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鈺
2021 年是注定非凡的一年,這一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之年,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攻堅之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明確了在新發展階段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的方向。在改革大軍中,國有企業承擔了先行軍和主力軍的角色,作為國有資本的市場化運行主體,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如何在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下,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調整,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找準方向、定好措施是關鍵,而深入推進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無疑是國企改革的一把利劍。
在經濟市場中,國有企業履行多重角色,并承擔著重要的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國資委對國有企業的績效考核通常以經濟指標為主,對凈利潤、營業收入等財務類指標關注較多,考核的維度、考核的工具等比較單一。在目標導向的績效管理過程中,國有企業將企業是否能完成經濟指標作為首要任務,因此也造成了一定的短期行為,對企業長遠發展和人力資源的合理調配方面關注不足。
絕大多數國有企業的工資總額管控采取工效掛鉤的形式,當年度工資總額額度與上年度經濟指標完成情況直接掛鉤、同增同減。于是有的國有企業中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較好的年度,工資總額較為可觀,全員增發績效;在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較差的年度,工資總額減少,全員收入下浮。這種考核模式,雖然強調了企業整體的績效觀念,但對全員績效考核管理的缺失或者淡化,造成“大鍋飯”現象仍然存在。
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幾家國有企業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國有企業多采取年薪制和崗位績效薪酬的分配方式。高層管理人員大多實行年薪制,與企業經營績效考核情況相掛鉤,中層管理人員及一般員工多實行崗位績效薪酬的分配方式,與個人績效完成情況相掛鉤。年薪制和崗位績效薪酬分配方式本身沒有問題,關鍵在于影響薪酬分配的因素是否全面、多維。有的企業中影響薪酬分配的因素只有績效考核一項,而員工績效考核采取企業或部門負責人打分評價的方式,這就導致績效考核的影響因素較為主觀,評價結果偏差很大??陀^的量化性指標較少,績效考核很難全面、公正、客觀、綜合地評價員工的工作成效,也就無法發揮薪酬對員工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一方面,國有企業的老員工隊伍難以消化,特別是成立時間較長、資歷較老的國有企業,有很多老員工是從行政機關、事業單位改革改制組建的,有很多老員工觀念難以轉化,仍抱有“鐵飯碗”思想,工作中主觀能動性、改革創新意識較差,對企業新制度的接受度也不高。對這部分員工多采用轉非、內退等自然減員的方式撤出員工隊伍。另一方面,國有企業還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隨著每年畢業季的來臨,國有企業將開始大規模的校園招聘,引進新鮮血液,但招聘的新員工未必都能與企業發展愿景相契合,對于沒能很好適應企業發展要求的員工,如何進行合理配置也是很多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另外,國有企業員工晉升通道普遍不夠順暢,有的員工很難實現跨部門、跨序列的調配,一個崗位干到老的情況時有發生。
一是建立分層分類的績效考核體系,強化績效考核的精準性和鞭策性。國有企業對權屬獨立運營的法人單位或事業部采取分類業績考核,以單位所在行業、功能定位、經營規模為依據,將國資委下達的經濟指標進行分解下達,合理設置考核指標,實施分類考核,引導權屬單位主動面對市場競爭,發揮績效考核的激勵導向作用。
二是建立覆蓋權益的員工績效考核體系,強化價值導向和貢獻評價。明確部室職責和崗位職責,在進行崗位分析、崗位評價的基礎上,細化考核流程,提高量化指標的占比,縮短考核的頻次和周期,對關鍵績效指標進行月度調度,強化考核結果的即時運用,績效薪酬與業績考核結果掛鉤,進一步體現了員工個人薪酬與員工個人貢獻度的相匹配,從而引導員工樹立“多勞多得、獎勤罰懶、優勝劣汰”的高績效觀念,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
一是實行考核掛鉤,強化薪酬兌現,增強薪酬的約束作用。對權屬單位實行工資總額管理,完善工效掛鉤機制,工資總額向經營業績好、投入產出效率高的單位傾斜。嚴格落實全員績效考核管理,員工績效獎勵與個人考核結果相掛鉤,全覆蓋,將部門業績得分納入員工個人考核得分體系,各層級員工薪酬合理拉開差距,對考核不合格或業績不達標的不予兌現績效薪酬。有效提高薪酬的約束作用。
二是建立中長期激勵機制,增強薪酬的激勵作用。對業績突出的單位或個人,建立超額利潤提成機制或突出貢獻獎勵機制,對超出利潤指標的部分進行獎勵分成,增強員工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參與度。通過設置考核周期,在考核周期結束后的一定年限內兌現提成的獎勵,可以增強薪酬的長效激勵作用。
一是優化管理層級,構建精簡高效的管控體系。結合企業實際梳理優化組織架構,壓減管理層級,形成集團化管控、專業化管理、集約化運營的高效運營管理模式。與行業龍頭企業對標對表,不斷優化調整管理人員占比,使其保持在合理范圍內,實現勞動用工成本可控。
二是明確“上下”“進出”標準,增強人才隊伍的流動性。對管理人員實行《干部能上能下實施辦法》,加強對經理層成員的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對工作人員實行《員工能進能出管理辦法》,從違紀違規、綜合考核、試用期考核、不勝任崗位等方面暢通退出渠道,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管理模式。
三是建立員工職業發展通道多序列管理模式,打破職業天花板。根據崗位職責、工作要求和工作難度合理劃分序列,對不同序列設置職級、層級,對于高技術、高技能的崗位序列設置首席專家、首席技師等崗位,鼓勵員工在專項工作領域中深入鉆研、改革創新。同時,完善跨序列選拔晉升機制,摒棄“身份管理”,以業績為導向,為員工提供縱向晉升和橫向交流的多序列發展通道,激發員工隊伍的內在活力。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營建自上而下推進改革、自下而上擁護改革的良好氛圍,成立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指導和深入推動具體改革措施落實落地。由各級企業的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推動工作,整體謀劃,分析發展瓶頸和突出問題,各職能部室承擔專項改革任務的落實和推進責任,各司其職、協同作戰,確保改革工作質量和成效。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督導考核。國有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針對“不能出、不能下、不能減”等突出問題,細化出臺三項制度改革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改革整體目標,細化、分解年度目標,明確每項改革時間節點、任務目標,確保層層分解落實、層層傳導壓力。定期檢查、督導、通報改革攻堅進度和質量。
三是鼓勵擔當作為。鼓勵國有企業各級領導干部敢闖敢試敢干,對大力推動三項制度改革工作產生的失誤和偏差,按照“三個有利于”原則,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及時容錯免責,不予追究責任,不予負面評價。
國有企業改革是一項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任務,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意義深遠,現階段國有企業改革還存在不深不透的問題,有的領域、有的企業沒有下大力氣動真碰硬,還有的企業改革沒有思路。本文從優化績效考核、優化薪酬分配、優化勞動管理、強化組織保障四個方面對深化國有企業三項制度改革做了剖析,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抓住三項制度改革的“牛鼻子”,以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科學規范、依法合規、注重實效的原則,大力推行市場化運營機制,全面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企業功能定位相配套的勞動、人事、分配管理體系,形成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常態化機制,市場化選人用人程度不斷提高,員工進出渠道保持暢通,勞動生產率、人工成本投入產出率顯著提升,改革長效機制持續優化,進而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企業做大做優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