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實
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新發展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許多新機遇,也會遇到不少挑戰。在未來發展進程中一個巨大的挑戰是老齡化問題。伴隨著“少子化”問題,老齡化帶來的挑戰變得更加突顯。在過去10年中中國的老齡化是一個加速的進程,而未來這一進程還會進一步加速。根據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相比2010年,2020年60歲以上和65歲以上老年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了5.44個和4.63個百分點,10年的上升幅度分別是41%和52%。據預測,到2035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的占比仍將繼續上升,有可能會達到20%左右,遠高于現在的13.5%。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出生率出現了不斷下降的趨勢,“少子化”問題開始顯現。這就形成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挑戰:“一老一小”問題。
去年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規劃”,指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拉開了將共同富裕理念轉化為戰略部署的序幕。今年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專題討論推進共同富裕問題,并明確提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不言而喻,共同富裕包括了老年人和兒童的富裕,因此促進老年人和兒童的富裕,縮小他們在收入和財產分配的差距,消除他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也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
推進共同富裕中“一老一小”存在的問題
從收入、財產和基本公共服務三個維度來理解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由此也可以看到老年人和兒童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問題,從中去尋求一些解決的辦法。從共同富裕的標準來看,中國老年人和兒童在收入水平、財產積累和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而且他們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城鄉老年人在收入上、養老待遇水平上、享有基本公共服務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城鄉兒童在學前教育上、義務教育質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別。這種情況還存在地區之間,甚至一個省市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由此來看,實現共同富裕,一方面要提高他們的富裕水平,整體上擁有更高水平,更多財產積累,更高質量的基本公共服務;另一方面要縮小他們之間在收入、財產和公共服務上的差距。
農村老年人尤其是一個更需要關注的人群。在農村脫貧攻堅時期,農村老年貧困問題就比較突出。根據中國收入分配課題組的數據(CHIP),農村老年人的絕對貧困發生率要高于一般人群。按照最新的農村貧困標準,在2002年農村整體的貧困發生率為31.5%,而老年人的貧困發生率33.5%,到了2013年農村整體的貧困發生率下降到6%,而老年人的貧困發生率則為8%,后者比前者仍高出2個百分點。在消除絕對貧困后,農村的相對貧困問題變得更為突顯。同樣,農村老年人是一個更易于陷入到相對貧困的人群。如2013年農村全體人口的相對貧困發生率不足16%,而老年人則高達超過21%。而且農村老年人的相對貧困發生率是不斷上升的,這意味著老年人的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低于其他人群。自從新農保政策實施以后,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都可以領到數額不等的養老金,這對于緩解農村老年人的相對貧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應該看到,相當多的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金水平是很低的,基本上是每人每月80-100元,甚至明顯低于農村的絕對貧困標準。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的收入低,財產少,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他們難以享受到養老服務,即使有也是低水平的養老服務。由于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就業生活,造成了一大批留守老人。社會化養老服務跟不上,一些農村老人生活陷入到凄慘狀況。
中國兒童的發展條件不足和不平衡是實現共同富裕中的“一小”問題。任何事情都需要“從娃娃抓起”,實現共同富裕也不例外。兒童發展的好與不好關系著國家未來社會經濟發展進程,更關系著能否順利實現共同富裕。在老齡化的大背景下,兒童發展更具有特別的意義。老齡化意味著社會贍養老人的負擔加重,也意味著單個勞動力要承擔更多“養人”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個勞動力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才能保證人均收入的提高,保證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實現更高水平的富裕。這一切都依賴于個人能力的提高,而個人能力的提升來自于人力資本積累,來自于教育和健康上的投資。大量的研究表明,兒童早期發展對其后來能力提高起到直接而又明顯的影響,而且對兒童的早期投資也是最重要,具有最高收益率。因此,為了讓現在的兒童將來能夠承擔贍養老人的能力,必須加大對他們的人力資本投資,讓他們有健康的身體,獲得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
然而,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兒童發展不充分和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特別在農村有一些兒童處于貧困邊緣狀態,生活在低收入家庭,加上當地公共服務水平低,造成了農村兒童缺少發展環境和條件。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兒童的相對貧困發生率要高于成年人。在2018年,全國兒童相對貧困發生率比成年人高出近4個百分點,農村的兒童相對貧困發生率比農村成年人高出近3個百分點。而且,從多維貧困的角度來看,兒童的多維貧困也要高出一般人群。分城鄉來看,農村兒童的多維貧困狀況更加嚴重,其多維貧困發生率比城市兒童高出近10倍。在農村中,即使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也有一定比例的兒童處于多維貧困狀態。兒童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另一種表現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兒童分享的教育資源嚴重失衡。即使到了2018年,不同省份之間公共教育經費支出的差異仍很明顯。比如,小學教育的生均公共經費支出,幾個直轄市以及東部發達省份遠高于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學前教育的生均公共經費支出,發達省份更是遠高于中西部省份。由于公共教育資源在城鄉和地區之間分配的不均等,造成了兒童受教育機會的不同,造成了一些落后地區兒童難以分享到優質教育資源,難以獲得高質量人力資本,影響到他們將來發展能力的提高。
推進共同富裕需要解決“一老一小”問題
面對上述“一老一小”問題,我們需要尋求解決辦法。“一老一小”都是社會上的弱勢人群,都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從人的生命周期來看,每個人都要經歷兒童成長階段,勞動就業階段和退休階段。相對來說,第一個階段和第三個階段是對公共服務依賴最多的,而且這兩個年齡段中人群需要的公共服務占全社會公共服務的比重也是最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們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決定了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決定了他們的富裕程度。
解決“一老”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兩類政策措施,一是養老保障政策,二是養老服務政策。養老保障政策創新的重點是要縮小不同老年群體的養老金待遇差異。由于養老制度是碎片化的,養老金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城鎮居民養老金高于農村老年人養老金,城鎮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更高,比農村老年人高出二十幾倍,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是最高的,比農村老年人高出三十幾倍。即使在城市內部,過去十多年老年人的養老金差異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2018年的城鎮退休人員養老金差距的基尼系數已超過了0.5。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縮小養老金待遇的差距成為了一種選擇。縮小差距并不意味著要壓低一部分退休人員的高養老金水平,而是要提高一部分老年人的低養老金水平,特別是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水平。一種辦法是在今后每年的養老金調整中,適當較大幅度上調城鄉居民養老金水平,更大幅度地提高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金,從而逐步地縮小他們與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差距。
應該看到,老年人過上有質量、體面的生活,只有養老金是不夠的,還需要養老服務和醫療保障和服務。給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養老服務也是推進共同富裕的一項主要內容,尤其是針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質量的提高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從長期來看,社會化養老會是一種主流方式,在過去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少子女的老年人占比會越來越高,家庭養老方式會越來越少。相對來說,中國社會養老業的發展是相對滯后的,而農村更是極其落后的。這意味著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成了推進共同富裕中的一個必須要面對,不得不解決的問題。當然,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社會養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給予優惠的財政和金融政策,提高社會養老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另一方面讓農村老年人有機會轉移到城市養老,或者跟隨其在城鎮就業和居住的子女生活,或者到城鎮社會養老機構養老。對于農村老年人到城鎮養老的選擇,不論采取哪種方式,對于提高他們的養老質量,還是節約社會成本來說,都比他們留在農村養老更有優勢。相比而言,更值得鼓勵的是農村老年人隨其子女到城鎮一起生活。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給他們在城里的子女提供更好的贍養父母的條件,特別是住房條件。如果城鎮農民工和農村流動人口能夠有更好的住房保障,有較為寬敞的住房條件,那么他們就有條件把農村的父母接過來一起生活。也可以考慮給贍養父母的子女給予一定經濟上獎勵,因為他們贍養父母實際上節省了社會養老支出,理應獲得一種獎勵性的補貼。
解決“一小”的問題,也是要從推進共同富裕的角度出發,重點解決一些農村落后地區和低收入家庭兒童在享有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方面面對的問題。從兒童的不同發展階段來看,學齡前階段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在這一階段中城鄉和地區之間,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不同收入家庭之間兒童享有的公共資源的差別非常明顯。在城市中學前教育已基本普及的情況下,一些落后農村地區仍有很大比例的學前兒童缺少幼兒園教育的機會。即使一些市縣基本普及了學前教育,但是教育質量的差異也是相當明顯。在義務教育階段,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學校之間教育質量的差異也是非常顯著。這一方面反映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出現了問題,另一方面將來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發展能力的差距,從而進一步導致收入差距和人群分化。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社會需要更多的高學歷、高素質、高能力的勞動力才能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收入增長和社會福利增加的壓力。應對這種挑戰,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充分共享,讓所有兒童具有同等的發展機會和條件應該是不二的選擇,更是推進共同富裕和實現全體人民的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