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平

摘要:目的:探討創傷性四肢骨折分別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和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治療的療效差異。方法:從本院收治的創傷性四肢骨折患者中隨機取50例,其均于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間接受治療,以雙盲法將患者分為2小組,常規組和實驗組各有患者25例,分別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和外固定架固定治療,對上述兩種方法的治療總有效率、各項手術指標以及術后并發癥等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治療后,常規組的總有效率為76%,顯著低于實驗組(96%)的總有效率(P<0.05);治療后,常規組不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高于實驗組,切口總長度、骨折愈合時間也均高于實驗組(P<0.05);常規組并發癥發生率到達了16%,實驗組術后沒有出現并發癥,兩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相較于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四肢創傷骨折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療具有顯著的優越性,不僅有助于骨折端的愈合,還能夠降低手術并發癥風險。
關鍵詞:外固定架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創傷性四肢骨折;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4--01
作為常見的骨折類型,四肢骨折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生率,外傷、暴力是導致其發生的主因,在外力的作用下四肢關節骨骼發生破裂和損傷,當外力超過其承受范圍時,骨骼會最終破損斷裂,或發生嚴重移位,骨折斷端周圍的肌肉組織不僅會遭到破壞,其神經血管還可能受損,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失血性休克,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1]。因此,骨折發生后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十分關鍵,手術治療為創傷性骨折常見的治療辦法,可快速改善骨折端解剖結構,加速傷口愈合,其類型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外固定架固定和切開復位內固定,本文探討了創傷性四肢骨折分別采用上述兩種手術治療的療效差異。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本院收治的創傷性四肢骨折患者中隨機取50例,其均于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間接受治療,以雙盲法將患者分為2小組,常規組和實驗組各有患者25例,前一組性別:男15例,女10例,年齡:27~52歲,中位年齡:(35.18±3.10)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1例,墜落傷8例,機械損傷6例;后一組性別:男16例,女9例,年齡:26~54歲,中位年齡:(36.41±3.16)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3例,墜落傷7例,機械損傷5例。對比兩組一般基線資料,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清創、止血、止痛等基礎治療,同時接受生化指標檢驗,在此基礎上常規組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手術時患者取仰臥位,并根據患者情況確定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確定合適的內固定物以及備選材料,麻醉起效后以骨折部位為中心切皮,游離軟組織,將骨折端充分暴露出來,清除瘀血,確定出血點,完成止血操作,清理骨折斷端組織,如有必要在X線透視下實現手術復位,或者針拔復位,在確定復位良好后置入金屬螺釘、骨板等聯合和固定斷骨,然后縫合切口完成手術[2]。
實驗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療,同樣取仰臥位,麻醉起效后在C臂x線的輔助下對骨折斷端進行手法復位,確定對位良好后,在患者骨折的近端和遠端做4~6個長度約為0.5cm的穿釘孔,然后依次置入2~3個骨牽引釘,利用杠桿夾和針桿夾進行連接,從而建立骨折斷端外固定系統,在確定固定良好的情況下抬高患肢,完成手術。術后通過影像學定期檢查骨折端愈合情況。
1.3觀察指標
(1)療效,通過骨折愈合時間、對位情況以及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3],具體評估標準為:①3個月內骨折愈合,且斷端對位良好,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為優;②6個月內骨折愈合,斷端對位基本滿足解剖關系,關節活動度良好,為良;③9個月內骨折愈合,骨折復位基本恢復解剖關系,關節功能沒有完全恢復,且存在輕微的感染,為中;④9個月內骨折依舊沒有愈合,骨折對位不良,關節功能明天受限,存在感染情況,表示差。總有效率=(優+良+差)/總數例×100%。
(2)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有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總長度以及骨折愈合時間等。與此同時統計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常見的有切口感染、竇道等。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通過統計軟件SPSS25.0 實現,其中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采用和%的形式表示,并通過t和X2 值分析組間差異,若P<0.05 ,則表示兩組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
治療后,常規組的總有效率為76%,顯著低于實驗組(96%)的總有效率(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
治療后,常規組不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高于實驗組,切口總長度、骨折愈合時間也均高于實驗組(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
常規組并發癥發生率高達16%,實驗組術后沒有出現并發癥,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3討論
四肢創傷性骨折屬于嚴重且常見的骨折類型,目前臨床對于骨折的治療主要有兩種方法,分別是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存在復位效果不佳,療程長壓瘡、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風險高等不足,手術治療不僅復位效果好,患者的治療時間也明顯縮短,內固定手術已發展為骨折最常見的手術治療方法,錯位的骨折斷端復位后,在鋼板和螺釘的固定下,不僅能快速愈合,還具有良好的穩定性[4]。并且對于嚴重粉碎性骨折、復雜開放性骨折等特殊骨折類型,使用石膏進行外固定的效果也不理想。
隨著骨折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四肢骨折的手術治療已從既往的機械學發展為生理力學,外固定架固定治療只是在骨折部位植入外固定釘,復位骨折斷端,不僅操作簡單,而且不會影響到斷端的血運,同時也避免了內固定術較大的手術切口,有效的避免了對骨折斷端軟組織的損傷,降低了患者術中出血風險,傷口的處理也十分方便,術后軟組織能夠快速愈合[6]。除此之外,外固定架可塑性強,對骨折斷端的矯正效果優越,能夠保證骨折斷端復位的固定性和穩定性,有助于患者后期關節功能康復訓練的開展,即便是針對一些特殊的骨折類型,也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相較于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四肢創傷骨折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療具有顯著的優越性,不僅有助于骨折愈合,還能夠降低手術并發癥風險。
參考文獻:
[1] 任義軍, 趙晶晶, 嚴立,等. 內外固定分期序貫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pilon骨折的療效比較[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21, 23(1):71.
[2] 孔長庚, 黃友華, 符林雄,等. 單臂一體式外固定架固定與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老年AO-C型橈骨遠端骨折的比較[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9, 34(7):3.
[3] 張小軍, 李軍, 習勇,等. 附帶負壓吸引材料的外固定鋼板在四肢開放性骨折中的應用[J]. 創傷外科雜志, 2019, 21(1):36-39.
[4] 虞紅林. 兩種固定方式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比較[J]. 臨床骨科雜志, 2021, 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