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 要]在“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學校體育迎來了重要的發展契機和挑戰。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工作成敗的關鍵,因此,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加快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從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真實意蘊說起,分析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困境,并提出重塑體育教師教育教學的關鍵能力,以尋求新時代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體育強國;學校體育;教師專業發展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教師質量與教育質量密切相關,因此,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必要前提。體育教師作為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逐漸意識到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但是,無論是內在動力或外部條件與其他學科相比較仍具有一定差距。隨著我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新時代的中國需要一支信念堅定、專業性強的體育教師隊伍,為黨和國家守好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崗位,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筑牢根基。
一、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真實意蘊
(一)貫徹體育強國思想的必要
體育強國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圍繞世界體育發展趨勢,科學總結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實踐經驗的系統化的體育學說。體育強國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體育強國夢也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學校體育是加強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一環。因此,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勢在必行,這不僅需要政策的指引,更需要體育教育工作者的支持。體育教師不僅要從事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等工作,同時,也是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者和體育精神與品格的代言人,可以說,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關鍵在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有理想、有擔當、專業性強的體育教師隊伍是貫徹體育強國思想的排頭兵。體育教師要具有體育強國的使命感,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關鍵能力,不斷探尋專業發展之道,為體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二)實現完整教育功能的必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社會對青少年學生的真實期許,也是黨和國家的堅定目標。教育事業是黨帶領人民走向復興的主干道,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表示,中國將堅定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在黨的正確引領下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毛澤東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章《體育之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蠻其體魄”的體育思想,完美詮釋了體育對人的教育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體育代表著青春、健康、活力,關乎人民幸福,關乎民族未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科教興國思想和體育強國思想是新時期教育與體育事業的最高遵循。當然,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面臨著多重挑戰,如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體育如何承載教育的功能,體育教師如何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課題,并且關乎民族的未來。筆者認為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要提升專業素養,有能力擔當起責任與使命應是題中之意。
二、重塑體育教師教育教學的關鍵能力
(一)從教學預設力到學習生成力
不可否認,教學預設是實施課堂教學的前提,也是保障教學目標達成,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但是一味地按照教學計劃生搬硬套,這不僅會扼殺學生能動學習的可能性,也不利于學生形成“真實性學力”。教學既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計劃的執行,也不是兒童無目的、隨意、自發的活動,而是一個動態的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建構的過程。在現今各級各類體育教研活動中,主題雖然是新課程改革,但是“體育表演課”“無聲體育課”似乎有卷土重來之勢。試想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如何能形成正確的體育學習態度與認知,終身體育的理念又如何建構。這不僅違背了“以學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更嚴重的是,破壞了學校體育生態。因此,我們呼喚真實、活力、多聲對話的體育課堂。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具備學習型課堂的建構力和引導學生學習的生成力。這種從教學預設到學習生成的能力轉型,不代表兩者是對立的關系,相反,應該是基于預設,促進生成的交互作用。
實現從教學預設力到學習生成力的能力轉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從教的視角轉向學的視角。這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要義之一,教師只有準確地領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轉變教師本位和知識本位的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那么真實性學習才能夠發生。第二,從關注結果轉向關注過程。體育課堂教學要努力扭轉過分強調技能的傳授與習得的局面,采用多元的評價機制,師生在課堂探討、交往、互動的過程中共同建構學習意義,學習成果必然會到達或接近預期效果。第三,從獨聲表演轉向多聲對話。體育課堂教學需要豐富、生動的語境來培養學生樂觀的態度、健康的體魄和頑強的品格。只要師生間形成有效對話的交互作用,我們所期待的教師的學習生成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二)從技術實踐力到反思實踐力
技術實踐力與反思實踐力兩者存在明顯差異,其一,主體不同,技術實踐力以教師為主體,而反思實踐力則以學生為主體。其二,目的不同,前者關注教師的教學技術,后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其三,形式不同,前者是技術的模仿,后者是能力的建構。其本質區別在于教與學的邏輯關系,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課堂模式和教師形象。
回到體育課堂教學的情境中,我們可以發現兩者的具體差異。以技能為主導的體育教學,強調運動技能的傳授,關注的是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是否熟練掌握運動技能是判斷教學成效的重要指標。教師具備良好的技能素養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是,只關注技能傳授、講解與示范等技術實踐能力是不足以在新時代體育課堂中立足的。還需要基于學生的立場,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基點發現問題、引發思考、提供策略,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在耐久跑教學中學習的重點不僅是跑的技術,還包括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品格和堅韌不拔的體育精神。倘若教師一味地教授技術,不去建構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的課堂只會枯燥乏味,學生被動參與體育活動的現狀無法改觀。學科核心素養包含運動技能,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維度,要培養學生相關的學科素養,只靠教師的技術實踐力是不夠的,在準確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和了解學生特點的前提下,對教學活動進行全面的審視與反思,將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聚焦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這是新時代體育教師應該具備的反思實踐力。
(三)從教材執行力到課程建構力
正如鐘啟泉教授所說,“不同的教材觀造成了教材運用策略的分野。教師究竟用什么方法處置教材?究竟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這是區分新舊教學的分水嶺”。體育教師對教材的解讀能力有待提高,不僅要抓準教材的知識與技能要點,更要深挖教材的教育價值。在處理不同種類教材時不能按照既定模式生搬硬套,這樣不僅無法發揮教材的作用,更抹殺了體育課堂的生命力。從現實的角度分析體育課堂教學的現狀,能夠嚴格按照國家或地方教材組織教學的教師,即便還是走技能與知識教學的老路,其教學工作的成效也要強于無教材主義和放羊式教學的教師。教師樸素的教材執行力已落后于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我們需要強化新課程理念,著重發展課程建構能力。
課程建構力包含兩層意蘊:其一,以課程的全面視角重新建構教材體系。重點集中在不同教材的銜接與關聯作用,如關注不同年級教材的適用性,關注不同學段教材的一體化建設。其二,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課程開發的主體必須是教師和學生,因為這不僅是誰來開發的問題,更是為誰開發的問題。教師在基于學生視角的課程開發過程中形成的課程建構力,將是新時代體育教師關鍵能力的標志。
體育要回歸教育本質,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久久為功,持續發力。能力轉型是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新時期的體育教師任重道遠,我們需要具有忠誠教育的初心,承擔使命的決心,專業發展的信心,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筆者相信以體育人,道阻且長,不忘初心,行則將至。
參考文獻:
[1]郝家春,楊金洲.習近平新時代體育強國思想: 形成基礎、主要架構與統領作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8):5-9.
[2]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視頻賀詞[N].人民日報,2013-0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