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會出現教學雷同的情況,且這種現象已經很普遍了。這種不好的教學模式會給學生帶來一種復制的感覺,并且對語文逐漸開始產生抵觸心理,漸漸失去興趣,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的好奇心。是致使高中的語文教學效果一直不明顯的原因所在。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引入發散思維,運用求異思維來實施教學,激發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思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文章分析了求異思維的運用現狀和其運用意義,探討了在實踐的語文教學中求異思維的運用方法,供教育工作者借鑒參考。
關鍵詞:求異思維;高中語文;運用
一、 引言
高中生處于身體和思維快速發育的階段,很多學生對于未知的事物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也渴望求新求變,不愿意拘泥于固有狀態的變革。而求異思維的教學理念的運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更加注重教學的創新性,將這種教學模式運用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比較符合當前高中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很多同類化的問題用多種解題思路和不同的解答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靈活性思維,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尤其我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求異思維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對語文的認知也更加深入。
二、 求異思維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現狀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求異思維的教學方式并不常見,而標準化的模式卻泛濫成災,特別是在高中語文的閱讀理解模塊。由于考試的壓力,學生以及老師似乎都更習慣于應試教育。他們從高考的答題模式中總結經驗,得出標準化的答題方式,并美其名曰答題技巧。更有甚者在學生剛進入高中,就開始將這種固定的思維方式滲透到日常的教學方式當中。這種方式僵化了學生的思維,在一開始就將學生的創新性扼殺在搖籃之中。他們只能依靠教師去學習,完全失去了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能力。比如詩詞鑒賞的模塊,直接將高考的試題作為教學的目標。對于考試考什么,應該如何作答都有相應的對策。在具體教學時,只是將詩詞按照考試內容簡單拆分。更將一些類似于借景抒情、以動襯靜等程式化的詞語要求學生背下來作為考試答案的模板,在考試中遇到類似的題目就直接套上去。這種死記硬背的方式久而久之就使得學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使得在考場上出現“張冠李戴”的笑話。這就是許多學生明明很努力,卻依然考不出好成績的原因。
三、 求異思維對語文教學的作用
(一)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傳統的應試教學中,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理論知識,教師內容的實施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現如今,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方法的革新,對于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培養全面綜合性的人才。在教學中更加提倡運用創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求異思維的運用,更加體現了我國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倡培養創新型的人才,舉一反三的能力等。在具體的講解中,注重讓學生從多角度發散思維,不斷去嘗試著創新,這樣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及文化素養
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文化素養的提高存在必然的聯系。在高中的學習中,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學好語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以及文化素養。在語文學科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是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地將知識消化吸收,從而提升語文教學效果。求異思維作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呈現出多維的差異。這種方法的應用將更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它可以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此外,教學中不同思維的表達要求學生解決多個問題,從多個方面看待同一事物。將求異思維融入語文教學后,要求學生發散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這樣,知識的許多方面都將得到擴展。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
四、 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
(一)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案,培養求異思維
想要提升教學效果,就要不斷改變教學方式,教師在上課前,要根據學生的喜好,以及教材內容來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教師雖然不是課堂的主體,但是應起到引導課堂的作用,給學生一個準確的定位,朝著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去努力。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去向學生指引一個正確的學習計劃,學生才能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前做好教學方案,將教學目標,以及引導學生的內容等都清晰地規劃出來。例如,在講解“祝福”這一課時,學生應該通過對故事和人物的分析來了解這個時代的社會問題。角色分析是我們在課堂上需要詳細展開的一個環節。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來具體分析祥林嫂的性格。讀了這篇文章后,大多數學生的第一感覺可能是,他們對祥林嫂的印象是:貧窮、善良、單純和不幸。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更深層次上挖掘祥林嫂在其他方面的特點。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集中閱讀一些段落,然后根據教師指出的段落進行思考和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文章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祥林嫂,從而對她有更深刻的印象。這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培養了他們發散思維的意識和能力。
(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
傳統的教學形式主要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突出教師的位置,但是新的教育方式卻更傾向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是作為課堂教育引導者,幫助學生梳理、形成知識體系,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過,在實踐的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的語文課堂內容比較枯燥、單調,沒能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課堂上的語文知識,更多的是教師進行大致的講解,然后劃出文章的重點,以記憶性的內容比較多,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機會,嚴重抑制了學生的語文思維。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并給學生更多的表達機會,比如,在學習了相關的課程后,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容,去閱讀類似的課外文章,進行自主分析問題,獨立去剖析文章,給他們留有一定的自主發揮空間。等到下次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抽查學生課后完成作業的情況,把課外相關的閱讀文章內容與學生討論,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還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加了課外的閱讀量。其次,教師要發揮自身的教育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切入分析”,注重對語文材料中的背景進行深化分析。最后,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結論,并對比與標準答案之間的差距,以此鍛煉學生的語言總結和書面表達能力。
(三)運用求異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維是一切知識和經驗的基礎。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思維的意義,自己見解的價值。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興趣是求異的前提,又是求異的核心。如在學習高中語文必修寫作“故都的秋”這一課時,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來回答他們眼中故都的秋是怎么樣的,并讓他們搜集描寫秋天的句子,不同的學生看到的秋天也不同,對于秋天也有不同的感受,只要能自圓其說,就有一定道理,就加以肯定,而不必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他們。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思維空間。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和學生分享秋天的景象,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秋天,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了其學習興趣,從而愿意主動去學習語文。
(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在當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有不少教師有一種錯誤的認知,那就是習慣性在語文課堂上設置一些問題,
也就是很多教師口中的問題教學法,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認為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想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要向學生提出預先設置好的問題之外,還要和學生之間產生一個良性的互動,讓學生去回答,但是,對于最終的答案教師可以不需要進行預設,不同的學生擁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有著不一樣的思維,為此,教師要把求異思維模式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同一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答案,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而不是簡單的同一個問題,統一的答案,它的生成結果在課堂上應該是多向性的,不同層次的答案都可以作為參考。假如教師預設的問題的答案只有一種,但是到了課堂上,經過學生的思考與探究,它的結果可能就不是唯一的了。為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入手。在課堂上真正做到創設氛圍,激起學生自己心中的疑問,而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由老師牽著鼻子走,被動的配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自己找到問題,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老師簡單地給予答案,真正的求異思維的培養不只是老師的事情,更多的是學生的事,因為他們才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比如學習高二“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課時,這篇文章由一個簡單的引題,直接進入故事的主題,要想讓學生理解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等問題,不能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那個時代的黑暗,可以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通過分析文章的細節和故事發展的過程,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
(五)在課堂上營造輕松的氛圍
在課堂上教師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如果教師給學生一種嚴肅的形象,在課堂上只顧自己講解,給學生只能唯唯諾諾的應聲,使得語文課堂的氣氛比較有壓迫感,學生無法活躍思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自己變得更加親切一點,適當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在對課堂上一些結論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發表自己觀點、看法的權利是平等的。在課堂上,我們應該讓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對一些學術界尚未解決的課堂問題,我們不妨只列出當前學術專家的不同觀點以及教師同意的觀點,以便學生在探索時作為參考。另一個問題是,在民主開放的語文課堂上,課堂教學的討論和探索不能局限于學生。由于是一種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教師把學生視為與自己平等思考的主體,課堂中的合作與探索應該是學生與教師、學生之間的雙向、多維的探索;因此,在培養學生求異能力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中學生之間的思維交流,更要注重師生之間的思維互動。
五、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改變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必要培養全面的創新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創新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當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求異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求異思維融入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求異變通,培育創新的思維火種,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昕.淺析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3):20.
[2]周月芬.淺析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41):67.
[3]張梅華.論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J].課外語文,2017(19):85.
[4]蔣建琳.“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語文課內外,2019(16):68.
[5]甘雙.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研究[J].散文百家,2019(3).
[6]龍瑋.論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時代教育,2018(12):98.
作者簡介:董偉偉,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