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
摘 ?要: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知識量儲備逐步增大,他們會逐漸對傳統文化產生好奇。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幼兒園小朋友從濃郁的傳統節日氛圍當中,感受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孩子愛祖國、愛民族的情感呢?繩線作為幼兒園的低結構材料之一,常常會出現在幼兒園各區域活動、環境創設和戶外活動中,孩子們對繩線的百變造型、各種玩法非常感興趣。我園以繩線在傳統節日中的運用作了一些嘗試。
關鍵詞:低結構材料;繩線;運用;傳統節日
何謂低結構材料:指結構化程度相對較低,來自于生活廢舊用品的材料。低結構材料沒有具體的使用方法,也沒有明確的玩法,它主要投放在幼兒園各個區域,主要目的是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從而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繩線就是其中之一。
正月初一是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五月初五端五節,八月十五中秋節..... 每個節日的由來,都有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故事。每個傳統節日都給人以熱愛生活,講禮儀,重情義,報效祖國和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中華民族一代代人的努力,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相結合,而我們的孩子,就是中華文明未來的傳承者和發揚者。因此利用中國傳統節日的豐富內函,為教育下一代服務,不失為教育者的明智之舉。它對弘揚民族藝術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認知,培養幼兒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美德、身心和諧發展起著重要的教育作用。
既為節日,則需要氣氛,氣氛是由環境的設置而產生的,什么節日,什么氣氛,就需什么樣的環境創設。如在進行春節的環境創設中,要有傳統民俗食品、民俗飾物,就需要我們激發孩子利用廢舊材料或原材料動手創作的欲望。無論是室內懸掛的鞭炮、燈籠、墻壁貼的對聯,美工區擺的水餃糖果等過年食品都可以一起動手制作。這些既是節日活動過程的展示,又是活動的道具。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動手創設了節日的環境,環境又為活動過程服務,環境起到了烘托節日氣氛,愉悅幼兒感官、情緒的作用。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環境不是一種擺設,而是實實在在的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元旦將至,經過商量和討論,我們和小朋友們決定制作一些紅炮仗來慶祝元旦的到來。陶陶來到了美工區,拿出來了老師準備的貼上了雙面膠的大炮仗,并拿來了黃色,紅色毛線。從炮仗的上面開始用黃色毛線一圈一圈繞。黃色的部分繞完了,陶陶開始拿紅色毛線繞大炮仗的中間部分。陶陶進入了最后的部分,她又拿出來黃色毛線,開始繞。接著,一個大大的紅炮仗就做好了。
《指南》指出:要創造條件和機會,促進幼兒手的動作靈活協調。而毛線粘貼的游戲可以較好地鍛煉幼兒手部小肌肉的發展及靈活性和協調性。
通過陶陶的活動可以看出,陶陶是一位動手能力較好、但缺乏耐心的孩子,但是在游戲中她能認真的進行創作,并堅持到了炮仗制作完畢。孩子們對元旦節日的氛圍創作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在后續的活動中,老師們還添加了更多制作元旦氛圍的材料和方法讓幼兒進行創作和制作,進一步烘托節日氛圍,激發孩子們對傳統節日、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一、在制作中感受傳統文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視的節日之一,也是一個以“合家歡聚”為主題的傳統節日,春節歷史悠久,是中國最為盛大、最為熱鬧,也是最為重要的古老傳統節日。在幼兒園當中,為了增強小朋友對于春節的了解和儀式感的認知,我們組織了花燈制作活動來幫助小朋友感受春節。希望小朋友在制作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收獲知識,并體會到春節的歡慶氛圍。
區域活動時,垚垚來到美工區,她看了看花燈制作步驟圖,然后拿起黑色的卡紙,把紅色的圓片一個一個疊在一起,又用白色油畫棒在圓片上畫線,宛如燈籠的花邊。做好后垚垚把紅色的“燈籠”粘在黑色的卡紙上。垚垚走到材料架,拿起一根紅色的紙繩,剪下一小段,把兩頭粘在“燈籠”上,又拿起一張黃色的長方形紙用剪刀剪成一條一條,做成燈籠的穗子。垚垚又拿起紅色、黃色的小三角粘在黑色的卡紙上,就這樣一個可以拎在手里的燈籠就完成了。“一直拎在手里也不方便,我們把它掛起來吧!”
活動中的垚垚已能看到制作步驟圖,能按照圖示制作燈籠。《綱要》指出: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獨特感受,理解他們欣賞時的行為。可以看出垚垚在活動中涂涂畫畫、粘粘貼貼并樂在其中。我們教師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過程中,不要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在幼兒需要時再給予具體的幫助。
此案例中繩線被用于掛各種各樣的燈籠。活動中還可以提供更多的繩線以及其他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自主繪畫、手工等藝術活動。
繩線的加入讓燈籠更具立體,掛起來更方便幼兒欣賞。也更加方便展示幼兒的作品,鼓勵幼兒用自己的作品或藝術品布置環境。
二、編彩繩、包粽子——感受端午民俗文化
在進行“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教育時,讓孩子了解屈原是兩千多年前的一位詩人,老師們通過現代化教育手段錄像和投影,充分調動幼兒視覺感官參與活動,縮短故事發生年代,使幼兒聽故事聽得津津有味,而且看了幾次,都積極發表在傳統節日活動中,由于環境,游戲的需要,常常與幼兒一起制作民俗飾物等,這就需要我們思考,制作了。在“端午節”中,我們和幼兒一起編五彩繩、制作蛋兜。特別是編織五彩繩的過程中,先將三根繩子打上一個結綁在-起,并固定好。把三根繩子從打結處拉直分開,用右邊的繩子挽住中間的繩子后并拉直,把打出的小結拉到上面去。左邊的繩子同樣挽結提到上面去并固定。然后重復這個打結方法,按照自己的想要的長度編織多少就可以。編好后把三根線條捋直并打上一個結,把手鏈取消固定,再把末端和前端的線用另-根繩子打結綁住。接著捋這根繩子按照之前的重復編法一直打結 ,完成后剪掉多余的線條就完成了。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既有小肌肉群的靈活協調的動作,又要十分注意地傾聽,觀看老師操作時的動作要領,仔細分辨才行。
除了編五彩繩和制作蛋兜,小朋友們還初步學習包粽子。孩子們在紙上先畫一個大大的粽子,里面鋪滿雙面膠,撕下雙面膠,選擇自己喜歡的紙繩一圈一圈的繞,看到自己包的粽子,孩子們非常開心。
在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時運用繩線來傳承民俗文化,不僅讓孩子感受了傳統節日的氛圍,而且開啟了幼兒對美的感知,還幫助幼兒陶冶了高尚的情操。低結構材料——繩線的利用,讓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加鮮活靈動!
參考文獻:
1]蔣煜.淺議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D].科教導刊( .上旬刊).2015(01).
[2]金虹青,鄧闢.節日文化與幼兒園節日課程的開發[].學前教育研究,200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