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學越發受到社會的關注。初中階段的物理知識是物理學的基礎,這一部分物理知識也是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師將物理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可以降低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的難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不再有抵觸心理,從而強化學生的記憶。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初中物理;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7?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1-0070-03
作者簡介:夏國偉(1983.2—),男,江蘇濱海人,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西湖路分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學。
教師采取的每一種教學手段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讓學生將知識記憶得更加牢固。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時,應結合初中階段物理知識的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創新教學模式。由于物理這門學科實踐性強,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所以教師可以使用生活化情境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識。本文主要對初中物理教學進行分析,詳細闡述了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以此幫助提升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一、將物理知識生活化,讓知識貼近生活
初中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本來就不高,而物理知識的學習難度更是較高,所以要想讓學生將知識記得更牢固,教師可以將知識生活化。
例如,在進行液體沸騰相關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直接利用生活中存在的液體沸騰現象,讓學生了解液體沸騰的特性。學生一定知道要想讓水沸騰需要將水持續加熱,引入這一生活化概念,能讓學生理解得更加深刻。尤其是水的沸騰在學生的生活中幾乎是無處不在的,所以教師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可以讓學生記憶深刻,還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晦澀的物理知識。在液體沸騰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師還需要讓學生了解所處環境不同液體的沸點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就是相同的液體也會隨著氣壓的改變而改變。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是只利用教材進行教學是很難讓學生理解其中原理的,所以利用生活中的故事,將物理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就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這一現象,例如,在兩個海拔存在差異的地方進行相同的水的沸騰實驗,一定能發現這兩個地方水的沸點是不一樣的,以此就能得出相應的物理結論。雖然針對這一現象不能直觀地進行實驗,但是通過觀看相關實驗視頻,學生一定能理解這一現象,也能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記憶。
“知識生活化”就是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來學習物理知識,讓知識變得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的課堂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讓物理知識從實踐中展示,加深學生的記憶
教師的課堂教學并不一定要局限在課本上,可以采取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手段,如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做實驗,其對實驗的過程、結果及理論的來源就能有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光的折射部分知識時,學生日常生活中一定出現過折射這種現象,這就需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實驗。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實驗就是“將筷子放進一個裝水的杯子里,然后發現筷子有彎折現象”,這種現象的原理就是“光的折射”,學生在觀察到這一現象時,也一定產生過疑問。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疑問和生活中的這種現象開啟本節課的物理教學,讓學生了解折射這一概念及相關應用等。教學可以從生活實踐出發,初中生好奇心強,好動且動手能力強,所以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一定要局限在課本上,可以直接利用最簡單的物理實驗進行課堂教學,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這樣,其對實驗的理解一定是比教師直接傳授更深刻。物理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神奇”的學科,這門學科中常用的教學手段就是實驗,但由于受到地區經濟發展的限制,很多學校的教學設備不到位,難以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實驗,所以更多的是教師直接進行課堂實驗展示,讓學生通過觀看實驗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就是與一定的實踐相結合,在教師做實驗時,學生的思路可以一直跟著教師,這種簡單的實驗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識,增強對物理知識的探索欲望。
三、讓學生體驗物理知識的生活化,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知識源于生活,物理教學也可以生活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化情境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便于教師開展教學。
以液體沸騰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為例,學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液體有油和醋,這兩種都是液體的形態,但是這兩種液體的沸點存在很大的差異。正常情況下,水的沸點要比油的沸點低得多。學生在生活中一定看到過一種“魔術”,教師可以直接在課堂上給學生表演。該魔術就是利用了不同液體的沸點不同這一特質。教師將手伸入“沸騰的油鍋中”卻沒有任何反應,那是因為油鍋下面的液體是醋,醋的沸點相對來說要低很多,所以就會造成油鍋沸騰的假象,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油沸騰的溫度。而由于醋的密度比油大,所以兩種液體并不會混合,于是醋就會沉在鍋底,當達到一定溫度后,醋達到沸點,油就不再吸熱,所以就有了這個“魔術表演”。這種課堂一定能讓學生記憶深刻,課堂實驗是直觀的,更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物理知識,一定能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液體沸騰的知識。初中生十分好動,教師為學生找到新的、合適的學習方法能讓學生在學習時集中注意力,為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帶來很大的幫助。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物理實驗就是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這種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手段能更好地讓學生學習物理。
四、合理設置生活化實驗,幫助學生理解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物理這門學科的實踐性強,大多數教師通過實驗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并掌握物理知識。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一邊實驗一邊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另外,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實驗,通過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掌握教材知識,從而促進物理實驗順利進行。在進行生活化實驗前,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物理實驗目標,了解實驗過程中的方式和方法,盡量避免在實驗中出現錯誤,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物理知識。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在講“摩擦力”的內容時,教師應該先帶領學生學習教材上的基礎知識。由于摩擦力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所以學生學習起來會比較困難,對實驗的進行也會有一定影響。所以,教師應該依據教材進行基礎性的實驗,積極發揮引導作用,通過生活化方式,不斷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
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空中做擺動的動作,讓學生在這一動作中,體會空氣中的阻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雙手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體會不同平面的力。教師還可以通過重力的作用,讓學生體會手中出現的阻力,以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細細品味教材中的知識點。此外,雙手互相摩擦,由此產生的熱度也是摩擦力的作用。在講光的折射的原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如用棍子在河里插魚,棍子插進水里的時候,棍子就被“折斷”了,以此對折射的知識進行具體講解。從整體上看,采用生活化的實驗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材中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幫助學生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
五、科學布置生活化作業,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通常會采用布置課后作業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針對物理學科,更應該注意布置作業,依據物理科目的特點,以生活化的形式布置作業。教師在布置生活化作業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并結合物理教學的目標,布置有層次的物理作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進而幫助學生正確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比如,在講解物質的密度這部分知識時,教師應該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講解,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知識。在學生學習完這部分知識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布置課后作業:通過生活中的不同物品,比對其密度大小。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對生活中的物品進行細致的觀察,不斷探索比較密度的方式。小組成員之間可以進行具體的分工,通過整合不同的觀點,整理出正確的方法。通過這種小組協作的方式,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利于生生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并促進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另外,學生將問題答案進行整理,可以在下節課展示自己的成果,通過教師的評價和分析,鞏固所學知識。學生在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以前“土電話”的構造原理,對聲音的傳播途徑進行具體的分析,并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具體探討,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六、科學引入生活化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物理知識較為復雜,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在長時間的學習后,容易出現煩躁的心理,從而影響學習效率。另外,在物理課堂上,教師運用說教的教學方式,學生難以投入學習,學習水平得不到提高。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模式,利用網絡手段科學引入生活化故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這種生活化故事的引入,也會豐富物理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學習。比如,在講解速度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龜兔賽跑”這個故事,通過分析影響故事中比賽結果的物理因素,再結合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與思考。另外,教師可以搜集網絡中關于龜兔賽跑與“速度”知識的視頻,通過視頻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內容。視頻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其更好地融入課堂,促進物理教學順利開展。
七、創設生活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教師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創設,鼓勵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完成對知識體系的構建。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比較密切,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鼓勵學生主動進行知識探究,讓學生在對物質的性質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研究與感悟物理知識,學會能量轉化與運動相關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現象進行研究與分析,鼓勵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對問題進行討論,突出生活化情境教學的深刻含義,為學生問題探究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教師通過為學生分析習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可以給學生的知識學習提供大量的幫助。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有效落實物理知識的學習,著重教學生活情境中問題的轉換形式,為學生的問題解決創建良好的環境,讓學生在知識的探究活動中更加主動自如。如在教學杠桿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操場上的健身器材,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識。
八、利用生活資源,豐富實驗教學內容
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同時也存在豐富的物理素材和教學資源,如何在生活中尋找更優質的物理教學素材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充分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和資源,運用生活化知識在物理課堂實驗中融入生活化元素,進行生活化設計,搭建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開展物理學習。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欲望,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物理學習基礎,以幫助學生在將來的學習過程中更加自如。
例如,在開展托盤天平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為學生進行演示實驗,以更加直觀地進行知識講解,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感悟藏在身邊的物理知識,這樣才能創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良好環境,實現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在學習浮力相關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用完的牙膏管和塑料盆來進行演示實驗。首先,教師將空的牙膏管注滿空氣;其次,將塑料盆中盛滿水;再次,將注滿空氣的牙膏管放置在裝滿水的塑料盆中;最后,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學生會發現注入空氣的牙膏管并不像其他物品一樣會沉入水底,而是浮在了水面上,這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引入浮力這一概念。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演示,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注重物理教學的深入與創新,突出生活化教學的深刻含義,并鼓勵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物理知識。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注重教學方式與教學能力的共同進步,落實生活化理念,突出物理學習的深刻含義,為學生的物理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生活化教學就是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生活化的方式來對物理知識進行講解。生活中物理知識無處不在,讓學生動手實驗可以有效解決其對物理知識理解困難的問題,促使學生對物理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徐士娟.試析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文理導航(中旬刊),2017(10):48.
[2]馬曉龍.淺談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10):53.
[3]閉煜川.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探討[J].考試周刊,2016(83):141.
[4]常同起.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J].新校園(閱讀),2018(4):101.
[5]吳艷.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J].亞太教育,2016(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