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2001年,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這場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教育改革改變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教學方式,改變了我國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在校學習方式。站在2021年歲末,回望這場波瀾壯闊、牽動整個基礎教育系統的新課改,有太多方面值得回顧與梳理。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作為這場基礎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立德樹人”為總目標,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本”,一路風雨兼程。此文是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季瀏教授基于其20年的新課標研制及推進歷程,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基本原則與價值追求的概括與總結,不僅體現了新課標研制和推行的艱辛,也從一個側面呈現出20年新課改對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育的重要影響,以及體育與健康課程發生的深刻變革。
摘? ? 要: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階段各科課程標準,拉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帷幕,也稱為“新課改”。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可謂是變革性的,無論是在課程改革理念,還是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與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20年的新課改對中國教育事業產生的積極影響巨大而又意義深遠。運用文獻研究法和邏輯分析法,梳理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研制歷程,概括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在體育教師和青少年學生中產生的積極影響,以及提煉了2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基本原則和價值追求:一是堅持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青少年學生體魄強健、身心健康;二是三維課程目標的思想始終不變,充分體現育人的本質特征;三是堅持課程內容規定性和靈活性的統一,增強課程教學的適切性;四是堅持課程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體育品德;五是堅持發展和激勵性的學習評價,促進學生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關鍵詞:中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新課標;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 812.5? ? ? ? ? 學科代碼:040303?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In 200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promulgate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all subject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which opened the curtain of the Eighth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so known as the“New Curriculum Reform”. This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can be described as revolutionary, where 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both in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method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past 20 years has exerted a great and far-reaching positive impact on China’s educ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comb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summarize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young students, and refin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value pursuit in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in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First,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of“health first” and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young students; second, the idea of three-dimensional curriculum objectives remain unchanged, fully reflecting the essential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rdly,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stipulation and flexibility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enhanc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fourth,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ultivate students’sports ability and sports morality; fifth,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centive learning evaluation to promote students to better achieve their learning goals.
Keywords: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ourse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new curriculum reform
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各科課程標準,由此拉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帷幕。迄今為止,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歷經20個春秋。這次課程改革可謂是變革性的,無論是教育思想、課程理念,還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學習評價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也稱為“新課改”。體育課程改革也是如此。20年的新課改對中國學校教育的影響巨大、意義深遠。筆者作為最早親歷和參與這場波瀾壯闊、令人矚目的課改者之一,撰文回顧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及推進歷程,并概括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基本原則和價值追求,以期對即將頒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1版)》的理解與施行,以及加快推進新時代學校體育改革起到積極作用。
1?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研制歷程
1.1?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的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筆者主要從事運動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博士生期間學習臨床心理學專業,是我國體育界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土博士”,主編出版了專著《現代催眠術》《當代運動心理學》《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此外,還主編出版了全國高等學校體育專業統編教材《體育心理學》和研究生教材《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這兩本教材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筆者從運動心理學轉向新課改還是緣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兩位教授。1994年,時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的施良方與筆者同在教育學院,交流很多。他是我國課程論方面的鼻祖,當時申請破格晉升教授時提交的申報材料就是兩本厚厚的、未正式出版的《課程理論》講義,此講義后來被稱為國內最早、最完整的課程論教材。之后,他和崔允漷教授到無錫錫山高中討論該校的教學改革,筆者有幸隨行并參與了體育教學改革的討論,耳濡目染中開始對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有了些許思考。后來,施良方教授因工作勞累英年早逝,崔允漷教授成為20年來課改的領銜專家之一。1999年教育部在6所部屬師范大學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范圍對課程標準研制單位和主持人進行招標時,筆者受兩位教授潛移默化的影響, 積極申報并有幸中標,成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并由筆者同一單位及所有其他單位的申報人共同組成了課程標準研制組,包括耿培新(人民教育出版社)、譚華(華南師范大學)、滕子敬(北京師范大學)、許世巖(西北師范大學)、胡增犖(華東師范大學),之后又增加了潘紹偉(揚州大學),胡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汪曉贊(華東師范大學)先后擔任研制組秘書。
2009年修訂《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時調整了部分成員,同時,教育部也實行課程標準修訂組“雙組長制”,由楊文軒和筆者擔任修訂組組長,成員包括潘紹偉、譚華、耿培新、陳雁飛、毛振明、莊弼,汪曉贊擔任秘書。2015年修訂《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時教育部又調整了修訂組成員,由鐘秉樞和筆者擔任組長,成員包括潘紹偉、汪曉贊、譚華、耿培新、呂萬剛、楊樺、田麥久、毛振明、莊弼、張金生,秘書為尹志華。2019年修訂《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時研制組成員再次發生了一些變化,組長仍由鐘秉樞和筆者擔任,成員包括潘紹偉、汪曉贊、耿培新、陳雁飛、劉春燕、楊樺、李宗浩、張金生、朱偉強、毛振明、于素梅,尹志華、馬德浩和張震先后擔任秘書。課程標準研制組和修訂組成員的變化體現了3個特點:一是課程標準研制和修訂的延續性,季瀏、潘紹偉、汪曉贊、耿培新完整參與了20年的課程標準研制與修訂;二是課程標準的研制和修訂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20年中研制組不斷吸納新成員;三是集聚了背景不同、觀點有差異的各方面專家,力求充分討論,甚至爭論,直到觀點相對統一為止。
1.2?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研制過程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過程充滿艱辛,研制組20年來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程標準的研制和修訂及課程改革的推進工作中,雖然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但是這項工作意義重大,筆者感受到的是雖苦尤甜,苦中有樂,并且要堅定信心,要有包容豁達、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心理素質。課程標準的研制或修訂是一項非常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地加強學習、聽取意見、相互交流、修改完善,并進行大量的培訓、研究、推廣等工作。
1)查閱大量資料和參與教育部組織的專家報告會。當時,課程標準研制組幾乎所有人都是在傳統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專家,而了解和理解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方法又要有一個過程。筆者除了如饑似渴地進行學習,還組織翻譯了當時國際上若干發達國家最新的“體育課程標準”或“健康與體育課程標準”。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后學校教育中各科的教學大綱幾乎都是依據蘇聯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編寫的[1],體育教學大綱也是如此,而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無論在教育思想、課程理念、設計思路和體例格式等方面都具有較大差異。當然,教育部也明確提出了各科課程標準的編寫要求。基于以上,研制組對課程標準有了基本的認識。
2)進行廣泛的調研。根據教育部的要求,筆者組織研制組成員分專題進行調研,內容包括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經驗與問題、國際體育課程的發展趨勢、體育課程與科技發展等,并形成研究報告進行專題學習和討論。
3)研制組內充分地交流和討論。課程標準研制組由多方向學術研究背景的專家組成,包括體育教學大綱制定者、體育史專家、學校體育學專家、田徑項目專家、運動心理學專家等。當時課程標準研制組成員對課程標準還比較陌生,并且受到教學大綱的影響,討論時經常從各自的角度和理解程度去看待課程標準。2000—2003年間,研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時,研制組每個月都要到北京大興的“校長大廈”集中開會一周左右,每天學習、開會和討論,幾乎每天晚上不是大組開會,就是小組開會,深夜結束會議是常有的事情。有時為了討論問題和修改標準,會一直到凌晨兩三點鐘。這段經歷令人刻骨銘心、終身難忘。而“校長大廈”也可謂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制定和新課程改革的“發源地”。
4)與社會各界進行廣泛交流和討論。課程標準初稿或修訂稿完成后,教育部不但要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廣泛征詢意見,同時要求課程標準研制組集中專家進行面對面地征詢意見和討論。例如:最初在課程標準初稿完成后,首先在北京征詢了參與制定體育教學大綱的相關專家、一線體育教師和體育教研員的意見。由于處于教育的轉型時期,課程標準無論在指導思想、課程理念、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習評價,還是在框架格式、寫作體例等方面都與教學大綱差異較大,盡管相關專家都從關心課程標準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但是受到的一些質疑和批評也是比較尖銳的。再如,2016年修訂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初稿完成后,在全國四大片區(北京、上海、廣州、揚州)征詢了各地專家代表和教師代表的意見。2019年開始修訂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初稿完成后,有時因為對課程標準中某一個問題的觀點不同、理解不一,教育部教材局會多次召開專門會議進行面對面的專題討論。此外,要對通過各種渠道征求的近300多條意見逐條進行書面回復,不僅對每條意見給予明確答復,而且要對答復的每一條意見中寫明理由,并且在此基礎上修改課程標準。研制組從未停止過在內外部討論課程標準,并對課程標準進行反復修改,用字斟句酌來形容也不為過。
5)課程標準頒布后開展了大量的培訓、宣傳、實驗和推廣工作。一是無論哪一版課程標準發布后,都要在教育部的組織下進行國家級培訓,培訓對象包括各省(市、自治區)教育行政部門的主管領導、體育教研員、教師代表等,并且要在各個層面進行課程標準的培訓。二是教育部在新課改早期組織各學科建立課程改革網站時,不僅要在網站上傳各種有關課程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文章,而且每周要定期在網站上與網友進行交流,回復網友提出的各種問題。其中大多數是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但是有些問題超出了課程標準和課程改革的范疇,甚至質疑課程標準研制組成員和筆者的“資質”。例如:有網友質疑筆者只懂理論,不懂體育;只會寫文章,不會上體育課。而事實上筆者是學習了一些相關理論,并且在1990年就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而且筆者童年時就參加過乒乓球和籃球訓練,初中進入揚州地區少體校籃球隊訓練,高中時曾獲得過揚州地區中學生田徑比賽800 m、鉛球、手榴彈等單項冠軍,曾參加過江蘇省中學生田徑比賽和全國中學生籃球比賽,也在江蘇省體工隊網球隊和田徑隊試訓過。在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教授籃球普修課和專項課。三是結合新課改的相關科研項目在全國一些學校開展實驗研究。例如,筆者曾結合申請立項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在全國相關學校建立了100多個實驗基地,引導這些學校根據其實際情況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把體育與健康課程校本化,形成體育教學特色。該研究項目促進實驗基地學校形成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鮮明特色,以及各校體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例如,福建泉州市的鯉城小學在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凝練形成了獨特的校本特色,即全校人人會打南拳。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多次獲得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并被亞太地區教科文組織納為優秀案例之一。四是為了使課程標準落地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要在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為此,筆者創建了“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在全國10多個省市的50多所學校建立實驗基地開展教學實驗,并通過各種途徑向全國推廣,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在使用該模式,從而使課程標準得以有效落實,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五是課程標準屬于國家法規性文件,因此,根據教育部的要求,課程標準發布后要組織編寫解讀課程標準的相關論著,以便于一線體育教師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此外,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相關教材也要根據課程標準編寫和修訂,教材出版后要結合課程標準進行新教材的培訓,等等。
2?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20年的影響
2.1? 新課改對體育教師的影響
新課改20年來,廣大體育教師與新課改共成長,他們的專業化發展更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著書立說”的中小學體育教師越來越多。新課改之前,很多中小學體育教師僅是上體育課,而新課改促進了中小學體育教師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學習、勤于總結。一些中小學體育教師將自身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與學到的新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并展開研究,產生了大量“有血有肉”的教學研究成果,成為新課改過程中體育理論和實踐創新研究的新力量。
2)主持和參與研究項目的體育教師越來越踴躍。許多體育教師不但自己申請各種課題進行研究,也積極參與新課改的相關課題研究。有的課題研究參與人員中的一線體育教師多達上千人,他們在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了分析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20年的新課改使得廣大體育教師的研究意識大大增強,研究能力大大提高,逐步從“教書匠”向“研究者”的角色轉變。
3)參與各種研討會和交流活動的一線體育教師的人數前所未有。很多會議或活動有幾千人參加,充分顯示了新課改激發了廣大體育教師學習和交流的積極性。
4)廣大體育教師由過去教學大綱的被動執行者向課程的主動建設者轉變。在新課改前,我國普遍采用“大一統”的教學模式,可謂全國一盤棋,各校嚴格按照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進行教學,體育教師的任務就是按照大綱規定的內容教完就算完成任務,至于是否符合其學校的實際情況、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并不關注。很多體育教師不思考、不創新,許多學校的體育教學也體現不出特色。而20年的新課改已使廣大體育教師從體育教學大綱的被動執行者向主動建設者轉變。許多體育教師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創造性地開展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教學方式方法更加多樣與有效,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例如,過去我國的體育課堂教學步驟和程序幾乎都是由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構成的“四段式”。新課改之后,一些體育教師大膽創新,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形成激趣導學、增趣促學、合作探究、身心放松的“新四段式”。概而言之,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逐步形成了師生和諧互動、形式靈活多樣、氣氛熱烈活潑、實際效果顯著的體育課堂教學氛圍。
5)廣大體育教師在新課改過程中得到了更好的發展。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江蘇省體育教研員孟文硯積極帶領江蘇省體育教師學習課程標準,開展了各種交流與展示活動,其教學研究能力也得到快速提升。又如:重慶市體育教研員牛曉在新課改前是一名小學體育教師,她積極投身新課改,既參與了國家級《體育與健康》教材的編寫以及相關課題的研究,又參與了課程標準測評組的各項工作等,不僅被調任為重慶市體育教研員,而且現在已是重慶市學科名師、正高級體育教師。再如,深圳市原體育教研員劉晉在課改前是一名高中體育教師,他大力開展基于“大密度、高強度運動”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促進學生在體育課上由“不動”“少動”向“樂動”“多動”轉變,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許多學校的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質量。他因為投身新課改并成績突出,被調任市教科院擔任體育教研員,2015年晉升為全國中小學體育領域唯一的二級教授。在20年的新課改中,伴隨課程改革而成長的體育教師還有很多,這充分說明新課改促進了體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筆者也在主持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研制和修訂以及積極推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實踐和研究中不斷發展,不僅主持研制和修訂了5本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5本《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還主編出版了《國際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體育教育展望》《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法》《初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法》《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法》,以及國家審定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材等20多本著作和教材,發表了100多篇與新課改相關的論文,為推進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由此,筆者被評為體育界的首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獲得了中組部“萬人計劃”教學名師、中宣部“文化名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相關成果“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論面向學生的中國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一等獎;義務教育教科書《體育與健康 (七年級)》、普通高中教科書《體育與健康(全一冊)》和高等學校教材《體育心理學》分別獲得“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2項。
2.2? 新課改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
20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從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也同樣獲益良多。盡管由于許多學校重視智育、輕視體育而導致的擠占體育與健康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家長對文化課的過分重視及對學生在學校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發生安全問題而引發的“校鬧”等,使得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并非一帆風順。但是隨著我國對學校體育日益重視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的落實,同時也由于廣大體育教師迫切要求進行課程改革,以及新課標注重激發廣大青少年的體育興趣,因此,新課改對青少年學生也產生了實實在在的積極影響。有相關研究顯示[2]:“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逐步得到改變,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體育課,并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體育活動,以及在校外進行體育鍛煉。由于課程標準融合了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體質健康狀況大部分指標止跌回升。2014年,7~22歲學生的身高、體重和胸圍等發育水平繼續提高,在7~18歲學生中,多數組別學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呈現出穩中向好趨勢[3]。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13~22歲的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從2014年的14.8%上升到17.7% ,上升了2.9個百分點。13~15歲、16~18歲、19~22歲的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分別上升了5.1、1.8、0.2個百分點[4]。
3?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20年的基本原則和價值追求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對增強青少年學生體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要革除那些陳舊的、落后的、不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教育教學理念,為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充分發揮體育學科的作用。
任何改革都不會一帆風順,體育課程改革也是如此。其是一項系統工程,受到內外部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且要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些時候,舊的問題解決了或部分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接踵而至,很難有一個明確的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即使有,可能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沒有止境。這也是國際上每隔10年要修訂課程標準的主要原因。無論是最初研制課程標準,還是后來幾次修訂課程標準,都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則和價值追求,都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即必須體現黨和國家對21世紀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必須針對當前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解決問題;必須要有國際視野,適應國際體育與健康課程發展的趨勢。2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堅持了正確的方向,在正確的道路上不斷創新、砥礪前行。
3.1? 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青少年學生體魄強健、身心健康
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初期,研制組就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作為課程標準編寫的最重要的依據,特別重視該文件中提出的:“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5] 由此,當時將原來的課程名稱由“體育”改為了“體育與健康”,并融入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課程性質定義為“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同時將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標準分為5個方面,即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6],由體育運動和身心健康兩條主線構成,其中,體育運動是載體,身心健康是目標。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即將頒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1年版)》依然堅持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7-8],并且更加強調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的融合,主要目的就是通過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這與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近10多年頒布的一系列相關文件中都強調的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高度一致,并且也關切到了我國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特別是體質健康狀況依然不容樂觀的現實。盡管《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沒有劃分上述的5個課程內容標準,而是以培養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為導向,但是,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的課程目標一以貫之,而且學科核心素養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健康行為。可見,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是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根本和方向。
3.2? 三維課程目標的思想始終不變,充分體現育人的本質特征
為了改變“知識中心觀”“運動技術中心觀”,充分發揮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育人功能,《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01年版)》就強調要建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9],促進廣大體育教師通過體育教學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掌握運動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學會學習體育知識的方法、體驗運動的樂趣、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積極進取和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1年版)》都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10],并且也是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且要更好地體現三維課程目標的思想,更加強調將以往單一傳授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過程轉變成培養人的過程。三維課程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雖然是不同的概念,但是體現的價值追求是相同的,即都是強調“立德樹人”。如果說兩者存在差異,那么前者是后者的指引,后者是前者的具體化。前者體現了由課程目標引領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思想,即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都要有助于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或者說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要由其對課程目標達成的貢獻度來決定。由此可見,從新課改初期到現在,20年的新課改一直在解決體育與健康課程育人的問題。
3.3? 堅持課程內容規定性和靈活性的統一,增強課程教學的適切性
鑒于我國各地在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的發展程度有一定的差異,以及基礎教育具有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特點,從《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01年版)》到《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1年版)》都強調課程內容的規定性和靈活性的統一。其中的規定性主要體現在:一是課程內容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體育教育教學規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相聯系等。二是學生要學練基本身體活動、體能、專項運動技能,學習體育知識和健康知識。三是注重結構化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教學內容,《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1年版)》特別強調結構化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教學,而且在之前的幾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已體現出了突破單一運動技術教學,強化組合運動技能教學及比賽,只是之前的幾個版本未使用“結構化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這一概念,但是已經體現了這一點。靈活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具體運動項目或教學內容的選擇權交給了學校,有助于不同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從而能提高教學內容與學生的適切性,并且能體現出不同學校的體育教學特色;二是在普通高中階段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運動基礎和學校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進行學習,有助于學生學有所長,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總之,20年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一以貫之地強調課程內容的規定性與靈活性的統一,這不僅增強了不同學校的體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而且激發了廣大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也更加喜歡所學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
3.4? 堅持課程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體育品德
為了實現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改變灌輸式的單一教學方式,2001年版課程標準就開始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到《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1年版)》均強調多樣化教學方式的運用。多樣化教學方式激發了廣大體育教師的創造性,也實現了教學程序和步驟的多樣化、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性,以及師生關系更和諧,并且使課堂教學氛圍發生了顯著的積極性變化;學生的學習態度、運動能力、情意表現、合作精神等顯著變化。以往存在的“軍事課”“說教課”“安全課”“測試課”“單一技術課”等教學形態導致的“不出汗”體育課正在逐步改變,無運動負荷、無戰術、無比賽的“三無”體育課正在向有運動負荷、有技戰術、有比賽的“三有”體育課轉變。總之,20年來,新課程標準和新課改倡導的多樣化教學方式與方法,對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體育品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5? 堅持發展和激勵性的學習評價,促進學生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如上所述,無論是基于三維課程目標觀還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設置的課程目標,都體現了體育與健康課程育人的目標。毋庸置疑,以往只關注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學習評價,對育人目標的達成評價尚有不足。因此,2001年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強調淡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倡導評價的激勵和發展功能,提倡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方式:一是評價內容多樣,即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與技能、體能、情意表現、合作精神、健康行為進行評價;二是評價方式多種,即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相對性評價與絕對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三是評價主體多元,即以教師評價為主,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雖然《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1年版)》都強調要圍繞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評價,但是其與之前的幾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的學習評價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當然,最新的兩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并將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由隱性表現轉化為顯性表現,從而提高了學習評價內容的可操作性。由上可見,新課標在教學評價思想上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11]的精神和相關要求。
4? ?結束語
2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堅持正確的方向,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對提高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教育教學質量、對促進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在立德樹人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未來我國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雖然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也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但是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而今,繼續深化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廣大一線體育教師信心更加堅定,底氣更加充足,因為這不僅有助于促進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而且對增強青少年學生體質和促進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長洲,王紅英,項江林,等. 新中國成立70年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演變及反思[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6):86.
[2]? 李靜波. 是真理還是似是而非的真理——對“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的質疑與考證[J]. 體育學刊,2006,13(1):14.
[3]? 教育部:學生身體素質正從低谷往上走[EB/OL]. (2015-12-
11)[2021-11-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
512/t20151214_224803.html.
[4]? 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布,學生身高、體重等發育指標持續向好[EB/OL]. (2021-09-03)[2021-11-
01].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685/mtbd/202109/
t20210903_558581.html.
[5]?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EB/OL].(1999-06-13)[2021-11-01].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78.html.
[6]? 季瀏,汪曉贊.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后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5):76.
[7]? 季瀏.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版”對“實驗版”的繼承與發展[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30(3):198.
[8]? 季瀏.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4):76.
[9]?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修訂組.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修訂與思考[J]. 基礎教育課程,2012(Z1):144.
[10]? 季瀏. 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J]. 體育科學,2018,38(2):6.
[11]?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1-11-01].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