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正是學生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中學生朝氣蓬勃、活力四射,散發著青春氣息,但是懵懂和叛逆也是他們身上的特質。初中的課程較多,而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道德修養。將生活實踐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遵循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從教學的整體性來看,則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生活實踐;初中道德與法治;意義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1-0011-03
作者簡介:李兆琳(1976.6—),女,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第四中學,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引 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學更加注重與生活實踐的融合,將生活實踐與學科理論知識相結合是教育教學的一次創新,能夠在課堂上不斷豐富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大課堂,蘊藏著無窮的知識,而社會則是磨煉人,讓人成長的戰場,生活+社會能夠使一個人內心富足、目光遠大,使整個人更加飽滿、充實,有內涵。將生活實踐帶入課堂,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教學手段,在興趣的引領下能夠為學習助力。教師在課上積極引導,將理論與生活實踐相融合,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能夠順利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在生活中不斷摸索,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各項能力,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生活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
生活實踐教學可以理解為將日常生活中豐富多彩的事例作為教學素材,為學生開展富含生活氣息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教師在生活實踐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開展教學,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探究,從生活中尋找靈感,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巧妙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理論與實踐共行,在生活實踐展現學科知識的真正價值。生活實踐中教學主要圍繞學生實際生活來進行,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有助于德育滲透
當前,素質教育不斷發展,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且廣泛,教師要充分發揮五育并舉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志青年。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融入人文性質、實踐特征、思想道德觀念的綜合性課程。它不僅承擔著培育我國新時代下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責任,還要從國家與社會發展出發,結合國內外的整體形勢,將立德樹人理念貫徹到底。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應試教學模式及教學思想已經逐漸不再符合時代要求,素質教育成為當下的主流教育思想。受到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影響,教育教學手段逐漸多樣化、個性化、綜合化。如果我們將教學目光始終放置在有限的教材上,就不利于學生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限制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只有將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引入課堂,讓學生從中挖掘更多的信息,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大的收獲,促使其學會觀察、思考、感悟,探索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的不同之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特的思維。教師將生活實踐與課堂理論相結合,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引導方式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三)有助于學生適應社會發展
育人是教育的主要功能,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擁有更高開闊眼界,將來能夠立足社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如果說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那么,社會就是實踐成長的主陣地,兩者之間若能自然銜接,將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初中時期的學生正值青春期,身體與心理都還沒有發展成熟,對于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他們是難以分辨的,對某些事情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多角度、多方位挖掘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教學與生活融合,讓實踐與社會融合,這樣才能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培養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二、生活實踐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相結合的探索
(一)教材為本,拓展生活
新課程改革鼓勵廣大教育工作者“用教材教學”,這里所指的并不是讓教師只根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回歸到應試傳統思想下死板的教學模式中,而是讓教師通過對教材的認真鉆研和深度研讀,掌握教材中的內容,把握教材的基本脈絡,充分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和目的,再根據實際學情以及課堂現狀來打造特色化的科學的課堂。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汲取經驗,深入了解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水平以及知識儲備,打造符合學生學情的科學課堂。除了貼合教材,教師也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知識延伸環節,在理解教材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拓展,使學生可以在科學的課堂上開闊自身視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生活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既符合科學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提升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此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提出質疑,并進行實踐求證,從而在生活實踐中驗證知識的正確性。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熟練掌握教材、精準研究,準確把握教材的整體結構,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做到自然銜接,在教學過程中引用生活中的事例,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
例如,在學習消費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用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在課堂上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并設計別出心裁的PPT,還可以在其中加入音樂或視頻,將相關案例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正直、真誠、正義感爆棚,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還原真實案例,讓學生觀看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事件的案例。在觀看完案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6~8人的學習小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案例展開討論,學生眾說紛紜、暢所欲言,最后由每個組分別分享各自的案例解決方案和思路,教師進行客觀評價。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看我國每年3月15日舉辦的消費者權益晚會,上面會有很多典型案例,讓學生在觀看后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再進行深入引導,讓學生結合課本內容找到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方法,讓學生有種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感覺,喚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和熱情。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要點,使其真實感受學習帶來的樂趣。
(二)生活為景,體驗為實
社會是一個大舞臺,而初中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便時常會從社會視角入手,突出立德樹人理念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只有當初中生親近社會、關心社會并融入其中后,才能夠真正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而該科目貫徹立德樹人理念便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踐行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學生不僅是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也是我們國家未來穩步發展的原動力,在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理念能夠逐步使學生養成關注社會事件、關心社會發展的良好習慣。因此,教師要從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需要圍繞課本內容,結合真人真事讓學生將其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進行生活化角色扮演,體現出教學內容的中心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知識來源于生活,藝術也來源于生活,所以角色扮演是演繹生活情境的最佳選擇。生活中有很多知識是在課本上學習不到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多多積累生活經驗,提高自主學習效率,實現教學的高效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活出生命的精彩”這一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說出各自對生命的理解和看法,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理解不同人對待生命和生活的態度,發掘其中存在的不同之處,深知生命的意義是源于對生活的付出。學生講述完畢后,師生共同從這些講述的事件中選擇一個大家認為最好、最能打動人心的進行劇本編寫,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舞臺表演的形式將故事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一名學生坐在地上扮演生病的路人,而后,另外幾名學生從他身邊冷漠地走過。情境活動結束后,教室再讓扮演生病路人的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他說:“當我看到周圍走過的人都沒有理我時,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獨、無助,我很渴望有人能問我一句‘你怎么了?需要幫助嗎?’,可惜并沒有。”他的眼中透露出絕望和悲傷。而后,教師再問扮演路人的學生,他們說:“我特別想幫他,但迫于游戲規則,我并沒有。”之后,教師讓學生變換角色再次進行角色扮演,這樣可讓學生有“感同身受”的體驗?;顒咏Y束后,學生對此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討論,他們說:“我以后一定會幫助有需要的人,因為我體驗過那種無助感,我不想讓別人有這種感覺?!庇纱丝梢姡ㄟ^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從而在無形中養成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優秀品質。
(三)多種渠道,活動求效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渠道、多途徑去開展實踐活動,盡可能地選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活動中力求高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思想品質,使學生具備積極向上的態度,豐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多樣化、趣味性的課堂氛圍。生活是獲取知識的源泉,也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礎,教師要堅持以生活為本,為課堂教學注入活水,加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應用性,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取更廣泛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帶給學生更多新奇、新鮮的體驗,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實踐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走進生活、了解生活、熱愛生活,讓學生共同探討生活話題,將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深化學生的思想認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生圍繞生活進行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探究和思考,能有效提升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生活是教育的源頭,是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在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中,教師應注重教學與實踐的關系,將生活元素引入課堂,明確生活與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要以生活為思路創新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用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通過生活實踐教學為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知水平,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幫助學生提升實踐能力、應用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例如,初中道德與法治“網上交友新時空”這節課程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網上交友的特點,慎重交友,幫助學生樹立安全防范意識,養成以禮待人的品德,學會辨別是非,理智地進行交友。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網上交友的方式很常見,但初中生在網上交友過程中可能缺乏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很容易受到傷害,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在開展網上交友相關的實踐活動時,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一次調查訪問,讓學生了解一下身邊人對網上交友的看法,了解他們網上交友的動機、目的,還有在選擇網友的標準和方式等,并在調查后進行整理和分析,最后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上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充分了解網上交友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為了能夠讓學生切身體會網上交友的優勢和危害,使學生能夠使用理性思維分辨是非、善惡,教師組織學生進入學校閱覽室,通過網絡進行交友互動。學生登陸學校統一的安排賬號,以班級為單位,教師指定幾位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嘗試多樣化的交友方式。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明白網上交友要慎重,學會自我保護,懂得網上交友的優勢和危害。這樣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在課上可以有效探究多樣資源,以此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實踐。
結 語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活實踐,進行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結合是新課程教學革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綜合型優秀人才的有力保障。在教學活動期間,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研讀,掌握教材主題,以便教學時靈活運用,只有在細心研讀新教材基礎上,積極探索教學模式,更好地發揮立德樹人理念的作用,才能創設出新型、有創意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真正實現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汪海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教育觀察,2019(30):119-120.
[2]魏艷香.學本理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名師在線,2021(9):37-38.
[3]李紅.新課改下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的策略[J].青海教育,2021(3):38.
[4]陳林.實踐浸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意義表達[J].中學課程資源,2021(3):52-53.
[5]吳欣.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現狀及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