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延珍

摘要:文化產業既是新時代挖掘地區發展新動能的重要領域,也是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產業門類。青海省海西州有著極其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和產業基礎。本文在對海西州文化產業發展進行系統梳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提煉其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和特色,深度剖析發展存在的短板,進而提出新時代推進海西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以求更好地將區域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全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海西州;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
一、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是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
青海省海西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地域主體是素有“聚寶盆”之稱的柴達木盆地,地域遼闊、歷史悠久、資源富集、文化多元,發展文化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深厚基礎。近年來,海西州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路子,全面推動文化旅游繁榮發展,增強文化旅游軟實力,文化產業已成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亮點、新業態、新動能,對全州經濟社會的貢獻快速上升。
(一)從州情實際看,海西州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優勢
海西州緣于獨特地質構造和地理淵源,這里不僅是礦產資源的“聚寶盆”,同時也是特色文化的“聚寶盆”,從古至今文化資源留存和積淀極為豐富深厚,發展文化產業資源優勢十分突出。海西州境內地貌獨特,戈壁、大漠、雪山、鹽湖、草原、森林等各種文化承載物相互映襯、遍布全州。海西州歷史文化十分悠久,這里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古時著名的絲綢之路南路橫穿全境,漢文化、伊斯蘭文化以及游牧文化、吐谷渾文化,等等,多元的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碰撞交融,形成了渾厚的民族歷史文化。文化底蘊異常豐富,漢、蒙古、藏、回、土、撒拉等民族在長期的共存發展中形成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內涵博大精深,享譽世界的昆侖文化、吐谷渾文化、德都蒙古文化相互映襯,成為海西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資源。新中國成立以來,海西州世居的少數民族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開發建設者共同開發建設柴達木,書寫了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相互融合、交相輝映的柴達木文化,是海西州文化資源獨有的稟賦,是發展文化產業獨具的優勢。
(二)從多元結構看,海西州有著豐富多彩的品牌文化
海西州是一個歷史悠久、多民族繁榮共存的地區。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游牧文化、吐蕃文化、吐谷渾文化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發展、多元共生,各民族生生不息、相依共存,形成了海西州多元交融的民族文化結構,是發展文化產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近年來,海西州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大力挖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潛力,積極培育和初步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一是構建以“吐谷渾文化”“昆侖文化”“德都蒙古文化”“孟赫嘎拉”文化節、國際高原音樂節、“愛在柴達木·夢在錢塘江”文旅推介會為重點的區域性文化品牌和以民族歌舞、青海“花兒”等為重點的民族文化品牌,構筑起了立體、多維、開放的歷史文化平臺。
二是廣泛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演出和民俗展示等活動,不斷增強地方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各類作品的內涵和層次水平。自創品牌《天上人間柴達木》獲得好評,《德令哈之夜》獲第13屆世界民族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獎、最佳電影音樂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蒙古族服飾”在2017年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大賽中榮獲金獎。
(三)從發展基礎看,海西州有著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體系
近年來,海西州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全面貫徹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部署,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在文化事業、文化民生、和諧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績,為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面實現州縣廣播電視數字化、市縣影院全覆蓋。農牧區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響”“村村通”“戶戶通”。全州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100%。文化進村入戶,鄉鎮文化站、農(牧)家書屋、農牧區電影放映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海西州民族文化活動中心、柴達木影劇院等一系列基礎文化設施建成使用。與此同時,特色文化品牌彰顯魅力,中國首屆“海子青年詩歌節”、中國鹽湖城昆侖文化旅游節、可魯克湖蟹文化旅游節、柴達木民族文化藝術節等節慶文化品牌成功打造。“激情穿越柴達木”汽車摩托車集結賽、高原地區鐵人三項賽等體育賽事品牌影響日益擴大。文化作品創作不斷涌現,《三江同源看青海》《盛世古韻》《感恩大地》等一批富有海西文化元素的文藝作品相繼創作、上演。此外,海西州按照建設文化名省總體要求部署,相繼制定出臺了《海西州“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關于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建設文化名州的實施意見》等,確立了“兩核兩區四園四帶”特色文化發展新格局。
(四)從文旅融合看,文化旅游產業全域格局初步構建
近年來,海西州堅持以文化旅游創意為基礎,以特色文化資源為依托,以文化旅游業為重點,加快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旅游產業體系,初步建立了特色鮮明、重點突出、布局合理、鏈條完整、效益顯著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一是以昆侖山、察爾汗鹽湖、翡翠湖、情人湖、茶卡鹽湖等景點為依托,大力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培育經典旅游線路,構建形成德令哈市、格爾木市、茫崖市和烏蘭縣、大柴旦行委5個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空間格局。
二是推動風景廊道建設。通過完善“奇幻雅丹”“萬山之祖”“天空之鏡”3個風景廊道的建設,吸引更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進一步擴大旅游品牌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三是旅游精品路線多樣化。初步打造形成了青甘線、青藏線、柴達木環線等10條精品旅游路線,串聯沿途著名景點,積極培育線路類型多樣、特色突出的旅游路線產品。[1]
四是推進自駕車營地建設。結合《青海省自駕車旅游示范省發展規劃》,統籌“通道+景區+城鎮+營地”全鏈條規劃,大力推進自駕車營地建設,加快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形成了一批特色體驗型主題營地。
二、海西州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與面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海西州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不可否認也存在短板。我們必須清醒認識這一領域存在的弱項與不足,準確把握階段性發展特征,進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進,以利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一)文化資源優勢沒有完全轉化為產業優勢
海西州文化資源豐富多樣,但由于地域遼闊、相隔較遠,景點之間交通網絡尚不完善便捷,住宿餐飲等配套基礎設施條件相對不足,加之管理和經營體制、高端專業人才不足等方面的限制,對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還不夠充分,文化資源優勢沒有完全轉化為產業優勢。
(二)文旅產業總體鏈條短、產值占比低,其能量尚未完全釋放
近年來,海西州文旅產業發展取得很大成績,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凸顯,僅以2019年為例,全州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017.21萬人(次),同比增長17.8%。實現旅游總收入110.03億元,同比增長11.5%。而同期青海省接待游客總數和旅游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從區位優勢、發展基礎和發展態勢判斷,海西州已趕上青海省文旅產業總體發展水平,雖然如此,仍需在深挖潛力、打造特色和增強吸引力上下更大力氣。
(三)業態形式上結構相對單一,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尚處于培育階段
當前,海西州文化產業仍以民族歌會、服飾展演、傳統賽事、歌舞娛樂、特色手工、工藝美術、民俗演藝等傳統業態為主,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文化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以及創意設計、數字內容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尚在培育階段,特別是文化產業與旅游、科技、農業、體育等產業的融合度還不夠深入,文化產業的“溢出”效應比較小。
三、影響海西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產業發展意識不強
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識還不到位,沒有正確理解和處理文化的政治功能與經濟功能、事業屬性與產業屬性、先進文化體育與消費文化體育的關系。缺乏長遠規劃,未列入目標考核。部分文化單位缺乏開拓創新精神,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力發展文化體育產業還缺乏廣泛的社會共識,還沒有營造出一個較好的社會環境。
(二)資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撐乏力
海西州文化產業起步較晚,迫切需要產業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但政府財政投入力度有限,民間資金引入也不多,金融調控政策和文化產業優惠政策缺位。個別職能部門對文化產業、文化業主的服務意識不強,文化產業項目透明度及監督執法、市場環境凈化等管理還應進一步加強。
(三)體制改革滯后,產業發展受到制約
海西州文化資源,缺乏有效整合,地區、部門、行業之間沒有形成合力。政府“辦文化”向“管文化”轉換還不徹底。國有文化單位管辦不分、政企不分現象依然存在,活力未得到充分釋放,創造性和主動性未得到有效發揮。如何抓好文化產業發展多元化投入,充分利用市場手段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辦法和措施還不完善。
(四)產業發展水平較低,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
海西州的文化企業規模普遍是個體,規模較小且分散,專業化、企業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在全州乃至全省、全國有影響、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市、縣及行委文化基礎設施總體薄弱,特別是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滯后、人員少、資金短缺。目前,文化市場經營單位主要集中在城區,傳統文化產業比重較大,新興文化產業開發不多,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競爭力不強。致使文化產業增長速度遠達不到海西州委、州政府提出的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的要求。
(五)市場發育不夠完善,文化產業人才奇缺
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缺乏人才已成為海西州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一是由于體制機制問題,人才往往進不來、出不去。二是海西州文化中介組織還不健全,文化經紀人才、文化優秀企業家,尤其是既懂文化產業特性又會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不多,文化產業整體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因此,迫切需要培養、發現和引進文化產業人才,通過人才推動之路把海西州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業發展優勢。
四、新時代海西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頂層設計,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一要理順管理機制。統籌全州文化產業的規劃管理,將各部門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進行整合,明確政策相關主體的職能責任,解決政策間重復、矛盾、執行流程繁瑣的問題,提高文化產業政策執行的效率和效果,形成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合力。推進文化政策從“小文化”向“大文化”轉變,從各自為戰的運行模式向科學、精細的運行模式轉變。
二要建立聯動協調機制。加強政府管理部門間的溝通協調,打破不同部門間的業務壁壘,建立部門之間溝通協調機制,調動各相關部門的積極性,實現人才、資金、技術的統籌與整合,解決相關政策執行不力的現象。充分發揮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行業聯動協調作用,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撐。
三是搭建文化服務平臺。加快搭建創業孵化、金融支持、人才激勵、宣傳推介、交流合作等平臺,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要創新人才培養、選拔、使用、引進和管理機制,形成文化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人才服務平臺。
四要發揮民間文化團體功能。積極組織協調行業協會、文化中介機構等民間文化團體參與到文化產業中來,發揮民間組織功能,豐富文化產業業態、開發特色文化產品、提供優質文化服務。
(二)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激發文化產業發展動能
一要發展壯大市場主體。形成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推動各類社會資本和生產要素向文化產業流動,引導傳統文化產業和新興文化業態健康發展。
二要加快文化產品市場建設。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運用宏觀調控、價格調節、財稅優惠等政策,激發文化產業新動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產品銷售、平臺運營、委托代理、連鎖經營等商業模式,加快文化產品市場建設。
三要完善文化生產要素市場。有序發展文化產權、版權、技術、信息、咨詢、擔保、人才等要素市場,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
四要規范文化市場管理。建立健全質量認證、信用等體系,為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五要打造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加快發展小微文化企業,加大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化,把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經濟優勢。
(三)不斷推進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推進新時期海西文化產業發展,必須做好“融合”這篇大文章,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大力推動文化產業與農業、工業、旅游、教育、體育等產業之間多向交融互動發展。科技是提高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首要要素,要牢固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加大數字內容、智能終端、信息媒體、應用服務創意產品開發、生產和服務,催生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產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提升海西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文化消費的源頭活水
培育和擴大文化消費必須堅持人民導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不斷推動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文化產品生產供給能力,擴大文化消費的源頭活水,解決生產滯后于文化消費現狀。分析目標群體的消費需求,防止文化產品“空轉”“錯位”,降低生產風險,擴大文化消費,拉動經濟增長。[2]要適應文化消費新趨勢,針對新興消費群體對個性化、體驗式、差異化的要求,要創新開發體驗式、互動式、品位性、品牌性等要素的綜合文化服務產品。借助互聯網信息服務等新媒體技術和音視頻、光電科技等手段,提升文化產品的品質和層次,推動文化產品和消費從普及型、大眾化向精致型、個性化方向發展。大力培育信息、養生、教育、審美、旅游等文化產品,形成消費新動力。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農村“三變”改革中尋求商機,深入挖掘古村古鎮、農耕文化、民俗體驗等獨特的鄉村文化產品,擴大農村文化產品的消費市場,推動文化產業向農村延伸,助力海西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注釋:
[1]海西州深化文旅融合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DB/OL].海西州人民政府網。
[2]余亮.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幾大著力點[J].人民論壇,2019,27。
(作者單位:中共青海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