以知道現代教育重視學生的道德素養,因此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其傳統文化適當有一些融入,但是融入較少,教材文本還是以數學定理和具體過程為重點。因此,要想將傳統文化有效融入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文本教材,進行有關傳統文化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能夠感知到數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教學魅力,進而潛移默化地為學生的性格品質的塑造提供有利影響,讓學生能夠成長為優秀的人才。[1]以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教材內容為例,在學習“年,月,日”的知識點的時候,可以知道古時候人們的記錄時間的方式是天干和地支,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有關天干和地支的內容,了解傳統的計時方式;六十甲子,以此來為學生滲透傳統文化。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解:“日,日中,日下,月份,朔,望”等有趣的來歷,以此來活躍課堂氛圍,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能夠積極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以此來提高教學效果。
對于教學來說,教師要抓住學生的性格特點。對于小學生來說,好動活潑,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講解方式“教師講解,學生聽”的方式是不行的,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融入度,因此要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將傳統文化和數學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文化的探究欲,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數學的理解,并在此過程中產生民族自豪感。[2]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教材內容為例,在學習“大數的認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珠算”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學生講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珠算文化,并在了解之后,讓學生分組進行珠算的計算,以此來讓學生體會和領悟傳統文化。又如在學習“角的度量”的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古時候人們度量角的方式,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以古時候的方式進行度量角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深刻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再如在學習“四則運算”的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開展“了解九章算術”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古時候數學的魅力。這樣的方式,有效發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喚醒了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數學文化了解的欲望,從而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數學知識的自主學習行為,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教學的過程中,課前的有效導讀和課后的有效的復習是十分重要的,前者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后者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加深學生對知識點記憶力。為此,教師就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加強課前和課后的滲透,提高傳統文化在課堂中的融入度。為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在課程開始之前,給學生講解這個知識點的傳統文化小故事,或者利用微課給學生講解這個知識點的發展歷史。對于課后的滲透來說,教師主要從練習出發,布置有關的傳統文化內容,或者以傳統文化為題,讓學生依據所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解答。[3]以人教版五年級教材內容為例,在學習“簡易方程”的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給學生補充有關古時候遇到需要利用方程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視頻,以此來讓學生體會到古時候人們的智慧。對于這個知識點的課后練習,教師可以以文言文的形式來布置題目,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了教學質量,有效加深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促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對于小學的數學教學來說,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技能。為此,教師必須要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增加教學的豐富性,提高教學的多元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元的教學方式,構建傳統文化教學氛圍。教師要考慮學生的發展特點,以此為基礎,選擇適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合作教學、創設情境、結合多媒體微課、生活化、游戲等方式來豐富教學手段,然后在采取教學手段的時候,有效融入傳統文化,進而構建傳統文化氛圍。[4]以人教版六年級教材內容為例,在學習“圓”的知識點的時候,會學習到有關“π”的知識,為此,教師就可以開展合作教學,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自主研究有關“π”的傳統文化,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力。又如在學習“數學廣角-數與形”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微課、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領悟到數形結合的內涵,并在這個過程中講古代建筑文化中有關數學知識點的內容。再如在學習“圓柱和圓錐”的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圓柱和圓錐,并且讓學生動手制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滲透有關“剪紙”的傳統文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有效增加了課堂活力,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促進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可以知道許多教學內容都與傳統文化相連接,其文本素材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為此,教師要找到傳統文化和數學教學的有機融合點,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知數學文化,感知數學與文化的魅力,讓學生能夠在提高自身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還能夠自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樹立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