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晗
摘 要:從美術院校本科畢業展定位出發,分析畢業展與其他專業美術展的區別,闡述現階段展覽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展覽管理體系優化策略及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本科畢業展;美術院校;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美術學院2017年校級質量工程立項項目“本科畢業作品展管理機制創新研究”(JXGG201716)最終研究成果。
美術院校本科畢業展是畢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四年(五年)制本科教學成果的整體檢驗,是提升畢業生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面向家長、面向社會、面向人民做出的辦學綜合匯報[1]。現階段,伴隨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美術院校本科畢業作品展不單是展現教學成果、體現畢業生創作水平的平臺,其主題、內涵、表現方式等已經成為社會大眾及藝術界內外人士關注的焦點,對區域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本科畢業作品展的管理工作一直延承傳統思路,對當下本科畢業作品展的整體統籌規劃已凸顯滯后性,所以,本科畢業作品展應追隨時代變化而發展,在管理機制上進行創新改革。
一、美術院校本科畢業展覽定位及意義
美術院校本科畢業展是全景式的,即所有畢業生的作品展,作品層次結構多樣,作品種類繁多,體現了學生的藝術創造力,既展現了時代性,也展示了學術性和多元性的特點。由于本科畢業展的作者年齡層次基本為20~25歲,所展覽的作品是青年學生一貫的藝術感知能力和學識思辨的積累展示。這些純真和富有生命的作品從各個層面反映了學生面向生活的真摯情感、理性思考及在當代藝術環境下對藝術與設計多元性的嘗試。作品或青澀,或靈動,或充滿怪誕的想象,是學生對于自我新的認識與發展。本科畢業展是學子們由青澀走向成熟的成人儀式,是學校面向家長、面向社會、面向人民做出的辦學綜合答卷。
學生本科畢業展的作品都烙有每個美術院校的辦學特色及文化傳統的印記[2],從創作到展出的過程,不僅展現了學生在思想品德、專業學習、科研實踐、團結協作等方面的能力和狀態,同時也凝結了所有教職員工們辛勤勞動的汗水和專業指導老師的智慧,讓社會直觀地了解學校專業藝術教育的現狀[3]。通過本科畢業展,學校可篩選和培育出優秀作品參加全國性乃至世界專業美術大展,提升學校的綜合競爭力及影響力。
美術院校本科畢業展作為學生展現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修養的重要平臺,因學校的運營與宣傳,已獲得企業用人單位的認可與關注,為畢業生就業展示才華,匯集、傳遞就業信息構建了暢通的交流渠道。畢業生通過畢業展被企業提前“預訂”,畢業后直接進入相關企業工作的模式已成熟,本科畢業展成為促進本科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平臺。
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本科畢業展還是學校教學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具體舉措,搭建起美術、設計類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讓社會普羅大眾欣賞藝術、設計的有益途徑。每年畢業展期間總能看到穿著各色各樣校服的中小學學生到展館參觀,甚至現場臨摹。本科畢業展儼然是面向社會大眾的一堂“藝術公開課”。在展覽期間,學校會開展各專業的藝術講座,讓參展觀眾對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美術院校本科畢業展覽管理體系優化策略
落實責任,明確管理。一般本科畢業展均由學校主辦、教務處與美術館承辦,這三個單位完成大部分具體統籌工作,組織各參展教學單位,難免在整體規劃上有所缺欠。各教學單位間的交流、聯動尚不夠密切,這樣對整個本科畢業作品展期間產生的問題不能夠及時有效地協同解決。因此需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各部門各司其職。學校成立本科畢業展檢查小組,對畢業作品的思想性、作品展示方式安全性及展覽場地消防安全等情況進行檢查、把關。參展教學單位在考慮學生參展權利同時,可以對本單位參展作品進行整體把關。如若畢業作品在展覽場館內遭受觀眾意外或人為損壞,應第一時間與教學單位負責人或美術館聯系。選擇在展覽場館外展出的作品,由學生本人直接負責作品的安保問題,因故造成他人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的,則由學生本人擔負第一責任。
價值引領與產權歸屬。本科畢業展作為畢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科學生在校學習成果的集中展現,其展覽主題應與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相連,其展覽的內容應展現學校人才培養的結果。對學生本科畢業創作(設計)的選題應有明確的價值引領與創作規范,不得違反學校和國家的有關規定。畢業創作(設計)屬于文藝創作范疇,學生與指導教師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愛國主義作為畢業創作(設計)的主旋律,自覺堅守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陣地,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創作出貼近生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畢業作品是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學校享有優先收藏畢業作品的權利。
畢業過程管理及制度優化。數字技術與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于實體物件的使用需求及感受、對于在社會互動下的情感交流與想象力激發,有了不同以往的定義與要求,因此近年來“跨界”作品增多,畢業生已不滿足于將作品限制于本專業內,常常將多種專業特色技法及表現方式結合起來,以創造出新穎的畢業作品。因此學校需突破現有教學管理機制,加強畢業教學過程管理與記錄,制訂針對涉及多專業(方向)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措施。可通過現代信息管理手段,建立畢業教學過程檔案,通過移動終端方便快捷地記錄學生畢業創作(設計)的過程。
場地設計及后勤保障。隨著畢業展的參展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畢業創作(設計)作品也在向著多、大、復雜、精細的方向發展,作品對展覽空間和效果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與美術館聯合辦展可以較好地突破展覽空間的限制。美術館自身建筑設計可以最大限度滿足展覽需求,高校畢業生通過美術館展覽規范畢業作品要求,提升作品質量。美術館對于藝術院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和展示平臺,而高校則擁有固定的、有著高學歷的教育及藝術史論背景的師資力量,他們是美術界創作和研究的主力軍[4]。高校與美術館聯合辦展是一項雙贏戰略,成為本科畢業展的主要發展趨勢。而隨著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長及本科畢業作品展覽品質的逐年提升,觀展人員數量也在日益增長,時常出現需控制買票數量和進館人次才能緩解館內擁堵、美術館入口外“排長龍”的現象。以廣州美術學院本科畢業展為例,每年一個月左右的展期,每年參觀人數超過20萬人次,其主要參觀群體有高校學生、中小學生、各類企業人員、用人單位、美術愛好者等。由于年齡層次、水平素質參差不齊,加之觀展高峰期人員擁堵,環境混亂,在狹小的展覽空間內對展品的保護困難重重:一方面,有些作品設計了互動環節,但無專業人員指導下的操作很容易讓觀眾曲解內涵,從而在“無意識”情況下破壞展品;另一方面,很多天性好奇的小觀眾和對展品產生濃厚興趣的成年觀眾都會有觸摸展品的沖動,即便展品旁貼有“請勿觸摸”的標識也難以對喜歡“動手”的觀眾加以限制,再加上人員密度大,很多展品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受損或者被破壞掉。為此,學校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票務系統建設,無紙賣票,現場只保留驗票工作,避免現場售票排隊,提升觀展管理水平和觀眾觀展體驗。預約觀展分流疏導,對平日的團體觀眾以及節假日的散客觀眾分流、分時段引導,控制觀展人數,提升觀展的公共活動安全指數。將互動區域與觀展區域分開,合理調配工作人員。設置導覽與觀展活動,如:由美術館館長、專業教師進行展覽講解,每周至少一次,由美術館牽頭執行;針對本校學生,可組織專業教師進行專業介紹、展演、示范。
三、美術院校本科畢業展未來發展與展望
本科畢業作品展是聚焦畢業生本科階段的學習成果、展現教職人員辛勤勞動和專業智慧的重要舞臺。而社會公眾則可透過展覽獲知美術學院的教學現狀,了解當下藝術動態,培養和提高審美能力。畢業展架接起畢業生與社會對接的橋梁,助力青年學子更好地走向社會、開展藝術創作,也有利于學院藝術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美術院校本科畢業展作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作品接地氣,雅俗共賞,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各院校可結合本校建設部署,在人才培養模式及畢業教學過程呈現方面進行設計,使本科人才培養真正回歸教學。推進畢業展覽過程記錄工作,以特色專業學生為依托,組成協作團隊,對各院系的畢業創作(設計)、畢業展覽全過程進行影像、文字記錄。通過完整呈現學校畢業教學環節全過程,引起本校師生對畢業教學過程的重視,增強本校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其次通過品牌包裝,打造畢業展品牌,凝聚畢業教學成果。院校可濃縮精煉形成品牌概念,設計并注冊具有院校特色的畢業作品展的文字與圖形商標,展現豐富校園藝術生態和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面貌。以簡潔的方式展示院校畢業教學成果,提升學校綜合競爭力與社會影響力。設計、統籌開幕式工作,以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的要求打造畢業展覽開幕式,打造校園畢業季,為本校教師及學生畢業教學環節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進而增強師生對學校歸屬感,再次開展社會藝術教育活動。公眾在參與觀展的同時聆聽藝術講座能更好地提升自身藝術素養。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各專業的藝術講座,并以開放工作室、開放院系展廳等形式讓參展觀眾更深入地了解藝術,能極大地提升學校的品牌價值與文化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蔡擁華.開放包容與人文關懷:廣州美術學院近年畢業創作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美術學報,2012(4):99-102.
[2]陳子君.為美術生創造全方位的舞臺:關于美術院校本科畢業創作展示的可行性補充[J].教學心得,2018(4):145.
[3]賀莉浩.地方性美術專業院校畢業展的思考:觀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展所感[J].藝術教育,2017(16):112-113.
[4]張子康,羅怡.美術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廣州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