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琴
摘 要: 圖譜教學具有形象性,因此在音樂教學中經常能用到,特別是音樂欣賞教學。音樂欣賞抽象難理解,如果在小學低年級段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運用適宜學生認知水平的簡易圖譜,則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基礎上達到喜愛音樂、享受音樂、提高音樂素養的效果,并且可以增強教師的音樂教育教學能力,促進教師音樂的專業化成長。
關鍵詞: 圖譜教學 音樂教學 音樂欣賞教學
當美妙的音樂回想在耳際的時候,我們幾乎無法想象一個沒有音樂的世界。正如英國作曲家埃爾加爵士所說:音樂是人類的必需品,如同空氣和食物。失去了音樂,我們可能會少了活力,或在精神上造成缺憾。音樂作為人類的精神文明是如此重要,所以音樂教育更是重上加重。盡管先賢們出于對音樂的熱愛和敬畏,而將其闡述概括得接近神秘,但事實上,了解或聆聽音樂并非難事。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一些輔助手段,如:圖譜、學習相關的音樂背景、了解作家、聽音模唱、色塊、創作音樂活動,等等。在這些教學手段中,對我幫助最大的便是圖譜教學。
什么是圖譜?圖:用一定的色彩和線條等繪制出來的形象。譜:從言普聲。籍録也。按照事物的類別或系統編排記錄。在音樂中圖譜可以解釋為:用一定的色彩、線條或圖形等按照音樂的系統特性將其形象地繪制出來。由于圖譜教學具有形象性,因此在音樂教學中經常能用到,特別是音樂欣賞教學。音樂欣賞抽象難理解,早有奧爾夫替我們解決了教學中的這一難點。他僅用了幾個符號(圖譜),結合兒童的語言特色,使音樂的形象更加突出,層次分明、化難為易。《水族館》是小學二年級的音樂教材,在奧爾夫教學體系的啟示下,整首樂曲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圖譜教學法,利用圖譜的形象思維跟音樂活動的巧妙合體,使學習內容的難度大大減弱,讓學生在欣賞時不會因為聽不懂而坐立不安、左右為難。一節課下來學生不但具有了一定的音樂技能,而且獲得了藝術美的熏陶,獲得了綜合素質的提高。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圖譜教學給《水族館》一課帶來的便利。
一、選用圖譜,樹立音樂角色
音樂是想象的藝術。著名音樂家德彪西曾說:“音樂是熱情洋溢的自由藝術,像自然那樣無邊無際,像風,像天空,像海洋。”的確,一百個人有一百種不同的想法。但在具體的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樂曲創作者的本意進行欣賞教學,還要善于運用有效方法準確地幫助學生想象感受音樂。
如:《水族館》整首樂曲主要描述了兩個音樂角色:柔軟的水中植物與活潑的水中動物。在分辨這兩種角色時,我采用聽音樂,為音樂選擇合適的線條的方法進行教學。再給出三個圖形:豎形曲線,豎線,圓形,請學生聽完后選擇與音樂旋律較接近的圖片。通過這樣的形象教學,學生一下子就能判斷出這段旋律選擇的圖形是曲線,因為音樂旋律緩慢輕柔,曲線的表達最合適。再進一步設計問題:這段音樂最適合表現水中的哪一角色?是柔軟的水中植物還是活潑的水中動物?這樣一來,這段音樂的音樂角色便清晰地產生了,抽象的音樂一下子變得形象又直觀,輕而易舉地達到了原先設定的教學目的。
二、創編圖譜,展現音樂結構
圖譜是一個廣闊的概念,它形形色色,可以是線條,可以是圖形。奧爾夫說:“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創造,是最重要的。”圖譜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音樂本身啟發或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或發現音樂,培養多層次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如《水族館》的第二板塊“小魚吐泡泡”,這段旋律節奏密集,整八小節都用了十六分節奏、旋律每一小節往下走一個音域,音樂雖明快但夾雜著快速的連貫,就好像“小魚”在水中一邊不停地吐著泡泡,一邊從水的頂端游到水底。在教學時,首先請學生對音樂角色“小魚吐泡泡”進行創編圖譜,大多數學生選用了“●”表示小魚的泡泡,這一圖譜既能表現小魚的泡泡,畫起來又簡單,是最合適的圖譜。當第一遍聽音樂時學生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音樂,只能說出音樂表現的大體情緒。為了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并記憶樂曲,老師根據學生提供的圖譜進行聽音樂畫圖譜,黑板上呈現出整個板塊的音樂結構圖:由四個小“●”組成一個大圓圈,一共是八個大圓,但這八個大圓也不是在一條直線上,而是臺階式一個一個向下。
當學生看著圖譜復聽音樂的時候,已經對音樂的基本結構和框架有了深刻體會,它不是一根線條式的直上直下,也不是盤山公路式的螺旋下行,而是“小泡泡”組成“大泡泡”,“大泡泡”又臺階式地一步一步下行。本來模糊相似的音樂在圖譜的詮釋下顯得那樣富有生機與多變,再配合相應的音樂活動,幾遍下來,學生自然能把這段音樂銘記于心中。
三、運用圖譜,明晰音樂旋律
聽音樂畫旋律線,是音樂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教學手段。通過畫旋律線感知旋律的走向,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音樂力度的變化、感知情緒的起伏和樂句的長短或連貫或跳躍。
如《水族館》的第四板塊:“小魚再見”這一情景的音樂是一個音階下行,但在旋律進行到快結束時又變為上行音階,就好像表現了小魚們從水的最頂端一路滑翔游到水底,再稍作停留與水草告別,轉身再游向大海,越游越遠,最后消失在海底。(圖譜展示是從上而下再往上的由圓形泡泡組成的曲線,最后消失在大海的泡泡再設計成又大變小的形狀對比。)
在這一情景音樂的教學中,我采用了聽旋律畫旋律線的方法感受旋律的走向,為了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小魚”“越游越遠”,我還特意選用形狀大小不一的圖譜表現。這樣邊聽音樂邊畫旋律線,學生清晰直觀地分辨出音樂表達的意境,體會到“小魚”在游玩一天后快樂回家的心情。
四、比較圖譜,突破樂曲難點
比較是教學中經常運用的方法,它可以把相似的幾種知識通過對比找出各自的特點。我們的教研員王老師在研討時經常會提醒老師要活用比較的方法教學。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難點,突破重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在《水族館》教學中我也用到了這一方法。《水族館》的第一板塊和第二板塊是相似的兩個板塊樂段,在樂曲教學時把他們稱作“A”和“A”,區分這兩個板塊樂段的異同是我設計本課時的一個重點。在學習“A”板塊音樂時,音樂圖譜設計成三個相同的曲線。當欣賞“A”板塊時,圖譜設計成前半段與“A”的前半段相似,但后半段加入了圓形圖譜和豎形曲線圖譜。然后將兩段音樂圖譜進行比較,由此可以看出,“A”和“A”前半部分音樂是相似的,后半部分是不同的。他們后半部分的區別在哪里呢?“A”部分出現了“●”——小魚的蹤跡,就好像小魚與水草一起玩游戲,做了好朋友。
通過圖譜比較,使學生的視覺體驗與聽覺體驗聯系在一起,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更好地分辨了兩段音樂的異同,對音樂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圖譜是音樂的骨架。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運用合適的圖譜,是引導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有效手段,細細推敲圖譜教學法,還有很多有利之處,它既可以使學生對音樂藝術的基礎特性、基本手法、基本結構有感性認識,又可以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提高興趣,對音樂的體驗和理解更加深入,那些復雜抽象的音樂在學生的腦海里不再是一片混亂模糊的音響,而是結構清晰、有對比、有變化的美妙音樂。如此多贏的教學方法值得更深入地發掘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