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騰飛
摘 ?要 以《苗嶺的早晨》教學為例,從拓展學生音樂文化視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和增強課后輔導等方面,論述信息技術與音樂欣賞教學的整合策略。
關鍵詞 信息技術;電子白板;音樂欣賞教學;《苗嶺的早晨》
中圖分類號:G623.71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1)19-0116-02
0 ?前言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極大地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音樂教育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教學服務?!彪S著教育現代化的深入發展,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了充分發揮其作用,筆者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探索,取得較好的效果。下面以口笛曲《苗嶺的早晨》欣賞教學為例,談一談這方面的實踐與體會。
1 ?發揮網絡資源優勢,拓展學生音樂文化視野
每部音樂作品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產生的,都蘊含一定的社會內容和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及情感,因而背景介紹是音樂欣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只有讓學生了解與作品有關的背景知識,才能縮短學生與作品間的距離,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在這方面,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依靠教師講解來實現的,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所獲取的知識是零散的,不利于深刻理解和感受。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網絡上豐富的學習資源不僅可以使學生自主獲取豐富的知識,還可以使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交流,使所獲取的背景知識更為系統和完整。這種網上學習的方式既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又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苗嶺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第八冊第四單元的一節欣賞課,是作曲家白誠仁在1974年特意為俞遜發的口笛譜寫的一首樂曲。作品以苗族山歌體裁中的飛歌曲調為載體,“描繪了一幅苗嶺晨曦的秀麗景色,表現了苗家人民的歡樂幸福生活情景,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及鮮明的地域色彩”。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背景知識,就很難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本課時可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的實際,引導學生課前分組從網上搜集苗族的音樂特色、口笛的特點以及作者生平等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和概括,以此加深學生對所獲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一組對苗族音樂文化的概括是:“苗族人多居住在山高林密、溝壑縱橫的崇山峻嶺中,交通閉塞,經濟相對落后,這種艱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苗族人民勤勞、樂觀的品格,也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音樂文化。飛歌就是最有代表性的音樂之一,其特點是旋律悠揚、高亢嘹亮,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刻表現了苗族人民的性格特點,一般多用于喜慶、迎送等場合以及過苗年、劃龍舟等節日。飛歌的歌詞一般每首在三十句左右,曲調有大致固定的譜子,2011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組對口笛的概括是:“口笛是一種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小巧玲瓏,既能吹奏悠揚的旋律,又能模仿鳥類的鳴叫,因而吹奏的樂曲生動有趣??诘言蛔鳛槎Y品贈送國外元首?!?/p>
三組對作者生平的概括是:“俞遜發是笛子演奏家,為了挖掘、開拓笛子的演奏技巧,1971年研制發明口笛,1974年用口笛演奏的《苗嶺的早晨》風靡海內外。白誠仁是著名的作曲家,常深入各少數民族地區采風,通過吸收民間歌曲的豐富營養進行再創作,奉獻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好歌,極大地豐富了民族音樂寶庫?!睹鐜X的早晨》就是他以苗族飛歌所特有的旋律音調創作的?!?/p>
2 ?發揮電子白板功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電子白板具有很多功能,可有效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筛鶕魳沸蕾p教學的特點,借助電子白板開展教學。
2.1 ?發揮電子白板的動態演示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
音樂欣賞是一種通過聆聽的方式來感受音樂作品內涵和體驗作者思想感情的審美活動。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由于音樂所描述的藝術形象和表達的情感比較抽象,僅依靠聽覺往往難以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只有把聽覺與視覺聯系在一起,使抽象的音樂內容形象化,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形象,增強情感體驗。而多媒體集聲音、文字、圖像等于一體,更便于達到這一目的。在教學本課時可設計以下環節。
首先,為學生展現一幅美麗的苗嶺晨景圖:“晨曦初現,紅日東升,綿延的群山上小鳥開始在叢林中唱歌。苗民們也出工了,鳥聲和歡笑聲融為一體,苗嶺漸漸沸騰起來。”這種視聽結合的效果可以使學生觸景生情,有利于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想象,加深對作品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其次,演示文稿,展示樂器口笛。向學生簡單介紹樂器口笛及飛歌,讓學生明確苗族飛歌所具有的聲音尖高、節奏自由等特點,以便與學生課前搜集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口笛的音色,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最后,出示旋律圖形譜。教師把這首樂曲中最主要的幾個音符寫出來,讓學生跟唱,并用手勢來幫助唱準音符的高低。這既能使學生通過圖形譜初步了解飛歌中的骨干音和色彩音,又能通過跟唱進一步熟悉飛歌的音調。
2.2 ?通過MIDI軟件進行對比教學,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對比法是教學中的一種常用方法。對于音樂欣賞教學而言,為了進行對比,往往需要反復播放,讓學生通過多次聆聽進行感知和鑒別。這一環節的教學利用傳統的錄音機等教學工具需要花費過多的教學時間,影響教學效率,而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打破這些局限。如MIDI是電子白板中的一種電腦音樂軟件,通過該軟件可以實現即點即播的效果,不需要人工搜索,并且每次播放的速度不會有區別。這種功能可以高效地開展對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如本課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根據音樂的情緒為音樂分段。為了引導學生感悟每一段的速度和節奏,領會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緒,教學時可借助MIDI功能,通過對音樂進行整體播放、片段播放、重復播放等操作,讓學生通過對比感悟樂曲在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方面的變化,最后經過交流和討論,歸納出樂曲的A-B-A式結構。即樂曲由三部分構成:第一段寬松、自由,第二段歡快、熱烈,第三段重回寬松、自由。具體說,就是第一樂段展現了苗寨鳥語花香、秀美如畫的圖景;第二樂段表現了苗族人民愉快勞動的場面;第三樂段轉入自由的散板,以幾聲減弱的鳥叫聲結束,再現了樂曲的第一部分,具有前后呼應的作用。
2.3 ?利用電子白板創設情境,深化學生體驗
表演是小學音樂欣賞課的一種常用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肢體動作對音樂作品進行補充和拓展,從而促進學生體驗和感受,其作用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在開展這一環節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的表演活動更加生動有趣,可借助電子白板的多媒體功能,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進行。如教學本課時,可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事先下載的苗族舞蹈視頻,讓學生了解苗族舞的扭胯、踢腿、跳躍等基本動作;然后播放《苗嶺的早晨》,讓學生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上臺表演。
3 ?發揮微信群作用,增強課后輔導
課后輔導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任務,過去在這方面存在一些實際困難,不利于師生間及時溝通。而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克服這個弊端。比如,微信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款社交軟件,教師可以通過建立班級微信群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交流和探討。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平臺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讓大家分享和評價。
如教學本課后,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指導學生在家欣賞《苗嶺的早晨》的口笛獨奏和小提琴獨奏,比較二者的相同與不同之處,與其他學生交流自己更喜歡哪種方式并說明理由;也可以引導學生與上一課欣賞曲《牧童短笛》進行對比,說說二者的結構有何相似之處,找找還有哪些樂曲是三段式結構的;還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編自演,然后把視頻發到群里讓老師和同學進行評價。這樣既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體驗,又能增強彼此之間的情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
4 ?教學反思
綜觀本節課教學,發現有三個特點:一是在教學理念上,實現了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化;二是在教學方式上,視聽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與創造力,符合小學生的特點和音樂欣賞教學的規律;三是在學習方式上,學生通過自主收集信
息、處理信息和師生互動,實現了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結合,有利于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資源中更好地了解音樂和理解音樂。這種整合方式較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改理念。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運用,可以豐富教學資源和手段,優化教學結構,改變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有機結合。只要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同時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認識規律和信息技術的優勢等諸多因素綜合考慮,找準最佳整合點,就能有效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增強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OO1:105.
[2]胡媛媛.多媒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2(2):36.
[3]顧春衛.多媒體技術:讓小學音樂課堂“活起來”[J].作文成功之路,2015(10):82.
[4]余貴迪.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音樂教學[J].小學時代(教師版),2010(6):75.
[5]姜麗南.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高中音樂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2010(21):55.
[6]章劍衛,姚灶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01(8):36-37.
[7]夏立生.數字化多媒體音樂教育與傳統音樂教育的比較和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2(11):36-37.
[8]馬瑜慧.新媒體在音樂教育過程中的應用現狀和策略分析[J].藝術評鑒,2017(1):126-128.
[9]沈賀.新時期音樂教育觀念轉向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94-96.
[10]邵曉芬.信息技術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13(4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