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林
(重慶市永川區陳食初級中學校 重慶永川 402160)
數學學科教學不僅要給學生傳授數學知識,也要培養學生采用數學思維去解決問題的能力,能促使其將數學知識實際的應用到生活中,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意識、習慣和數學思維。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采用科學的、適用的方法來給學生輸出課堂內容,可以不同問題的形式和學生討論交流,并充分激發其思維意識,在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發展其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能力。
為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積極的參與課堂的學習、思考和探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課堂內容來設計一些趣味性的問題,并盡量的保證課堂教學持續有趣,在促進學生思考積極性的同時給其滲透課堂內容,從而也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如在《探索兩條直線的關系》一課教學時,在上課前教師可設計趣味性的問題,并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搜集其熟悉且和課堂內容相關的內容。在上課時教師可先和學生就趣味性的內容來討論,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思考課堂內容。如教師可先和學生討論火車為什么能一直向前跑,那是因為地上有兩條鐵軌作為引導,然后教師可詢問學生那么兩條鐵軌能相交嗎?答案當然的是否定的。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詢問學生還有什么平行或相交的兩條直線,大部分學生都會說出自己知道的平行線或者相交線,如馬路的兩邊、墻角直線的交接等。對此教師可繼續提出趣味性的問題,如你怎么確定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然后在學生思索的基礎上,教師再給學生導出平行線的判定定理、相交線的特點以及垂直線等,同時也可融入一些空間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以此來給學生進行延伸講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趣味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能有效的激發其學習興趣[1]。
為促使學生能夠深入思考和學習、了解和探究知識本質、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設計一些層次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究,以問題的形式來引發其深入思考,并注重讓學生合作探究,在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基礎上從實際上滿足其學習需求。
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課教學時,在這節課教學時,教師可設計層次性的課堂問題,逐步的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在上課時教師可先給學生導入三角形全等的基本知識以及注意事項,如三角形的分類、判定條件、與其他數學知識的相關性等。在學生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教師可給出較為復雜的題目,如可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與相似三角形聯系起來,并注意采用問題的方式來引發學生思考,如可從最簡單的問題著手,詢問學生如何來證明三角形全等?這時學生紛紛的從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條件思考,搜集信息條件,結果會發現缺少全等的必要條件。這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將題目信息進行整理和提煉,可詢問學生能得到什么結果?思維敏捷和推理性較強的學生會給出相似三角形的證明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給學生導出三角形相似和全等之間的聯系,并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將之整理歸納,以此來完善知識框架,明晰解題思路,并能初步的學習數學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堂內容設計層次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能在較大程度上開發其思維空間[2]。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能解決實際問題,具備一定的知識應用能力。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融入一些實際性的問題,結合課堂數學知識來引導其進行實際應用,并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在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如在《勾股定理》一課教學時,在上課時教師要先從勾股定理的數學故事、知識本質等方面作以全面的講述,并從勾股定理的應用性來設計不同方面的問題。在學生對勾股定理有了大致的認識后,教師可根據勾股定理的應用來輸出問題,如從實際應用方面,教師可就湖岸兩邊的距離來引導學生具體的應用勾股定理,可就操場來模擬湖岸和定點讓學生進行應用計算,同時也可結合相似三角形來讓學生計算旗桿的高度等;從數學學習方面來講,教師也可將勾股定理與三角形全等、直角三角形的數學應用與證明等內容聯系起來,以問題+題目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訓練等。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也要以引導者的角度來給予學生提示或者幫其改正錯誤,要指導學生以促使其順利的完成學習過程,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實際性的問題來指導學生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也能有效的提升其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問題導學法是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交流方式,也能確保學生真正的參與課堂學習中。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結合學生實際數學水平和思維認知來設計問題,提高其數學成績和開發其思維空間,在促進課堂教與學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