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光華 高博
關鍵詞:鄉村振興 共同富裕
一、準確理解共同富裕之意涵
實現共同富裕,首先要準確理解共同富裕的內涵和實質。
(一)共同富裕的目標應當是實現生活水平的接近或相當而非收入的相等
共同富裕不是收入相同,不是收入的平均主義。實際上,無論是當前還是長遠,國內還是國外,地區間、人群間收入差距都是客觀存在的。盡管區域間的收入水平差異較大,但生活水平差異可以較小。身在發達地區,在獲得高收入的同時可能會面臨高房價、高物價和高生活成本;居于不發達地區,收入雖低,但生活成本也相對較少。如果兩地的就業、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生活環境等公共服務都健全均衡,兩地的生活水平相當,就可以認為實現了共同富裕。因此,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最終的歸結點就是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是實現個人收入上的絕對相等,區域間的絕對均等,而是生活水平上的相當或接近。
(二)要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
實現共同富裕要通過勤勞致富、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而不是單純地通過再分配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建立在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基礎上,既需要“做大蛋糕”,也需要“分好蛋糕”,需要對國民收入分配進行結構性調整,更需要增加經濟總量,在增量上做好文章。發展是主旋律,高質量發展是解決共同富裕問題的硬道理。
(三)共同富裕要以尊重市場機制為前提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要“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事實上,初次分配靠市場,二次分配靠政府,三次分配靠情懷。初次分配是基本,二次分配是保障,三次分配是補充。初次分配主要按要素分配,以效率優先為原則,尊重市場機制,是根據供求、根據要素對整個產出的貢獻來分配。二次分配是通過稅收和財政支出來解決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通過轉移支付實現區域平衡、改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通過各種補貼來實現社會的正常運轉。三次分配是個人和企業出于自愿,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贈出去,幫助社會解決一些問題。三次分配體現的是倫理、道德、習俗、文化、文明的作用。即使在三次分配過程中,市場機制依然在發揮作用。比如說發達國家的遺產稅大多數在50%以上,且捐贈會有稅收優惠。因此,只有尊重市場機制,才能提高效率、做大蛋糕,為二次、三次分配創造條件,為共同富裕打好基礎。
(四)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質層面的寬裕,也包括精神文化層面的富足
共同富裕旨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意味著需要滿足人的多維富裕和多層次需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純粹是物質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自信自立自強,還包括文化上的豐富共享。當前很多地方的物質生活雖比較充裕,但文化生活可能相對欠缺。實現共同富裕,也包括實現精神文化層面的富足。
(五)共同富裕是有差別的共同富裕,也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共同富裕不是打造無差別社會,是將差別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人民對經濟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體現上,無差別的社會是缺乏發展動力的。共同富裕也不是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歷史過程,要逐步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逐步打造出中等收入群體為主導的橄欖型社會結構。
二、共同富裕之難點在農村
推動共同富裕,減少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包括了個人之間的差異、地區之間的差、行業之間的差距,也包括城鄉之間的差距。實施脫貧攻堅,就是要解決城鄉生活水平差距的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核心仍然是要解決城鄉收入差距的問題。在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進程中伴隨著區域性的農村興旺與衰敗,地域性的城鄉差距拉大與縮小,各地區發展差異較大,狀況不同。總的看,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短板弱項在農村,最艱巨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最大的困難也在農村。
(一)共同富裕的重點在鄉村振興
中央已做出清晰的判斷,多次明確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可以說,鄉村振興是最大的共同富裕工程。其發展路徑與實現共同富裕高度匹配,最終落腳點與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高度契合。鄉村全面振興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實現共同富裕是落實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
(二)兜底的重點在農村脫貧區域
內蒙古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但這些地區產業發展底子薄、基礎差、起點低,穩定脫貧保障壓力大、相對貧困治理長效機制尚不完善等問題依然突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集中體現在這些區域,需要予以重點關注。
(三)公共服務供給短板在農村
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但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公共服務建設相對緩慢。特別在農村牧區,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滯后于城鎮,供給數量不足與供給質量不高同時存在。
(四)老齡化最嚴重的區域在農村
老齡化是當前中國的一個普遍現象,農村表現得尤為突出。在老齡化趨勢下,農村養老保障的不足和低水平,醫療條件和其他的公共服務設施的供給不足,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因此應對老齡化趨勢,實現城鄉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推進共同富裕的艱巨任務。
(五)農村的不平衡問題更突出
第一,農民收入結構固化,財產性收入的潛力和空間比較低。2020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為2.4%,該值較2015年(為2.2%)并未有明顯提升。第二,農村內部收入不平衡問題突出。全國農村高收入組與低收入組收入之比為8.23:1。第三,城鄉收入差距較大。以內蒙古為例,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49:1,與2015年相比有所下降(2.83:1),但收入差距仍然顯著。第四,內蒙古盟市間農村地區發展不平衡。2020年,排名第一的阿拉善盟農村牧區可支配收入是排名最后的興安盟的1.83倍。
三、內蒙古推進城鄉共同富裕之路徑
立足內蒙古的發展基礎和定位,資源稟賦和基本條件,內蒙古推進共同富裕的路徑為以下六方面:
(一)要推動自治區國民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也是基本保障。2020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2%,而全國為2.6%;2016年內蒙古GDP全國排名第16位,現在排名22位,經濟增速在減緩,水平在下降,意味著內蒙古經濟總量和財政能力均不強,對解決城鄉發展中的社會服務水平低下等問題難以提供有效支撐。因此,內蒙古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大蛋糕。
(二)要持續提升現有農村低收入人口的社保水平
提高社保水平,既需要擴面,也需要提質。對于收入水平偏低、高齡、病患、失能群體,特別是脫貧攻堅后仍在貧困邊緣上的群體,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建立起更高水平的養老、醫療、社會保障體系和兜底救助體系,確保他們收入的穩定性,解決他們養老的后顧之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諸多問題的基礎。
(三)要推動農村產業現代化發展
在土地流轉的基礎上,內蒙古農村牧區推動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信息化的現代農業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條件。產業興旺是實現農村共同富裕、激發農村發展動力的最重要著力點,現代農業建設是實現產業興旺的基本路徑,現代農業發展帶來的收入持續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漸完善、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都有助于確保實現農村居民的體面生活,也實現了共同富裕、農民的安居樂業和鄉土情懷。
(四)要進一步開放城鄉之間的區域要素流動
堅持政策引導與市場主導原則,依靠市場機制促進人口合理流動,促進城市要素城鄉雙向流動,重點關注偏遠地區、基礎較差地區的要素流動。通過人口流動,實現人均資源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均衡并改善收入分配。
(五)大力改善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補短板、抓重點、促民生,通過改善農村特別是相對落后地區的交通、通訊、水、氣以及就醫、養老、文化生活、環境條件等公共服務,實現生活水平的相對均衡。最終,人民居住地的選擇體現的是其對生活環境、個人興趣和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偏好而不是收入高低,這才是推進共同富裕所要實現的目標。
(六)在綠色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
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土地流轉暴露出新問題,比如在租賃草場上過度放牧,在租入耕地上濫用化肥,在租入土地上過度取水等行為,既不利于綠色發展,也不利于可持續利用。因此政府要加強監管,同時加強與之相關的環境執法力度,在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