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月 郭燕妮
(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2014 年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中指出,輔導員要在工作中總結凝練實踐經驗,深入研究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并“能講授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選修課”[1]。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規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要設置2個學分,32—36個學時[2]。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增設以及較大的課時量,需要增加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基于以上兩方面的背景,給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輔導員進入心理健康教學團隊提供了機遇。
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具有諸多的優勢[3]。
輔導員趨向年輕化,與學生年齡相仿,他們剛剛從大學畢業不久,成長背景和學生基本相同,他們更了解現在學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溝通更貼合學生的實際,更能取得學生的認同。
輔導員工作在日常思政工作一線,面對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心理問題學生,他們在處理心理問題學生的同時,積累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既有一般的心理問題,也有一些極端的心理危機事件,在做好保密處理的情況下,這些都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生動案例。
一般專業課、通識課授課周期為一學期或者兩學期,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只有1年左右,且接觸僅限于課堂。而輔導員每天與學生朝夕相處可達3-4年之久,他們是學生在大學期間相處時間最長的教師,時間優勢使輔導員可以對學生的心理動態進行全程跟蹤,心理健康教育課內課外無縫銜接的目標有望得到實現。
輔導員在選配上并沒有專業限制,經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輔導員只占極少數。由于大部分輔導員心理學專業知識不足,面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教學時不能做到高屋建瓴和深入淺出;與學生探討問題,難以講深講透,針對一些熱點問題,課堂上難以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來充分說服教育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也感到力不從心。除此之外,在輔導與咨詢技能、科學研究方面,也分別存在著技能和水平欠缺的問題。整體勝任力不足,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的進程緩慢[4]。
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于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注意加以區別。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常會被安排在大學一年級,采取的課程教學方式側重于專業學科性,重心理學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屬于通識課范疇。而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則應該重應用性知識、方法和活動,強調實用性,目標是培養較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學生。而當前,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卻往往是按部就班的上課,沒有脫離通識課教學模式,也主要集中在大一年級集中開設,過少地關注學生每個階段的不同需求,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第一學期開設,共8學時,主要包括心理適應、情緒管理與壓力應對、人際關系、戀愛與性心理等專題內容,基本都由專兼職輔導員承擔。課程沒有完全按照大學生成長規律來設定教學任務,將課程貫穿到大一到大四各個階段,使學生在每個成長階段接受相應的教育。由于教學設計貼近學生不夠,教學內容實用性不強,存在教學形式化、片面化,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參與課堂積極性不夠,教學效果難以達標。
輔導員課程化以后,受慣性思維的影響,一些輔導員不能很好的區分校園文化活動和心理健康課程活動的區別,往往容易以校園文化活動替代課程教學活動,比如5月的“5·25 ”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心理素質拓展、心理微視頻制作、心理情景劇、心理展板、心理漫畫等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是過于娛樂化,看起來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對教育的內容是否全面、是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求關注過少,形式大于內容,從而導致教育實質性效果不足、效果低質化。
要嚴格落實《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有關教學課時的相關規定,在保證課時的情況下科學合理設計課程內容[5]。調查表明,大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需求不盡相同,既有共性需求也有個性需求,應注重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大學生自我認知、情緒管理與壓力應對、人際關系與溝通、戀愛與性心理健康等仍是目前大學生最需要的教學內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須教授的重點內容之一。
心理健康課程要分階段設置,并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需要,在大一至大四不同階段分別設置心理健康與成才、認識自我與重塑自我、提高學習能力與規劃美好未來、人際交往與溝通技巧、大學生的愛與性、人格健康與塑造、情緒管理與壓力應對、就業心理與職業生涯規劃、網絡心理輔導、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等具體內容,還應設置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比例可設置為1:2。
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從而達到知識的初級目標、技能的中級目標和自我認知的高級目標三個層面的教學的目標。一是班級或小組團體活動,采用團體體驗活動比如沙盤游戲,通過體驗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對自己心理探索的需求和好奇心,把內心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統一起來,解決自己的困惑。二是案例討論,輔導員掌握著大量真實生動的案例,都可以作為教學案例素材。以真人真事為原型的案例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說服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對案例進行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老師再把理論知識提煉出來,加深他們的印象,形成理論積淀。三是角色扮演或者情景表演,學生通過情境表演或角色扮演可以體驗自己內心的沖突,以旁觀者的身份看清楚問題所在,從而重新整合自己的認識,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四是團體訓練,團體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在學到知識、體驗內心沖突之外,更好完善自己、健全自己的人格[6]。
微課符合當前00后大學生的學習特點,且年輕輔導員也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學習、應用能力,對微課的制作和運用也有積極性。微課小而精、結構相對獨立、形象生動、趣味性強的特點和優勢適合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可將微課充分運用于課前、課中、課后環節,用微課幫助學生課前預習,用微課進行課堂導入,用微課作為討論課的背景材料,用微課進行重要知識點的講解以及用于實操技能演示等。
輔導員應充分發揮自己與學生聯系緊密、相處時間長的優勢,積極探索將翻轉課堂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實踐之中,使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重點從知識傳授轉向更深刻的應用實踐。通過“翻轉課堂”,讓學生在課前通過觀看教學視頻進行課前預習,并進行思考和設問,有效的課前學習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和效果,課堂上師生通過交流互動、協作探究、共同分析解決問題等方式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在翻轉課堂的平臺建設方面,輔導員可充分利用目前大學生較常用的網絡交流工具騰訊QQ和微信,也可利用“易班”平臺。嘗試翻轉課堂教學,要注意和微課教學、傳統課堂的結合與利用,相互補充相互借力,使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了“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達到最佳教學效果[7]。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路上的重要指路人,應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積極面對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努力適應課程化建設需要,推動輔導員課程化進程,提升課程化建設水平,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