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沛民
摘 要:積極探索促進服務社會和人才培養深度融合,是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科技小院”是中國農業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積累形成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到了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強精神傳承、增強文化自信、強化融合創新、堅持和完善“科技小院”模式,有利于踐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關鍵詞:科技小院;知農愛農;立德樹人;強農興農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重要回信中強調,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新時代,農業高校如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是必須回答好的重大戰略課題。中國農業大學傳承“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優良傳統,結合時代特點探索創新“科技小院”模式,走出了一條服務社會和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正確路子。我們通過堅持和完善“科技小院”模式,努力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始終扎根大地,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是中國農業大學的優良辦學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李連捷、蔡旭、李競雄先生等為代表的一批農大老專家,連年征戰西藏、西北、東北等邊疆農牧業科技攻關,在全國各地農村推廣小麥、玉米新品種,帶動廣大師生奮力向科學進軍。1973年以來,幾代師生扎根河北曲周鹽堿最嚴重的“老堿窩”,深入開展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研究,接續奮斗48年,使千年鹽堿灘變為大美米糧川,先后從曲周農村走出了3位院士、70多位教授,30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和一大批高素質農業科技與管理人才。2019年,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學校“改土治堿 造福曲周”事跡被中宣部作為新中國重大典型,在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業高校如何繼續走好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育人之路,帶著對這樣問題的深深思考,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師生走進河北曲周縣鄉村,面對面了解老百姓的急難愁盼。聽說農大師生決心深入到村里駐扎下來搞服務,曲周縣王莊村老支書王懷義把自家兒子的房子騰出來讓師生們住,作為打通“最后一公里”、靠近田間地頭、隨時幫村民解決技術問題的小宅院。這就是“科技小院”名稱的由來。2010年,在曲周老營村村支書李振海的邀請下,學校又有研究生拎著被子住進了村里剛剛翻新好的村委會房間,建立了后老營“科技小院”。在曲周農村良好群眾基礎和基層干部、農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師生們終于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再扎根,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續寫奮斗史,邁出了“科技小院”的寶貴第一步。
只有到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去摸爬滾打,廣大青年學生才能充分感悟三農之艱、體驗農民親情,培養知農愛農的情懷。“科技小院”的學生為了做頂天立地的研究工作,每一個人都需要勇闖“八關”,即生活關、認知關、勞動關、感情關、實踐關、組織關、演講關、寫作關。大多數學生從最初短暫的新奇到不適應農村生活的失落,又從不斷堅持到逐漸適應,直到與農民難舍難分,經歷了一段令他們終生難忘的心路歷程。研究生在“科技小院”既是研究生,要做論文;也是老師,要給農民講課;還是技術員,要下田指導農民;甚至有農民家里孩子結婚請學生去當司儀,村里搞文藝活動讓學生去當主持人等。經過多重角色鍛煉,廣大青年學生切實增強了把億萬農民的田地放在心頭的自覺。
堅持探索創新,協力打造“科技小院”模式
2009年,“科技小院”是學校師生在個別地區進行的創新探索。12年過去了,“科技小院”已經成為全國各地的廣泛實踐,包括京郊美麗鄉村也建起數十個“北京‘科技小院’”,被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同志譽為科技幫扶的“樣板”。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明確部署推廣“科技小院”等培養模式,派駐研究生深入農村開展實用技術研究和推廣服務工作。在新的實踐中,“科技小院”模式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
一是新時代加強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的正確道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對于高等農林院校來說,就是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承擔起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時代使命。“科技小院”模式最為本質的時代內涵,就是在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上闖出新路。學校“科技小院”將實驗室建在鄉下田間,研究生長期駐守在農村和生產第一線,服務地方和鄉村發展。過去在學校里面教師教學生,往往以教師、教材、課堂講授為中心,而“科技小院”真正以實踐為中心、以學生體驗為中心,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知農愛農情懷教育方面,探索出了一條高等農林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成功路子。
二是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建設農業綠色革命的創新平臺。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我們聚焦解決農業綠色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更好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服務。“科技小院”自創建伊始,就緊緊圍繞著“雙高”創建進行科研攻堅,憑著“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零門檻”的“四零”法寶,一舉打通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讓農民參與到技術創新中,終于撬動了“作物高產與資源高效利用相協調”的綜合創新。我們始終在新時代農業綠色革命的科技攻堅主戰場育人,培養能夠推動農業綠色革命的高素質人才。
三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科技小院”在中國大地上,推動高校知識分子與農民群眾、高校黨建與農村黨建相結合,著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師生們自豪地說,“科技小院”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自己,而且改變了農民,既富口袋,也富腦袋。不少“科技小院”所在村莊的農民,成長為地道的“試驗員”。還有“‘三八’科技小院”, 不僅推廣技術幫助農民們增產增收,而且組織舞蹈隊、教婦女們跳舞,活躍鄉村文化。在2009年到2020年期間,“科技小院”研究生參與幫扶了596個貧困村、48,000多個農戶、17萬農民。2018年,由于“科技小院”的富民成效顯著,張福鎖院士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加強精神傳承,堅定“科技小院”文化自信
一是增強扎根大地、愛國奮斗的責任擔當。早在20世紀70年代,老一輩農大人就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改土治堿 造福曲周”, 融入黃淮海科技會戰以至整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偉大奮斗之中,融入了農大人的血脈。愛國,務必擔當。作為農大人,時刻牢記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綠色發展的使命擔當。2009年,師生們毅然在曲周農村扎根創建“科技小院”,就是為了打造“曲周縣萬畝小麥玉米高產高效示范基地”,開啟了扎根大地、愛國奮斗的新征程。今天“科技小院”已經遍布全國各地,成為新時代扎根大地、愛國奮斗的戰斗堡壘。要把扎根大地、愛國奮斗的責任擔當作為“科技小院”精神傳承的內核,毅然擔起時代使命。
二是弘揚團結樸實、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科技小院”處于農業生產第一線,解決農民生產遇到的問題,時時處處離不開一個“實”字;師生們要贏得群眾的信任支持,同樣也離不開這個“實”字。老百姓就是通過看我們的實干、苦干認識我們師生的,判斷我們是不是靠得住的“貼心人”。“科技小院”師生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對于農民群眾吃得了的苦、受得了的累,師生們也能吃得了、受得了,老百姓就把師生當成自家人。這樣才能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做到自覺地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三是堅守求是創新、敢為人先的科學追求。“科技小院”的“科技”二字,是“科技小院”助力老百姓解決問題的“拿手戲”“掌中寶”。“科技小院”雖小,卻是創新大平臺,要做科技大文章。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科技工作的重心,是著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理論和方法體系創新,特別是創新綠色生產技術模式,以科技支撐助力綠色發展。“科技小院”已經形成一個科技網絡體系,要有求是創新、敢為人先的科學追求,面向解決農業重大問題和農業科技基礎問題,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以創新型的成果為國家為人民作出更大貢獻。
四是培養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為民情懷。把初心融入生命、攻堅克難、不負人民,是“科技小院”的鮮亮底色,是從事“科技小院”工作的全體師生的鮮明品格。多年來,我們把為民情懷教育融入“科技小院”工作,從學前駐村、小院實踐開始,“科技小院”的學生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充分感悟三農之艱、體驗農民親情,培養了與農民的感情。駐村鍛煉結束之時,村里的農民抱著學生不讓走,學生抱著農民不松手,一旦有了這樣難舍難分的人生經歷,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真摯情懷也就在學生們心中刻下了印記。我們要以為民情懷為激勵,辦好老百姓信賴的“科技小院”。
強化融合創新,推動“科技小院”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理論宣講,讓科學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多年來,“科技小院”在面向基層群眾宣傳黨的科學理論方面,走村入戶、宣講對談,發揮了積極作用,積累了有益經驗。當前和今后時期,“科技小院”師生應當率先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服務群眾和引領群眾結合起來,爭做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先鋒力量。在“科技小院”學習工作生活,就要增強做科學理論宣傳員、宣講隊的自信,努力學好、用好、講好新時代新思想,讓黨的科學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科技小院”加強理論宣講的工作,也必將激發“科技小院”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是加強黨建引領,增強“科技小院”服務社會的合力。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基礎上,繼續抓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及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鄉村全面振興,亟須強化黨建引領,形成鄉村振興的更大合力。2021年3月,學校黨委研究成立中國農業大學農村基層黨建研究中心。同年5月,“中國農業大學農村基層黨建研究中心曲周基地”揭牌成立,零距離服務曲周鄉村振興。加強黨建引領,把學校“紅色1+1”“百名博士老區行”等黨建品牌與“科技小院”品牌銜接起來以及加強“科技小院”黨建,有利于“科技小院”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產生更多的社會影響。
三是加強協同奮戰,推動新時代“科技小院”大發展。把力量擰在一起、胸懷大局的協同奮戰,是“科技小院”堅定地跨入黨和國家第二個百年奮斗新征程的創新發展要求。要繼承發揚老一輩農業科技工作者胸懷大局、團結協作的精神,主動對接和服務國家戰略,到主戰場,作大貢獻。我們相信,只要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加強協同奮戰,我們就能不斷推動新時代“科技小院”的大發展。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實現之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夢圓之際,“科技小院”一定會因其貢獻而成就大文章。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