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鑫龍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企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2018 年國家頒布《監察法》,將所有公務員及包含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統一納入監察范圍,并逐步完善監察體制,借此強化對公權力監督,努力實現反腐敗的全覆蓋、無死角;2021 年國家發布《監察官法》,進一步促進反腐敗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近年來,針對國企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發展及理論探討,國內許多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國內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筆者工作實踐經驗,對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分析產生原因,從工作機制、資源整合、隊伍建設、思想意識等方面,提出可行的工作建議。
監察體制改革以來,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被納入監察對象范圍。紀檢監察基本形成了省紀委監委、集團紀委(監察專員辦)、二級單位紀委的三級領導的工作局面,同時駐省國資委紀檢監察組根據省紀委監委授權,負責省管企業處級干部的監督,并負責聯系指導各省屬企業。其中,各二級單位紀委明確不被賦予監察權,僅履行黨章賦予的紀律檢查職責。對于紀檢監察體制完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駐省國資委紀檢監察組與省紀委監委分管省屬企業的處室,在實際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多頭領導的工作局面,其具體職責劃分需進一步細化完善。二是監察法明確監委可以使用12 項調查措施,但對于集團監察專員辦可以使用哪些并如何具體使用上述調查措施,防止調查措施不被亂用、濫用的同時,又做到審慎穩妥、精準有效,其工作機制有待進一步探討。三是對于企業二級單位紀委如何配合集團紀委(監察專員辦)做好監察對象的監督檢查及違規違法線索的處置等工作流程不夠明確,需進一步細化明確工作范圍和界限。四是國企二、三級單位監察對象數量明顯大于黨員數量,如何做好監督基層“最后一公里”,實現基層監察工作無盲區、無死角、全覆蓋,集團紀委(監察專員辦)如何與二、三級單位做好聯動配合,對監察對象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業以及道德操守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其工作機制、職責分工等問題目前無完善的制度體系。
在國有企業中,行使監督管理職能的部門,除了紀檢監察機構外,還有審計部門、法務部門、財務部門以及其他相應的職能部門。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缺少良好的溝通機制,在監督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信息不對稱,或由于各自視野限制問題,造成監督理念或目標的沖突,同時也容易造成多方管理,整體監督管理效能低下,甚至推諉的現象。上述管理行為的存在,削弱了監督檢查的力量,造成企業內部的“影響成本”上升。
一是部分國企紀檢監察存在機構不健全、專職紀檢干部過少等問題。以某省屬集團二級企業為例,包括紀委書記在內,共有三名專職紀檢干部,除了要承擔本級紀檢工作、完成上級集團指定的工作外,還要指導直屬7家單位的紀檢工作,存在人少事多的問題。尤其在具體辦案中,人員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根據《監督執紀工作規則》,審查調查與審理相分離的原則,審查調查人員不得參與審理,而審查調查與審理分別均需不少于兩個人。完整的辦案流程,最少需要4 名專職紀檢干部,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借調其他部門或下屬單位的干部作為補充。二是日常業務培訓針對性薄弱。與教育、醫療等公益性事業單位領域不同,國企紀檢監察工作存在其特殊性,國企紀檢工作人員一方面要掌握黨紀法規,另一方面還需對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模式等內容有所了解,紀檢監察工作人員在監督執紀過程中存在方法不多、能力不足的問題。
1.明確領導機制,完善運行機制
分析整理國企紀檢監察機構存在多頭領導問題的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方案,出臺紀檢監察機構各級機構運行規范,明確省屬國企紀檢監察各級機構的領導機制,細化明確各層級職能責任分工,避免多頭領導。通過制定完善國企紀檢監察監督工作實施方案和細則,明確各紀檢監察機構之間的監督范圍,明晰領導合作機制,按照干部管理權限明確各自負責范圍,防止出現職責權限劃分不清晰。
2.明確國企監察職責權限,規范調查措施的使用
為更好發揮集團紀委(監察專員辦)聚焦監督執紀問責主責主業職責,做好審查調查的基礎工作,省紀委監委應在授權范圍內明確各項調查措施的使用范圍和審批程序,同時完善監督運行制度,建議按照職責匹配的原則,賦予相關辦案權限,確保問題線索查實查透,增強執紀問責的震懾力。
3.國企內部要建立完善紀檢監察各項制度規定
國企內部要盡快建立國有企業監察方面的條例或規定,并進一步細化界定,尤其是二三級單位的職責權限、管理機制、工作程序,規范各級紀檢監察人員的權力和職責,制定可操作性強的省屬國企紀檢監察工作績效考核標準,優化企業紀檢監察人員的考核機制,量化考核標準,做好對專、兼職紀檢監察人員的考核評價。
4.探索建立企業內部派駐授權機制
試點探索國企紀檢監察派駐工作機制,具體方式是企業黨委領導,集團公司對直屬單位派駐紀檢監察機構,對現有的全體紀檢監察干部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部署安排各級紀檢監督力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對一線分配更多監督力量,形成國企內部派駐組向集團黨委負責,由集團紀委領導,對下級單位紀檢監察干部統一授權使用的工作機制,實現基層監察工作全覆蓋,以及集團紀委(監察專員辦)與二、三級單位的聯動配合。
內部監督資源是有限的,可根據具體職能劃分,設立規劃協同工作組、信息協同工作組、評鑒協同工作組、臨時協同工作組。以上各組由企業紀委領導,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處理監督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1.規劃協同工作組
設立規劃協同工作組,通過協商交流和分析目前工作進展和工作中存在的難題,發揮群策群力作用,針對內部監督任務,統籌安排,制定各部門的年度工作方案,明確監督工作重點,提高監督決策的針對性和工作方案的質量。
2.信息協同工作組
設立信息協同工作組負責維系企業內部監督部門之間的證據、數據、監督成果的共享與存儲,在本機制中積極與其他協同工作組提供各類信息,提高國企業部門間的信息透明度和流通度,降低監督成本,避免監督結果偏差。
3.評鑒協同工作組
設立評鑒協同工作組,專責對無法定性、存在多方爭議、模糊不清的相關黨紀法規界定等事項進行統一評價,對相關制度進行規范和完善,主要通過集體協商的形式對監督中存在的爭議問題進行判定,擬定相關草案,并將協同成果交由領導小組審批。
4.臨時協同工作組
針對特殊或重大事項,領導小組抽調人員形成臨時協同工作組,集中力量攻克監督工作的難點重點,工作組成員不固定,可以提高成員對監督工作的參與意識,提升黨的凝聚力與號召力,增強黨委領導對國有企業的監督領導作用,保障黨的事業健康發展。
按照監察體制改革的標準要求,合理設置職位人員編制數量,配齊配強紀檢監察隊伍,通過上級紀檢監察機構加強指導、以案代培、實戰演練等手段,提升國企內部整體紀檢監察監督力量。優化工作方式方法和職責分配,減少兼職紀檢干部工作任務,保留合理必要的時間給予兼職紀檢干部,方便紀檢監察工作的協調統一開展。國企領導干部及上級單位應改變過往對紀檢工作的慣性思維,做好對紀檢監察干部的關心、培養,確保隊伍的穩定。結合公司主營業務,組織紀檢干部多參加經營管理、工程項目管理等專業培訓。培訓結束后,結合日常監督工作,將學習與實踐有效結合,切實達到以實踐提升工作目標的效果和目的。
深化國企監察體制改革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健全黨完善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工作安排,改革新形勢下,如何健全完善國企紀檢監察工作機制,整合利用各方資源,進一步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國企紀檢監察體制,實現對國企監察對象的監察全覆蓋,同時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提高紀檢監察人員素質等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對此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和探討,但仍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可結合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做進一步的討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