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珍
(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作為國家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在對外投資領域為促進和相關國家間的經貿關系,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在2020年持續至今的新冠疫情壓力下,江蘇在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恢復發展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其中,2020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內及江蘇全省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項政策效能不斷釋放,江蘇民營經濟得以穩定并不斷恢復,各項經濟指標持續向好,部分行業和領域已基本恢復,工業、進出口貿易增速不斷加快。
進入后疫情時代,國際社會的其他大多國家,由于社會制度、經濟基礎等原因,其國內新冠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在不斷蔓延。國際經濟社會進入疫情背景下的新常態經濟模式,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并因此對江蘇企業的對外投資,尤其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產生負面影響。本文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經濟新常態模式下,結合當前江蘇民營企業的經濟現狀,從多層面對其優勢和劣勢進行分析,提出促進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對策,對促進江蘇民營企業經濟發展,適應新常態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戰略制定和貿易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江蘇經濟多年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民營企業以較快速度增長。2020年,民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6.7%,對全省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60%。其中,私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占全省民營工業比重達71.7%。在地理經濟發展結構上,江蘇整體發展均衡,如在智能化發展、新產業發展方面,南京依托軟件谷、軟件產業園,以及南京地區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優勢打造創新名城。作為江蘇最早進入萬億元級經濟的大城市,一方面,蘇州繼續利用跨國公司外資新技術;另一方面,依托國內科學家研發在智能化、數字化程度方面技術突破,在蘇州工業園區內進行相關產業孵化。無錫以物聯網為基礎進行工業產品產業鏈不斷發展壯大。蘇中和蘇北農產品流通銷售、運輸管理不斷實現智能化、數字化,徐州、宿遷在新時代下不斷發展農村電商數字經濟等。鹽城南部的智能高新、智能經濟板塊,近些年發展迅速。
江蘇民營經濟總量和占比不斷攀升,其中,2020年,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5.8萬億元,同比增長5.3%;民營經濟GDP比重占全省達56.8%,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對江蘇全省GDP增長貢獻率較2019年提高20.5個百分點。其中,私營個體經濟實現增加值5.4萬億元,同比增長6.3%;占全省GDP比重達52.5%。江蘇民營企業OFDI的產業結構也在持續優化,資源尋求型的礦產資源投資下降;制造業投資增加,除了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投資增長外,醫藥制造業、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投資也在增長。第三產業投資下降,批發和零售、租賃和服務業占據較大比重,但所占份額有些微下降;房地產業下降幅度較大,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長幅度較大。這說明企業投資更加具有技術和戰略優勢,投資也更加理性。
江蘇民營企業OFDI在江蘇總的對外投資中,占70%以上,國有和集體企業OFDI占10%左右。數據顯示,2020年,江蘇省新登記私營企業數51.8萬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數207.7萬戶,同比分別增長6.0%和59.4%。全省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數1189.1萬戶,占全省市場主體比重達96.1%,比2019年提高0.4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受傳統經濟體制的束縛較小,在投資過程中更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在一些境外產業園區的建設中,民營企業更加具有優勢。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利用“競爭中性原則”對中國國有企業對外投資諸多審查和阻礙,此項原則的設立以及原則本身所帶的懲罰性機制讓江蘇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過程變得曲折。而民營企業可以借助競爭中性原則,結合自身靈活性的特點,充分利用全球資源,提高產品競爭力,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江蘇省由于其工業發展時期更早,產業聚集化較為明顯,同時,在產業集聚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內部管理水平也得到不斷的完善和提高。如,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江蘇省的自行車電動車產業集群效應優勢逐漸體現,國際國內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在江蘇逐步形成了蘇州(昆山、太倉)、無錫(錫山)、常州、泰州、南通、徐州(豐縣)、淮安等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而在紡織服裝領域,江蘇省擁有的紡織服務產業集群已77個,江蘇省的一批“千億產業基地”“百億產業集群”等業績突出的紡織集群,已成為全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的樣板。蘇州吳江區、常熟市、江陰市紡織服裝產業基地是“千億級產業基地”,在新一輪的發展過程中,產業集群經濟正逐漸從“生產導向型經濟”向“需求導向型經濟”、“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模仿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的新的發展模式轉變。
面對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美國通過貿易摩擦對中國進行打壓,前方百計設法遏制中國崛起。可以預計,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發展,以及美國在國際上軟硬實力承受的考驗,美國政府為推卸防控不利的責任和部分人的政治利益的考慮,將繼續在國際社會上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設置障礙。從全球經濟來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約4.4%,相當于2009年跌幅的7倍,為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而且,盡管進入后疫情時代,全球部分地區的經濟開始出現復蘇,但復蘇很不平衡,這將對江蘇民營企業發展影響深刻,新冠肺炎疫情走勢將成為分析和研判全球經濟形勢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
在對外投資的審批過程中,江蘇民營企業往往需要就一個項目經過多個部門的審核,審批環節多,并且存在重復審核和審核標準不一致的現象。商務部門對境外投資項目均需逐級報省級商務部審批,金額大的更需報商務部審批,對外投資相關法規有眾多管理部門制定發布,不同管理部門相互之間信息缺少協調,導致對外投資的管理混亂和無序。江蘇對海外投資在對民營企業的權益保護方面,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海外投資沒有適用的保險保障制度,對海外投資的風險規避方面沒有專門的保險公司承保,對民營企業對外投資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防控。同時,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缺乏投資風險的預警機制和信息共享平臺,當海外投資出現風險需要預警時,信息不能及時廣泛傳遞。
江蘇民營企業對資金管理經驗欠缺,有些民營企業由于缺乏長期的資金使用計劃,往往在經濟效益較好時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當外部市場環境出現惡化時,經營的現金收入量銳減,資金流動不暢,再加上生產債務,就使得新開辟的生產業務虎頭蛇尾,造成大量的資金浪費和損失。還有一些企業鑒于初創時期的融資困難,特別看重現金管理,認為現金越多越好,從而造成資金閑置,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導致現金管理成本和機會成本的上升。江蘇民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還是一個初步摸索和適應階段,企業對國際市場和海外項目運作經營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在進行海外市場拓展時,民營企業缺少有經驗的懂外語的商務人才,容易在對外貿易過程中喪失市場機遇。在對投資評估時,僅僅考慮在國內投資情況下的經濟發、市場、同業競爭等風險,忽視或對境外投資的政治風險、外匯風險、法律風險、文化差異、人力資源風險、環境保護風險等方面認識不足。而在利用當地人員方面,往往由于管理及經驗不足,合作過程中出現利益分配、誠信等方面的經濟沖突。
在經營方式上面,江蘇民營企業從事的產業和對外投資多以第二產業的加工業為主,企業在創業初期創新能力較強,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創新能力后勁不足。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與其他西方國家相對比時,缺乏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江蘇民營企業在資金、人力、物力方面的相對不足,實現產品質量標準化、規模化困難,部分企業質量管理薄弱,經營管理者質量意識模糊,甚至出現制假售假現象,假冒他人商標生產的情況屢禁不止,產品合格率較低,在國際市場上競爭過程中,逐漸自毀門戶。一些民營企業“從眾”現象嚴重,企業沒有在研究產品創新上下功夫,本國企業間的惡性競爭越來越多,在國際市場開拓上,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大打價格戰,使得在對外投資上市場競爭混亂不堪,最終造成企業兩敗俱傷的局面。
隨著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得到提升,以及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發展倡議,這為江蘇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提供了有利條件和機遇。江蘇民營企業對外投資,可依托我國創造的良好對外關系進行產業投資和布局。東盟十國政局也相對穩定,與中國地理位置靠近,中國與東盟國家近些年互動頻繁,具有高官磋商、商務理事會、聯合合作委員會、經貿聯委會以及科技聯委會等對話合作機制。東盟國家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豐富,擁有許多華人華僑,江蘇民營企業在此投資具有比較優勢。中南美洲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借助于亞太經合組織,民營企業在該區域也有一定的拓展空間。
資金問題是江蘇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發展的重大問題,江蘇民營企業采用民間借貸的方式獲取資金會產生高額的貸款利息,使得江蘇民營企業資金負擔日益繁重。政府可以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信息化平臺及時制定和宣貫對外投資的政策、法律、營商幫扶措施,通過信息化平臺及時公布相關對外投資的市場信息,使得對外投資的民營企業及時了解商機信息,擴大信息源以便在對外投資活動中快速做出反應。政府應當通過信息平臺簡化民營企業海外投資審批流程和審批手續,建立不見面審批信息渠道,加強行政管理和審批部門間的合作和交流,做到審批過程公開、公正、透明、快捷。
人才隊伍的建設可以從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兩方面著手,逐步建設適應本企業的人才梯隊,尤其是建立熟悉海外貿易規則,了解投資地域法律法規和當地文化、勞動關系的外向型人才隊伍,降低海外投資過程中面臨的法律、合同、勞務等方面的風險。江蘇民營企業應轉變認識上的局限性,從長遠出發,提高將“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的自主產權意識,加大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注重在高端技術研發人員和科技創新上進行人才儲備和技術積累,建立產學研的科學創新體系和機制,在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等方面下大功夫,對先進的技術積極進行引進、消化、吸收,注重自身知識產權的申報與保護,進行專利申報和論文發表,逐步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科技密集型企業轉變。
21世紀以后,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互聯網+”的思想逐步深入,電子商務逐步成為我國現代服務業中的重要產業,并在國際行業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江蘇是中國制造業強省,江蘇的制造業優勢,可以為民營企業開展跨境電商出口業務提供基礎支撐。政府應當出臺相關政策和舉措鼓勵具有國內發展優勢的新興業務積極拓展對外投資渠道。如江蘇省政府在2018年發布《省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進口的實施意見》,推進蘇州、南京、無錫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江蘇蘇州曾出臺《關于促進中國(蘇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發展的若干政策》,推進中國(蘇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南京綜保區推廣了自貿區“批次進出、集中申報” “簡化通關單證” “簡化備案清單” “集中匯總納稅”等制度措施,激勵企業積極開展對外投資業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