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方 范雙燕
摘要:在偉大祖國取得脫貧攻堅勝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教育的培養在高校中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教育改革在不斷推動,新課標的導向也非常明確,美育教育成為了高校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了讓思政教育在開展過程中事半功倍,音樂以其獨有的特點,逐漸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的載體,對高校學生的成長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高校美育? 音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3-0099-04
一、音樂藝術實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祖國在各個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文化和經濟領域都進入了全球化對外交流的層面。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互聯網及其他媒體使得時間、地域都不再受限制,年輕的大學生們在網絡上面對各種社會意識形態,更是難以把握,難以判斷,只有思想政治深入學生的心里,才會有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健康成長。
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文件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是當前高校教育的首要原則。在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過程中,每一位教師立德樹人的意識直接影響著對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施。因此,不論教師的專業分類,都需要科學合理地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作為美育的一部分,音樂藝術不僅僅能豐富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輔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方式方法,從形式上進行改進,并適應新時代教育的創新要求,建構良好的美育德育體系。
二、音樂對大學生思政教育方式思路的拓展
在新時代的社會環境中,普遍通過網絡進行資訊交流,各種媒體的產生使得信息傳播效率大大提高。為了適應大學生群體要求,思政教育也必須拓展渠道。傳統校園課堂的“說”、“教”,大多是強調思想的灌輸,方式較為單一,效率不高。以大學生為主體,通過以各種形式參與到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體驗音樂本身作為美育教育的作用。在音樂活動中,滲透思想政教育的內容,以美育又培養了德育。用豐富的形式使得思政內容真正地扎根于學生心中。
(一)從思政教育的角度發揮音樂的特性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時期,全國高校都以各種方式歌頌黨,感恩黨給我們帶來的和平年代,更感謝黨帶領全中國人民走上了快速發展的強國之路。地域性、歷史性呈現了黨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作出的不同的貢獻,而從點到線,由線到面的黨的發展史,也同樣可以借助音樂來表述。
不論是線上的音樂黨史課形式,還是線下開展的合唱比賽、音樂劇展演等活動等,層出不窮的都以各種形式進行思政教育,而音樂,作為一個重要的媒介,其本身有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每一部音樂作品有著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尤其是以歌曲形式的展現更容易深入人心。因為歌詞內容本就是歷史內容的講述與情感的疊加,再通過歌唱的形式來表達,可謂是事半功倍。朗朗上口的歌曲不斷重復在師生們的腦海中,并且一傳十,十傳百,唱活了歷史,感動了人民。身處在和平年代的廣大師生也許沒有體會過戰爭動亂年代的不易,對歷史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難深入。因此,新時代高校實施思政教育需要新的模式和方式使青年學生們在和平年代同樣能感受到愛國愛黨的重要性,珍惜現在的生活。
(二)從音樂自身特性出發,輔助思政教育
歷史溯源,在黨領導中國人民從舊中國到新中國的艱難歷程中,音樂,作為文藝的一個類型,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很多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如《賣布謠》《九一八》《二月里來》《黃河大合唱》等都從不同角度表現出了人們內心所想所感以及社會背景。音樂作品本身具有傳唱性,通過傳唱作品使思政教育得以尋找到不同路徑,教授者整合多方面資源以供思政教學使用。政治思想教育是灌輸給年輕一代的一個思想路線,這條思想路線必須扎根在歷史的基石之上。在高校的課程設置中,歷史課程并不是每一個專業的必修課。脫離了歷史根基談思想,談政治,這樣“填鴨式”“應試式”的教育顯然與現如今的高校學習要求脫節了。這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得不進行改變,時事政治,老一輩革命的思想路線固然需要牢記、傳承,但方式可以變得多樣化。音樂的加入,就讓學生和老師們多了一種途徑進行學習,并且是主動的學習。學多大學生對音樂藝術實踐本身是不重視的,尤其在學校規定完成的學制內并為要求通過音樂實踐取得學分時更不會刻意的去關注音樂教育。
用音樂帶動課堂學習積極性,“以樂化人”,打破填鴨式、應試式等較為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思想是與歷史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思政音樂課堂,從歷史角度出發看待現存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借助音樂的力量,不論是演唱或是演奏,都可追溯歷史,鞏固所學的思政知識。
三、“以樂化人”的具體表現
當代高校教師的平均年齡正成年輕化的趨勢發展,相當一部分的老師都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出身的,正值國家飛速發展,國力迅速變強的幾十年。和同學們一樣,這些教師也未曾親身體會到解放前中國的狀況,未曾切身了解到改革開放前國家發展的艱難。學生需要思政教育,教師同樣也需要。“以樂化人”,即用音樂藝術的表現手段展現來自于生活的人、事、物,社會背景、社會現象等現實反映。音樂是這些生活內容的載體,就好比是一個記錄事物的存儲器,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能再現作品所有表現的內容和情感。也正是因為有了傳播性和傳承性,思政教育需要這樣的載體進行教學配合。學校、教師、學生構成了思政美育教育的校園體系,共同努力探究音樂藝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方法是能否實現高效思政教育,同時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的保障。
(一)提高音樂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
音樂藝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僅僅充當了載體,起到了輔助作用,它同時也是美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樂作品本身以及音樂實踐行為可以傳遞積極正面的思政內容,當音樂以美的姿態展示思政教育內容時,這樣的行為本就是美育的內容。反之,以思政教育為基礎的美育,可以促使教師和學生明確意識形態,共同提高審美,鞏固思政意識。
(二)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書育人是教師最本質的工作,提高教師的素質是為服務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教育部頒發的文件明確指出不論教師的專業分類,都需要科學合理地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每一門課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得專業課教學和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反之,思想政治課也需進行資源整合,充分利用美育的優勢,豐富教學內容。綜合素質包括了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對教授方法的掌握,對教授對象的了解,對講課形式的靈活運用,但最根本的,是教師自身是否對所教課程的性質有深刻的認識。思政課是高校課程中“特殊”的一門課,它是學生建立正確意識形態的基礎課,也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引路課”。因此,教師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尤為重要,身正為師,學高為范,老師是學生的榜樣。即便是思政課的老師仍舊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學習音樂,了解音樂,在多媒體新時代的今天,在課堂中帶入音樂元素,以多種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這對教師們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是思政老師需要學習音樂,音樂專業的教師也同樣需要思政的引領。尤其是學習西方藝術的教師,在展開本專業的教學時須時刻牢記“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教授、傳播本專業領域內容的同時,展開與中國國情相符合的思政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思想覺悟的提高,才能更好的對外來文化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學習。
(三)有效組織開展校園音樂藝術實踐活動
音樂實踐活動看似是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或是音樂特長生的專有活動,其實則不然。豐富校園文化,全國各地的高校經常組織跟音樂相關的活動,例如,合唱比賽、校園十大歌手比賽、紅歌匯演、原創音樂劇展演、器樂作品展演等,甚至很多的非音樂專業的學生還組織成立了大學音樂社團,自己創編作品,并進行彩排合演。在如此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中,音樂藝術實踐無處不在,表現形式多樣,生動的思政課不必完全鎖定在教學課堂內。從某種角度而言,在校園音樂實踐活動中加入思政內容會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體會。例如,合唱作品《黃河大合唱》,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作品中通過歌詞直接描述了侵略者的殘暴、人民的憤怒,同時又描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且塑造了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歌曲的節奏、強弱、演唱順序、真切的情感表達和直擊人心的氣勢都是課堂里用純文字表達很難達到的效果。生動的思政課、生動的音樂課,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審美提高了,意識境界升華了,事半而功倍。這樣的音樂藝術實踐活動,教師和學生都參與其中,無論是作為表演者還是觀眾,他們都會受到積極正面的教育。
(四)有效組織開展音樂藝術社會實踐活動
音樂藝術社會實踐是有針對性的通過音樂藝術在校外平臺所展開的活動。大學生以學校為起點,扎根社會。積極響應和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開展國際間的交流互鑒,從“走出去”和“走進來”兩個方面,開展音樂文化活動。無論活動的范圍大小,級別的高低,音樂藝術的實踐本質不變,以文化交流為目的。中國的音樂藝術底蘊深厚,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歌以及民族樂器。對外交流,是弘揚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對內,則是服務地方音樂發展,傳承保留經典作品和流派。宣傳中國古典文化,尤其是通過音樂來實現是其他藝術門類所無法比擬的。思政教育的加入則是穩固了根基,讓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了傳承的方向,使年輕的教師和學生們不會盲目從洋媚外,而舍棄了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這一舉措,既達到了從高校出發,鞏固中國音樂文化地位的目的,又能真正從實處做到以點到面,讓大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能力。
(五)“以樂為用”服務地方
高校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時,會不由自主的將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的真實環境中去。為了讓學生“有備而戰”,各所學校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在音樂藝術創作、表演、賽事等方面積極拓展影響。尤其具有音樂專業學科的高校,更是義不容辭地將地方性服務與學生的學習要求聯系在一起,逐步讓學生參與全國性的各項音樂文化活動,在本地區乃至全國產生積極影響。為學生畢業后面向社會做好了準備,更以音樂為服務手段,傳播積極正面的思想政治觀念,進行思政教育。畢業生在走向社會后會以良好的狀態應對各種挑戰,唯有政治思想觀念正確,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
(六)“以樂育人”建設校園,增強師生主動學習思想政治的意識
育人是高校最根本的目的,積極響應習近平新時期教育思想,將“以美育人”與學校師生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設想結合,積極展開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發揮音樂文化審美心理的構建作用,提振師生精神,涵養師生情操,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增強師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通過音樂美育的導入,使音樂藝術作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潛意識,不但能從音樂藝術上受益,更能夠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用靈活多變的形式加深思政學習,建設校園,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每一所高校所期望的。
“以樂化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通過整合教學資源、探究音樂內涵、展開實踐活動,真正實現營造教學氛圍、加強思政建設、陶冶道德情操為目的育人核心目標。使得音樂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滲透價值得到充分展現,跟上新時代教育的趨勢和發展,使高校全面發展人才的培養目標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1]李浩.高校音樂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與發展[J].音樂生活,2019(12):62.
[2]楊妙菲.大學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探析[J].音樂生活,2020(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