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軍
摘 ?要:“雙減”政策的實行,給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雙減”并不意味著減少教學內容,也不意味著降低學習效果,而是課業壓力的減小的背景之下的教師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師如何做到在減負的情況下全面提高教學效率,是當今的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雙減;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國家提出了“雙減”政策,其目的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教師應該響應這一號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尋找新的教學模式,培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優化課堂形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在減負的同時保證課堂的順利進行以及教學效果的實現,在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快樂成長、全面發展。下面我從四個角度來探索雙減視野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助力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
一、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每個班級中的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個性特點、思維意識都各不相同,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性[1]。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具備因材施教的能力,觀察各學生的特點和情況,給予學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在課堂提問時,要肯定學生的獨特性,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尊重每一種回答。另外,在布置作業時,也要對其進行分層。
在講授完六年級上冊的《圓的周長和面積》時,教師可以要求那些學習能力較強、成績較好的同學完成課后題并總結圓的周長和面積的邏輯規律,對于那些學習能力較弱、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只需要求他們完成課后題即可,這樣,學生既可以在自己的現有水平上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也不會對他們造成過多的負擔,促進減負工作的開展。
二、豐富內容,吸引注意
學生的注意力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果。但是,小學階段學生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思維意識,他們很難在課堂上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如果教師采取單一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就容易出現對課堂產生疲憊、枯燥的情緒,從而導致注意力的分散,長此以往,教學質量就會下降。因此,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方式,采取多種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將文字內容轉化成豐富多彩的圖像、聲音等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對每一堂課程都充滿期待,始終保持著興奮的學習狀態。
在講授六年級下冊的《生活中的負數》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天氣預報,將全國各地的最低氣溫直觀的展現給學生,給學生視覺刺激,為負數的教學活動創設情境,之后再開展有關負數的教學活動,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會學習,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2]。教師要轉變教學模式,拋棄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動起來,使課堂成為學生發展的空間。此外,教師也要發揮自己的創新意識,摒棄墨守成規的教學程序,設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
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的《百分數》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在課前提前題的解決思路寫在作業本上,在授課時請學生合作探究、相互討論,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自主地參與到了課程中,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經驗,還能增強學生對于本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學習能力得以提升。
四、運用游戲模式消化知識
小學生都不喜歡死板的程序化教學[3]。游戲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有效途徑,是學生融入學習的重要方式,運用游戲來教學,適當開展一些課堂活動來讓學生實踐體會,讓學生明白語文的重要性和現實性,讓學生在玩耍中,學習在學習中玩耍,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運用游戲來進行教學未嘗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應該朝著這一方向探索實施。
在講授六年級下冊的《位置》時,教師在完成課本知識的講授后,可以適當的開展接龍游戲,以教室里的座位為參照,讓每名學生說出自己在第幾列、第幾排,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加深了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記憶程度,有利于學生消化本課的知識點,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
總之,“雙減”工作事關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各方面落實“雙減”工作。實現“雙減”政策,提升課堂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小學數學教師長期的努力,需要各教師發揮創新精神,不斷探索實踐,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改善現有教學方式,加強反思總結,善于接受新事物,切身體會學生的學習感受,通過不懈的努力與創新,構建出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數學課堂,合理的設置作業和任務,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升,將“雙減”任務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馬志梅.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后作業優化之我見[J].求知導刊,2020年25期.
[2]沙紅芳.目標“雙減”的家校合作轉向:基于家校共育的視角[J].教育視界,2021年25期.
[3]閆永紅.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的方法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