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柳
(浙江省平湖市新埭中學 浙江平湖 314211)
分層教學在教學設計上是以因材施教為基本原則所設立的教學模式,其將學生的能力進行綜合劃分為幾大類,進而僅針對不同學生的能力階段進行有效教學,使得各個階段的學生都能夠在此教學過程中,掌握相應的知識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無論是在當前的教學抑或是以往的教學過程當中,其都主要是以培養學生得以在體育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掌握基本的知識能力以及相應的運動技巧。但在傳統的教學形式上,其教學方法相對較為單一,并且并無創新性質,導致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教學并無較強的學習興趣。此外,受相關制度的局限與影響,傳統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需按照教師所傳授的技巧與技能進行訓練,使得學生的運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體育積極性,更是阻斷了學生體育潛能的有效發展。而在現代教學的模式方法中,則摒棄了這種固化的教學思維,教學形式的多樣創設,能夠有效地促使學生提高體育學習與訓練的熱情,使得教學效果得以顯著提升。其中,分層教學對于學生的培養教育更是具有一定的科學與合理性質,使得學生在此教學模式下,不僅能夠使得自身的體育優勢得以有效的發揮,同時亦能夠基于自身個性條件選擇與之相符的專業項目,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體育能力[1]。
除此之外,體育選項課的設計還能夠有效的結合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各個學生之間都存在著相應的差異表現性,不論是從基礎的學習能力抑或是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對于體育課程的學習而言,身體素質亦是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而體育課程的有效教學還應當以更具科學合理的形式進行教授,結合學生的不同之處,使得學生得以選取適應自身個性能力范圍的課程項目進行體育學習。如此一來,則能夠有效地促使各個學生對于體育的期求,亦能夠得以在此過程當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
分層教學的核心主要立足于學生,因而教師當以學生為主要分層對象進行全面綜合的評析,以了解掌握學生各個方面的特點與能力水平,其包括于學生的年齡階段、性格愛好、個性特長、身體素質以及體育基礎等方面,進而據此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如較弱、中等、較強等類型。在對于較強的學生類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應當是以處于較好的體育階段,即具有一定的體育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具有相應的體育特長項目;而在對于中等層級學生類型當中,處于這部分層級的人數相對較多,學生的能力處于與教學設計相符的階段,教師在教學時則可依據正常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指導;相較于能力較弱層級的學生,其各方面能力條件都較為薄弱,因而教師則需要從基礎階段進行培養,并發展其對于體育的興趣,以便于更具效果的促進學生的體育學習。
對于初中生而言,其所了解的知識領域各不相同,因而在對于認知方面亦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而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時,亦需要針對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將與之相符的教學內容滲透教學之中,以促進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當中使其個性得以有效發展[2]。例如,在籃球項目的課程教學時,教師則可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內容的層級設計,如對于投籃具有傾向作用的學生,安排其進行投籃訓練,使得學生得以在訓練過程當中掌握更多的投籃技巧,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投籃命中率;再如,對于單一訓練并不具備興趣的學生,教師則可組織其進行傳球與運球活動的訓練,使得其得以在不同的情形下進行傳球與運球技能的練習;在對于并無明顯特長與弱項的學生,教師則可組織其進行比賽活動,以積累實際比賽的經驗,并在比賽過程當中尋求自身的優勢與不足之處等等。
針對不同層級能力水平的學生,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亦是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在具體課程的教學下,教師當以結合學生的層級進行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避免集中統一的進行知識的傳授,而當以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以進行知識的傳授。有目的的針對于不同層級的學生進行教學指導,以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效地在學習過程中得以進步與發展。同時,針對于相對較難的部分,教師亦是應當對于學生進行支持與鼓勵,以培養學生的信心。
分層教學對于具有顯著差異性的學科而言,是以最佳可采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在體育選項課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受各方面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其階段能力具有相對較大的差異,因而教師則可利用分層教學的方式進行有效教學,以促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得以在此科學教學模式下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