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寧 張長青 馬斐
關鍵詞:稅收結構 制造業 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所在,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是確保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發展的中堅力量。河南省制造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河南省政府非常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在2014年頒布了《河南省制造業承接產業轉移行動計劃》;2020年又出臺《河南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十四五時期的主攻方向,提出要加快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升裝備制造、食品制造、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和新材料5大優勢產業能級,建設一批重大產業基地,努力建成全國先進制造業強省。
一、“十三五”時期河南省制造業稅收情況分析
“十三五”時期河南省制造業稅收由2016年的886億元提升至2020年的1293億元,增幅非常顯著。同期,制造業稅收占全省總稅收之比超過1/5接近1/4,在20個行業大類中,排名第一;分稅種來看,全省增值稅的1/4、企業所得稅的1/5和消費稅的3/4都來自制造業。可見,制造業是河南省稅收的重要來源,研究河南省制造業的稅收特征并揭示其發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流轉稅占比超七成,所得稅占比較低且略有下降
“十三五”時期河南省制造業稅收以流轉稅為主體,其中增值稅占比為42%-49%,明顯高于其他稅種,消費稅占比為24%-27%,二者合計約70%,再加上其他流轉稅,流轉稅類占比較高;企業所得稅占比為14%-16%,個人所得稅占比在2%左右,所得稅類占比較低且呈下降趨勢。就主要稅種而言,增值稅占制造業總稅收比重先由2016年的45.51%升至2017年49.13%,后又降至2020年的42.84%,從其增長情況來看,受“營改增”政策的影響,2017年增長率高達27.47%,隨后受并檔降率和留抵退稅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增長率大幅度下滑。消費稅是制造業的第二大稅種,其所占比重由23.98%提升至27.20%;稅收收入由219.19億元增至351.73億元,漲幅非常顯著。企業所得稅占比由16.14%下降至14.89%;稅收增長率呈下降趨勢。個人所得稅占比由2.40%下降至1.87%,稅收收入呈先升后降態勢,其中,2019年新個稅法實施后,制造業個人所得稅收入降幅高達31.89%,可見制造業從業人員對個稅的調整比較敏感。
(二)行業稅收貢獻差異大
按照2016-2020年各行業稅收貢獻排序,煙草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汽車制造業排在前四,它們占制造業稅收的比重均值分別為24.08%、9.99%、7.87%和5.35%。就制造業31個細分行業而言,稅收貢獻的變異系數較大,在1.27-1.52之間,這表明各行業稅收貢獻率的離散程度較高,差異比較大。就2020年的數據而言,有12個行業稅收占比不足1%,合計為6.88%,大致相當于煙草制品業的1/4;有16個行業稅收占比為1%-5%;占比為5%-10%的僅有2個行業,而排在第一位的煙草制品業占比為26.32%,相當于占比較少的21個行業的總和。
(三)以內資企業為主,外資企業稅收占比呈下降趨勢
受稅收統計數據的限制,本文僅結合企業所得稅的數據來分析,將制造業分為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兩種經濟類型。從企業所得稅來看,“十三五”時期內資企業所得稅的稅收貢獻占主導地位且在波動中上升,由75.33%升至83.66%;而外資企業所得稅貢獻份額逐年萎縮。分行業來看,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的外資企業所得稅占比較高且呈增長態勢。河南省作為內陸地區,在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方面與沿海城市相比缺少優勢,尤其是在“十三五”時期,國際貿易環境出現惡化,外向型經濟發展受挫,制造業的發展需要結合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背景,探索發展之路。
(四)地區稅收貢獻差別大,地區結構比較穩定
“十三五”期間,河南省各地市的制造業發展情況差別大,就各地制造業稅收占全省制造業稅收的比重而言,其中,鄭州和洛陽兩地占比約40%,僅鄭州就占了約四分之一;排名前5的地市占比超六成,而排名后5位的地市占比不到一成,各地市制造業稅收貢獻差距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各市的稅收貢獻占比比較穩定,這是由制造業的布局決定的。制造業企業資產規模一般較大,行業門檻較高,其變動不像服務業企業那么快,地區結構比較穩定。
二、河南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效
(一)制造業的稅收貢獻有所提升
“十三五”時期,河南省制造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2020年制造業企業納稅登記戶數大約21萬戶,比2016年增加了近7萬戶,增長了47.63%。其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增長了131.81%,其占制造業納稅主體的比重也由7.60%提升至13.83%,占比幾乎翻了一倍。這些數據表明制造業的發展動力比較強勁,企業成長也比較快。從稅收收入上來看,制造業稅收占全省比重呈上升態勢,由2016年的22.05%提升至2020年的24.60%,是河南省稅收的重要來源。
(二)增長動能有所轉換
從稅收數據方面來看,制造業的發展對資源型行業依賴度有所下降,與生產相關的采礦、原材料、重化工等行業稅收年均僅增長3.4%,低于制造業稅收總體增速。這表明,制造業的增長對舊動能的依賴程度降低,開始更多依賴新能源、新材料。由于資源稅改革,河南省“十三五”時期制造業資源稅收入增長迅猛,在制造業負擔的各稅種中增長是最快的。這無疑與資源稅的從價計征和水資源稅試點有密切關系。2018年水資源稅的試行,使得制造業的資源稅收入幾乎翻了20倍,2019年增長率也超過了100%。可見,制造業對資源稅制的改革非常敏感。
(三)綠色發展初顯成效
2018年河南省開始征收環境保護稅,而制造業此稅的重要稅源行業,但當年繳納了5.47億元的稅收,占到了全省環境保護稅的一半以上,隨后在2019年和2020年稅收收入就出現了明顯的負增長,增長率分別為-4.19%和-10.33%,其占全省的比重也呈下降趨勢。環境保護稅是由排污費改稅而來,環境保護稅收入的下降反映出制造業企業排污的減少,反映出環保稅的開征對污染排放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加快制造業企業改變生產方式,走綠色發展道路。
(四)高技術制造業成長較快
“十三五”時期,河南省制造業在創新方面有所突破,主要表現在高技術制造業成長較快,新增戶數達6000多戶,且呈逐年上升態勢,高技術制造業新增戶數占期末正常戶數的比重在波動中上升,均值為20.01%;高技術制造業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十二五”時期有所提高;“十三五”期末高技術制造業稅收比“十二五”期末增長63.5%,占總稅收收入的比重由1.8%上升至2.2%。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稅收增速在“十三五”期間均保持在15%以上,儀表儀器制造業稅收增長率也超過了10%,成為“十三五”時期稅收的新增長點。
三、河南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
(一)制造業稅收協調系數偏低
“十三五”時期,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處于40%—45%,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也超過了30%,在全省經濟中舉足輕重,而制造業稅收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均值僅為23.63%,由此反映出制造業稅收貢獻低于經濟貢獻。這一時期,制造業的稅收協調系數處于0.6—0.8,而該系數的合理區間是0.8—1.2,這表明制造業稅收與經濟貢獻的協調性較差。
(二)企業創稅能力不強
河南省制造業企業的創稅能力不強,增值率和盈利能力較弱,資料顯示,2017年和2018年全省制造業利潤率不足5%,可見制造業的利潤率偏低。制造業企業的盈利戶數雖然逐年攀升,但是盈利企業占制造業總體納稅人的比重不高,在20%上下。企業所得稅的稅源是企業的利潤,數據顯示,制造業企業的利潤總額增長相對緩慢,由此導致制造業稅收中企業所得稅的占比在“十三五”期間呈下降趨勢,由16.14%下降至14.19%,下降了近2個百分點;戶均納稅額先升后降,2020年與2016年相比幾乎處于同一水平,由此反映出制造業企業的經營狀況不佳,創稅能力沒有得到明顯提升。
(三)產業結構優化指數偏低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中的支柱行業,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必然伴隨著結構的優化。結合稅收大數據來看,河南省制造業的行業內部結構不太合理,根據河南省稅務局所開發的經濟運行指數顯示,“十三五”期間,河南省制造業高級化指數和高效化指數基本處在73-75分,而同期服務業高級化指數和高效化指數分別攀升至78.98分和93.61分。相比之下,制造業的結構優化指數明顯低于服務業且升幅較小。從稅收結構來看,傳統制造業稅收的占比較高,接近六成;同時,高耗能行業稅收占比居高不下,從25.64%升至30.25%;而高技術制造業稅收占比較小,不足8%。這些數據表明,河南省制造業的行業結構亟待優化。
(四)農產品深加工不足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是我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之一,糧食總產量多年來穩居第二,是糧食對外輸出大省,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從稅收數據來看,與之相關的稅收比較少,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稅收出現了負增長(-15.99%),其占制造業稅收比重由2.76%下降至1.64%,下降非常明顯;食品制造業稅收在3%上下波動。可見,這兩個行業的經濟規模有限,與農業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同期,我國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的這兩個行業的稅收貢獻超過了10%,存在不小的差距。結合行業增加值指數來看,“十三五”時期河南省農副食品加工業的增加值指數低于工業增加值指數,食品制造業增加值指數略高于工業增加值指數,總體上兩個行業的發展比較緩慢,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不足。
四、河南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
從“十三五”時期制造業稅務數據分析可知,河南省要實現“制造強省”的發展目標,還需要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制造業企業提質增效,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拓展關鍵產業鏈、價值鏈的延伸,爭取在“十四五”時期躍升一個新臺階。基于此,本文從稅收視角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減輕制造業稅負
學者的研究表明,我國制造業稅負高于全國宏觀稅負,減稅降費政策有利于降低制造業稅負。就增值稅而言,盡管在“十三五”時期我國增值稅進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稅率大幅下降,稅率檔次由四檔并為三檔,但是我國增值稅稅制仍然較為復雜,稅率仍有下降的空間。制造業屬于典型的中間加工制造環節,受增值稅的抵扣制度影響非常大,復雜的增值稅制度使得征管成本和遵從成本都比較高,還容易導致不同行業間稅負不均。因此,應繼續簡化增值稅稅制,降低相關費用,減輕行業稅負。
(二)鼓勵制造業創新
創新是民族不斷進步的靈魂,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制造業企業更應首當其沖。稅收政策應完善鼓勵創新的相關政策。一是在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方面,認定條件應體現出對創新投入的激勵,增加對研發投入強度的指標;重視對企業發明專利等創新績效的激勵。二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方面,鼓勵制造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擴大研發費用核算口徑,適當提高扣除標準。三是創新成果收益方面,對高新技術企業轉讓研發技術、收取特許權使用費等與高新技術相關的收入,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四是在鼓勵投資方面,要精準運用稅收政策優惠來鼓勵種子基金等各類創業投資基金、天使投資人等創業投資主體加大對種子期、初創期的創新型制造業企業的支持力度,可適度降低風險投資基金退出時的所得稅稅率。
(三)鼓勵制造業節約資源,走綠色發展道路
制造業的生產無疑要消耗資源、在生產過程中就好碳排放、污染排放治理工作,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必須要走綠色發展道路,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稅收制度。對于資源開采制造業征收資源稅,對于開采環節排放的污染物要征收環境保護稅;針對產品生產環節,改革消費稅制度,力爭將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征收范圍。對于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要完善增值稅抵扣制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采用增值稅抵扣、企業所得稅減免等多種激勵性稅收政策鼓勵環保設備的研發,鼓勵企業主動利用先進技術設備、改進生產工藝,減少污染排放以保護環境。
(四)優化稅收營商環境
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稅收營商環境,主要體現在優化辦稅服務、降低納稅成本等方面。稅務部門要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精神,優化審批流程、減少申報資料、縮短審批時限,改進稅收優惠備案方式,推動涉稅資料電子化報送;要及時掌握和了解制造業的動態稅負情況,加強對不同政策、不同企業的分類指導,充分發揮稅收優惠政策引導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要提高稅收征管的技術水平,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部門信息共享與稅源的實時跟蹤,降低企業的納稅成本;還要加大督查和監督力度,堅決清理制造業審批過程與款項用途不透明的行業專屬稅費項目,有效制止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行為,切實為制造業企業經營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