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濤 徐 丹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遼寧·沈陽 110000)
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是隨著社會發展及科學進步而產生的。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不斷地發展進步,計算機在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不可或缺。這種新工具所展現出的強大的功能改變著環境設計從思維到方法、從過程到結果的各個層面。“計算機輔助設計”對環境設計專業的作用和重要性而言,對于環境設計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功底和應用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顯得尤為關鍵。
目前在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中容易出現以下問題,有效解決將有力增強和推動計算機輔助設計在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效與發展,具體分析如下:
軟件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動和聯系;以學生掌握軟件為主要教學目標,軟件運用和設計能力培養之間的聯系不緊密;教學內容選擇不合理,與實際工作關聯性不足。
在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是,在校期間學生們雖然已經理解了專業知識的含義卻苦于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脫節,缺乏鍛煉知識應用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環節。導致學生對講授的知識難以進行自我消化與自我吸收,只是單純的記憶。畢業后,隨著應用實踐能力的提高又表現出對計算機輔助設計相關知識的缺失和專業理論知識支撐,相應的專業知識的補充只有在社會活動的必要條件下,才能實現專業知識有效的補充。
計算機輔助設計是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對于實踐性的要求更是高,如果僅僅是依靠教材以及教師單方面在課堂上的教學以及理論的傳授是不夠的。應該提出創建以設計全過程為中心,引入案例教學法和項目驅動式課程教學模式。目前很多計算機設計應用課程的理論課與實踐課不能夠同比例開展,這樣就讓學生只能停留在片面的了解計算機技術以及理論上的計算機設計應用基礎操作,對于實踐操作能力就會很薄弱,在需要獨自面對一個項目或者大的案例時,大部分的同學由于缺少實踐操作只能束手無策。
學生通過計算機設計課程學習,不僅能夠獲得理論知識,同時實現對于理論知識傳授向知識應用能力培養的有效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體驗性和經驗性知識,完成知識生產—知識應用—知識再生產的有效循環。具體地說,就是通過知識應用實現和完成對于專業知識到知識應用的創造性轉化。即:
知識的生成— —>知識的應用— —>知識再生產
創新性設計— —>應用性轉化— —>創新再發展
計算機設計在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改革的意義在于:以地方實際建設需求為導向,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通過計算機設計體系的優化完善,解決環境藝術人才應用能力培養過程中亟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以實際效果為基礎重新思考計算機設計在環境藝術育人的體系與模式以此鞏固教學工作實際效果,切實提高計算機設計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以地方建設、企業需求的知識應用能力培養為導向,以高校多學科人才培養體系為平臺,實現從計算機設計知識生成向知識應用能力培養轉變,單純的解決細節性問題是無法切實有效的實現目標,必須進行掌握計算機設計技術的應用型環境藝術人才培養體系的系統性的優化與完善,環境藝術中計算機設計育人體系整體優化的改革內容列舉如下:
長期以來對于計算機設計課程體系往往表現出“被上課”的態度,表面上看是學生對于計算機設計課程的興趣低落,其根本原因在于:對計算機設計課程在應用實踐中的未能更好體現,不能明確其內在聯系,或者缺乏切身的應用體驗和感受。因此在課堂上要結合實際項目進行理論層面的深度分析,以項目的形式進行帶入專業支撐的計算機設計實踐教學中去,以此確立計算機設計課程在應用實踐環節中的重要地位,認識計算機設計在應用實踐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最終激發對計算機設計課程的學習興趣及應用能力的有效提高。
單純的講解和傳授計算機設計理論知識的生成、只專注于計算機設計知識性的掌握,充其量只能起到豐富計算機設計知識結構和提高專業素養的作用,無助于實現向計算機設計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和創新性計算機設計知識生產的轉變。因此要樹立全新的科學合理的計算機設計課程結構體系和教學育人體系,從計算機設計知識傳授向計算機知識應用能力的轉變,最終服務于社會設計實踐活動。具體做法是結合當代信息時代的教育語境,增加解構與重構的比重,順應當前知識應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政策導向,努力實現向應用型人才培養轉變的教學改革目標。
在長期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過程中,發現一個嚴重影響專業教學的實際問題,就是學生缺乏專業理論知識向知識應用轉化的機會,沒有專業知識應用的意識觀念和方法,基于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了有關的課程結構比重,并提供專業理論知識向知識應用轉化的必要條件,促進計算機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與完善。
經過計算機輔助設計成果跟蹤調查發現,計算機輔助設計課教學絕不可孤立進行,假如單一的講解專業課程,學生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建立起整體的計算機設計知識應用體系的,只能是就課程談課程,其實作為應用型學科,包含了多個藝術與技術門類,而并非各自孤立。尤其是園林、建筑,在環境設計專業發展過程中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環境設計發展的主干和主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將此觀念融入課堂講授,使學生在獲得計算機設計專業知識的同時獲取更多相關藝術與技術的信息,以此形成和建立更為完整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應用體系,助力于計算機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
在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學生長于死記硬背而弱于實際應用,這就影響了計算機設計學習的效果,或者學生們雖然已經理解了專業知識的含義卻苦于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脫節,于是漸漸意識到鍛煉知識應用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對于計算機設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只能通過反復的大量的案例與項目實操才能實現,故前文已經闡述過:相應的增加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才能以此實現從知識生成向知識應用能力培養上的目標。
作為計算機設計課程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理論與設計施工并重的職業素養,這不僅符合理論與實際的邏輯關系,更有助于明確個人教學中的研究方向,確保研究的項目課題既有理論支撐又具有實踐途徑的有力保障。因此計算機設計教師要積極的參與社會實踐、尋求科研合作項目,使環境設計專業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專業特色和項目優勢。
(1)教學過程中采取項目教學的方法,改變固有成見,改變計算機設計教學體系中理論教學的孤立性局面。在課堂上結合地方建設、企業實際項目進行理論層面的教學研究,應用能力培養則以頂崗的形式進行以理論支撐的設計實踐活動,以此確立理論知識在設計實踐中的具體應用,認識理論知識在應用實踐中的必要性和具體應用原則,最終完成對專業理論知識與知識應用的完美轉換。
(2)教學過程中采取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得到了廣大師生、業內同行的廣泛認可。拋棄狹隘的課堂教學視域,采取比較的敘事方式,將計算機設計教學與應用實踐環節有機的聯系起來進行整合性敘述,按實操順序、步驟同時與專業理論知識進行比較性講解,將兩年來地方住建系統、企業工作中的經驗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實施和講解,夯實理論聯系實踐的基礎。
(3)改變以“教”為核心的觀念和思維,通過知識生成—知識應用—知識再生產,已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樹立全新的科學合理的教學觀和實踐觀。注重教學對象的差異性,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對學生的差異化培養從知識傳授向知識再創造再生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結合當代信息時代的教育語境,增加解構與重構的比重,順應當前環境設計專業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政策導向具有較強的應用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轉變。
(4)突破課上講授內容受學時、場地的限制,建立地校合作研究院,成為課堂教學校外空間延續。教學方法上,應用數字化技術和課程,如微課和慕課的應用,創建了課下線上的地校項目合作平臺,使學生在課堂之外能夠有空間有條件的將專業知識有所應用,以彌補課上教學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的局限,通過對專業知識的應用實踐,反思對專業知識掌握的不足以反哺課上教學。教學內容上,討論具體教學軟件的選擇,通過鼓勵學生自學其中包括虛擬仿真技術、BIM技術等新興技術手段,營造良好的自學風氣,已達到“學習—應用—反思—再學習”的良性循環。
(5)建立以培養計算機設計應用能力為主的教學體系框架,完善知識結構,形成完整的專業理論與知識應用體系。建筑、園林、園藝等相關專業在環境設計專業發展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環境設計專業發展的主要脈絡,使學生在獲得環境設計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獲取更多相關藝術、技術門類的專業知識。讓學生在實際應用的環節中做到有精通、有掌握、有了解的不同專業層次,已達到掌握多專業、多維度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6)介入科研課題及自身的研究方向,發揮特色優勢,促進“政—產—學—研”的產業融合發展互助相長的目標。要讓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社會實踐、設計大賽等相關項目,使環境設計教學充分發揮專業特色和項目優勢,確保研究項目既有理專業論支撐又有應用能力培養的有效保障。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設置是現階段高校各個專業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不斷向社會各界輸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改革實踐對提高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不僅可以為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提供必要的設計工具,提高藝術設計作品的創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在設計作品時獲得更多的靈感,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