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凜
我和丈夫結婚8年,家人一直認為我們夫妻感情不錯,但實際上我屢遭家暴。每次被打,我都身心劇痛,但我又怕家丑外揚,哭過后只能忍氣吞聲關上門繼續生活。
我也曾多次想過離婚。我擔心離婚后回到娘家會有各種閑言碎語,還要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加上丈夫多次威脅我,我真的不敢離婚。
現在我只能膽戰心驚地生活,生怕一不小心激怒了他。這種日子實在是很痛苦,而且我更怕因此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我該怎么辦?
阿云的遭遇反映了很多深陷家庭暴力的女性的困境,她們在家庭生活中遭受了極大的傷害,陷入習得性無助中,長期緊張、憂慮、痛苦,極易罹患某些心身疾病。
人們在對施虐者的暴行充滿憤怒,對受害者的遭遇充滿同情的同時,也存在很多的困惑與不解,為何受害者不能離開那個充滿暴力的環境?
心理學家勒諾·沃克曾說過:沒有離開家暴的人,往往都與施虐者陷入一種被稱作“暴力循環”的反復關系模式中。通常這種男女相處模式的形成,有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步:引誘和迷惑受害者。戀愛初期,男方對女方很體貼、關心,給予女方前所未有的愛的體驗。而女方在他身上也看不到一點暴力或者控制欲,或者憤怒的預兆。
第二步:孤立受害者。男人很可能為了控制女方而讓她辭掉工作,不接觸朋友,甚至少與娘家親人聯系。這樣,女方沒有了經濟收入和社會支持,只能依賴于唯一的關系和唯一的那個人。
第三步:用暴力威脅受害者,并觀察其反應。在實施暴力后,男方會為自己的暴行感到后悔且愧疚,在一段時期內會贖罪般的對女方疼愛有加,甚至比以前好很多倍,換來了女方的原諒,并強化了女方不切實際的幻想,期待男方會因自己而徹底改變。
但是家暴最大的特點就是反復發作。受害者之所以離不開施暴者,除了孤立無援以及這種病態的期待以外,還與內在的恐懼相關——很多受害者由于早年的被虐經歷與體驗,在成年后的兩性關系中,表面上看似一心追求美好、幸福,但潛意識中會尋找被虐的熟悉感,越熟悉,感到越安全。這也是很多受害者明明很痛苦,卻不斷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的緣故。
而實際上,忍氣吞聲、一次次地給對方機會,反倒助長了男方的暴力行為,造成暴力的惡性循環。
因此,一旦暴力發生,應如何應對?
首先,要學會保護自己,脫離暴力環境,逃出家門,還可以向家人、鄰居大聲呼救,也可以打110報警,要求警方做筆錄,并且讓對方在筆錄上簽字,形成威懾力。當受到嚴重傷害時,要到醫院去驗傷或到法醫機構去做傷情鑒定,保存好傷痕、衣物、施暴者的兇器等各種證據。
尤其要注意在第一次遭受家暴時,絕對不能輕易原諒、忍讓對方,要讓他受到相應的懲罰。讓他明白:暴力溝通方式對你無效。輕易原諒,只會讓暴力持續、升級。
其次,受害者要回顧沖突、暴力發生時的情境,學會適時回避沖突和保持沉默,避免類似情境再次出現;平時在語言和行為上學會表達對他和家庭的感情,挖掘他的共情能力,讓他理解你遭受暴力時的感受;尋求專業心理咨詢,與他共同學習如何改善溝通模式。
最后,當暴力行為已然成為了婚姻中的固定溝通方式,雙方的感情已經破裂時,要改善關系已經變得很困難了,可考慮作出離婚的決定。
隨著反家暴法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女性受害者意識到自己正在遭受傷害,會鼓起勇氣尋求法律、心理干預等幫助,以保護自己和家人。
阿云不妨也積極尋求親友、法律或救助機構以及心理咨詢機構等各方的幫助,以確定采用何種方式來制止家庭暴力。相信你一旦擁有了強大的內在力量,就有勇氣走出低谷,并能帶給兩個孩子健康的成長環境。
責編/劉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