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鳳
摘要: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型應用人才的主要場所,為我國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當前,隨著經濟建設的數字化發展,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進行創新和改革。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為了進一步實現對高等院校教育的深化,提出在高職院校的各個專業當中,引入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并為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支持政策。在當前數字經濟背景下,充分發揮出互聯網的應用優勢,將其與傳統經濟產業進行深化融合,實現經濟產業的升級,以此創建出全新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數字經濟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創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為高職院校當中的創新創業課程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數字經濟;高職學生;創新創業;影響因素
引言
所謂數字經濟,指的是通過大數據對數字資源快速優化配置和再生,進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目前,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形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新時代大學生為了有效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需要基于數字經濟環境,對創新創業能力逐步提升。而這不僅對大學生本身具有推動和促進作用,還對國家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在我國各大高校中,都應該以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目標,才能切實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實質提升。首先,高校要提升大學生基礎專業科目中公共基礎課以及選修課的分量和占比。通過這種方式,增強高校中大學生之間的交流、思想上碰撞,為之后的創新創業活動奠定基礎。其次,高校需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同時,教師也需要更加注重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例如,大學生在大三、大四階段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創新創業競賽,拓展其接觸創新創業活動的渠道和途徑,如組織大學生參觀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逐步提高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水平。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時,也需要借助體驗教學法,將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傳授給大學生。而大學生通過將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能夠為其在數字經濟環境下開辟新的創新創業道路。最后,高校需要積極開發具有實踐性的科目,以此為大學生提供全新的創新創業學習體系。另外,高校還應該不斷豐富教學資源以及創新創業的理論內容,從而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做好基礎工作。例如,高校可以借助云計算技術開發創新創業教育課件,使大學生在線上就能第一時間獲得創新創業的各類咨詢,從而極大地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二、更新教育理念
一般認為雙創教育理念的核心價值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不能僅將其定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一種途徑。但面對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和國家穩就業的決心,雙創教育應該要更新理念、與時俱進,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更要進一步提高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的引領,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就業觀、擇業觀的教育,使大學生在觀念上、在能力上、在實踐中都能滿足后疫情時代對創新創業的素質要求。接受了雙創教育的大學生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還要具備足夠的創業能力和勇于創業實踐的膽識。
三、發展教育模式
傳統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同樣只適合在部分高職院校當中開展,并且部分高職院校的高層人員認為,這樣的教育模式并不符合其院校本身的發展理念,因此對此種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抵抗心理,導致此種教育模型并不能夠落實到實處。傳統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是從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實際角度出發,但在當前數字經濟背景下,傳統教育模式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對教育模式進行適當的改進,以符合數字經濟背景下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的要求。當前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積極轉變: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當前對學生的教育更多地是注重學生整體能力的培養,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教師將以學生的創新創業主流素質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內容,在教育過程中,將創新創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等課程內容作為同等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能夠真實體現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院校將有機整合作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側重點。在這樣的模式基礎上,創新創業教育一般會與第二課程活動相結合,以此形成創新創業與第二課程的有機體系,將這樣的有機體系融入到對學生的人才培養當中,能夠有效實現對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知識的積累,對于創新創業能力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四、營造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校內通過“創新創業活動周”“創新創業活動月”開展活動營造創新創業濃厚氛圍。依據不同專業、年級的特點定期開展量身定制的活動、講座、比賽、項目等。如大一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創新創業講座、創新創業大講壇、創意比賽等;大二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思維導圖設計比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調研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大賽等;大三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典型案例大賽、專業成果展示活動等。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充分挖掘學生潛力,進而營造濃郁的校園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勞動教育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不斷提升學生思想境界、專業水平、勞動創造價值意識和創新創業動能。校外,給予機會,安排學生到校外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到校內正在跟崗和頂崗實習的企業參觀學習,身臨其境接觸體驗學生將來的實習崗位,做到心中有數;制造機會,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觀企業,通過了解企業技術成果、了解行業標準,進一步激發創新創業熱情,文化視野;創造機會,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校企師生共創、產教深度融合,以學生為主攻關科研課題,通過親身調研、觀察、研究,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敢闖會創”的精神。
結束語
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主體,需要社會、高校、大學生自身共同努力提升創新創業的能力,才能滿足數字經濟環境下的發展需求。因此,可以通過營造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創新教育理念,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其在數字經濟環境中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梁君.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科技經濟市場,2020(10):128-129.
[2]陳麗敏,黃雨,劉金平.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40):356-357.
[3]王曾梅.以數字工匠精神引領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18(07):54-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