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犁
摘 要: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國教育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工作室制已經在我國多個美術學校中得到應用,具備多方面優勢。為了能夠將其教育作用全部展現出來,相關學校教師就要做好研究工作,盡可能為學生們創設良好條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針,鼓勵學生積極投入,進而不斷提升個人水平。探討工作室制的主要概念,并對工作室制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教學視角;高校;美術工作室制
工作室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歐洲中世紀,基于原本的手工作坊制度逐步演變而成。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應用這一制度,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投入課堂活動之中,完成知識學習,感受美術內容的樂趣所在,進而提升個人水平。
一、工作室制的主要概念
我國最早引入工作室制的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更名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展開探索工作。后來,這一模式逐步得到推廣,被超過300多所學校所采納。
對工作室制來說,其主要具有四個方面的特色:將工作室作為基礎單位,以此展開教學活動;以企業內部的場所為教學環境,添加相應的設備;通過項目實操完成授課;以企業的專家人員為核心展開教學活動。這一教學模式對企業的內部管理模式有所借鑒,能夠將教學、競賽、研發、技能培養有機整合,在目標層面完成“學校有工、教學融工、學生會工、教師能工”的培養要求。正是這些因素的存在,在這幾十年之中,該模式得到了廣泛推崇,有著很高的覆蓋率[1]。
二、工作室制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一)傳遞技法類隱性知識
1960年前后,中央美術學院開始實施油畫工作室制,教師用示范的方式逐步完成教學活動,讓學生一邊探究,一邊合作,從實踐練習中逐步完成知識學習,掌握相關技能,增強自身問題處理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正是由于工作室制的實踐,培養了大量優秀的藝術行業人才。
美術教育的發展源于技能需求,也就是通過教學的模式,逐步完成美術知識教學和技能傳遞,以此培養更多具有較高美術專業水平的優秀人才,促使我國美術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承。德國教育家提出“三中心”的授課模式,也就是將“教材”“教師”“課堂”作為核心部分,以此完成授課任務,當前我國多數學校都采用了這一模式。這類教學模式更為關注的是教師如何正常教學,而無法考慮到學生到底如何學習,而且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受到了限制。因此,各個學校就需要結合當前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自身的教學模式。
在應用了工作室教學方式之后,就可以安排學生在實踐練習中實現知識獲取,而且使其接觸到一些隱性知識。所謂顯性知識,通常是指依靠語言、教材、文獻以及媒體的形式進行獲取的知識。而隱性知識與其完全相反,指的是在處理相關任務時,依靠交流、合作、活動的方式獲取的知識內容。在美術工作室里面,教師可以為學生示范,將一些很難通過口頭表達的技能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得隱性內容逐步顯性化。這樣學生便不再感到被動,而是可以直接在創作的過程中完成學習,所學到的內容都極為具象化,從而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運用各類藝術語言,逐步完成創作活動[2]。
例如,在使用色彩原色調出間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引導,對基礎色紅、黃、藍展開調配,調配出橙色、綠色、紫色。而關于如何調配出灰橙、灰綠、灰紫的問題,則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自己,讓其自由嘗試,以此完成隱性知識的教學。如此一來,學生很快就能掌握相關技能。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教學工作通常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開展,而環境指的是教師和學生所依賴的客觀現實。環境具體是由多方面因素構成,諸如空間、物質條件等,一般可以稱作硬環境。另外,環境也能看作是人們主觀層面的個人感知,也就是教師和學生在對其中存在的因素予以感受之后獲得的評價。而教學工作本身就和師生的意愿、情感、情緒、心境有著諸多聯系,以此形成相應的教學氛圍,通常又能將其稱作軟環境。無論是硬環境還是軟環境,都會對教學工作的正常推進產生影響。
在美術工作室之中,其教學環境相對較為特殊,尤其是布局部分,和傳統教室有著明顯區別。在工作室里面,并沒有多層排列的課桌椅,也沒有講臺,只有靜物臺、模特臺、畫板和畫架。靜物和模特臺可以參照教室本身的采光情況,設計一些針對性方案對其合理擺放。學生參照具體要求,在其周邊環繞,在特定的角度和位置進行創作。而教師則要在整個工作室來回觀察,了解學生們的創作情況,結合其中的問題,及時予以指導。如此就能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現出來,使學生的內心層面產生全新感受,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3]。
美術工作室對學生人數有所要求,通常都以小班為主。整個教學活動十分重視實踐操作,學生會將多個美術器材擺放在室內空間,若人數過多,就會導致空間受限,很難正常觀察,甚至會彼此遮擋。如此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有所下降,而且會不斷蔓延,對其他學生產生影響。
不僅如此,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還能結合自身的科研項目展開教學,促使學生充分了解知識和技能具體如何應用,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以“歷史人物”作為科研主題,安排學生進行創作。學生先進行資料搜集,尋找相關照片和視頻。之后教師進行現場示范,讓學生了解到底如何構圖、打底鋪色、薄厚銜接以及處理虛實關系等。通過長期努力,學生就能掌握更多知識,拓展個人視野,進而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
(三)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需要認識到學生在智力水平和認知模式存在區別。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個人性格和思維模式不同,在學習時,自身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都不同。因此,教師就要正確看待學生的差異,運用一些針對性措施完成授課,實現個性化教學的目標,激發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將潛能轉變為基本能力。高校在錄取美術生的時候,無論是專業課還是文化課,都以統一政策招收學生。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理應掌握素描、色彩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逐步完成初級學習任務,并掌握相關知識內容。在初級教學時,學生由于接受的教育和方法不一樣,對作品表達、審美理解、藝術性的感知自然不一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應以這一情況為基礎,選擇特定的方法,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4]。
在進行工作室與學生的匹配時,可以采用雙向選擇的形式。讓一名有著較高素養的教師作為負責人,主持教學任務,而一些與該教師有著相同理念的其他教師,也一同加入進來,彼此配合,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完成基礎學習之后,對工作室有了一定了解,從而能夠根據個人興趣,進入特定的工作室進行學習。
教師參照學生的區別,以個人發展為基礎,建立多個模塊的教學內容。
其一是基本功,主要以作畫和基礎能力培養為主。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采用補課的方式,要求學生們對以前學過的知識內容進行復習,真正做到取長補短,以此打造良好的基礎知識結構。通過這一方式,學生就能做到舉一反三,提升自身審美層次,形成優良的創造力,同時還能更好地認識美術的真諦。
其二是尋找合適的風格,主要是以繪畫語言和個人特點為基礎,深入研究,以此使得學生的藝術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向著更高的層次發展。學生則需要做到揚長補短,在展現自身優勢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個人風格。學生通過學習后就能逐步認識到,美術創作并非對生活內容的強行照搬,而是基于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選擇特定的事物,對個人想法進行表達和闡述。同時,每個人的想法各不相同,因此就要在不斷的創作中了解自己,慢慢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
其三是藝術創作,讓學生的創作水平得到提高,確保作品與生活有著更多聯系,保持較高的格調。在學習的過程中,盡可能展現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創作能力,將日常練習和符合自身想法的語言整合在一起。教師則需要幫助學生一同總結,使得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四)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
在高校美術教學活動之中,師生通過長期努力,能夠彼此逐步形成良好的關系。二者之間的交流頻率、相互了解的程度,都會對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影響。
教師將工作室作為基本載體,和學生展開溝通,分享自己的藝術生活,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確立個人風格。每當學生遇到問題,教師都能及時與之進行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
教師并非只是傳遞知識,同時也扮演著品行之師的角色。教師的個人品格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帶來影響。教師的個人舉止,對學生的行為表現能夠起到相應的示范效果;學生在個人發展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困惑,教師則能在經驗層面對學生給予相應的指導,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久而久之,雙方就能變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應當形成良好的情感關系,彼此相互理解,從而產生共情。在師生深入交流之后,教師就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結合其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其提供相應的幫助。這樣一來,師生彼此之間的信任度就會有所提高,進而實現薪火相傳的目標[5]。
三、結語
在我國藝術教學體系之中,美術工作室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高校需要提高重視程度,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綜合水平,對工作室制度予以調整。如此一來,教學工作的效果自然會得到有效提高,進而給學生的未來發展帶來了多方面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吳鵬,楊季瓏.教育學視角下的高校美術工作室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5)35-36.
[2]韓亮.論美術院校工作室制的教育學意蘊[J].美術研究,2016(2):82-85.
[3]齊達,沈蘭婷.基于工作室制的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師工作室模式優化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3):142-143.
[4]肖華英.工作室制模式下高校藝術設計實驗中心實踐研究[J].美術大觀,2018(7):136-137.
[5]嚴俊杰,秦祖澤,劉迎春.工作室共同體:現代學徒制的理論重構與路徑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5):17-20,26.
作者單位:
云南工商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