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古現第二小學 顧楠楠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現象:有些學生總是按時跟著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平時也能夠掌握授課內容,但是在考試中一旦遇到新的題型便難以獨立解決。究其原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本質并未形成完全理解,只是跟著教師的思路一味地模仿。正是教師忽略了對學生深度學習的引導,使學生難以保證數學知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在深度學習理念下,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培養出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深度學習這一概念最早在信息技術領域出現,隨后被應用在普通學科的教育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與應用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深度學習這一概念是相對于淺層學習來說的,淺層學習是指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理解、記憶以及應用層面,對知識點的掌握是孤立的,學習過程是被動的,學習模式是機械的、非批判性的;而深度學習指向高階思維,強調學生對知識的分析、綜合實踐以及評價應用,要求學生能夠自主、獨立地展開學習,深入把握知識的本質。
自教育改革以來,我國義務階段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第一,教學模式單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部分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的靈活引導,僅僅簡單粗暴地要求學生記住所學知識版塊相關的概念、公式、計算法則以及例題解析等知識,學生難以形成對知識的自主理解。第二,教師占據課堂,學生主動參與機會較少。部分教師仍然以授受式教育為主,自顧自地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學生喜歡什么樣的學習形式,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第三,教學評價模式陳舊,過分重視考試成績。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對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格外關注,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則缺乏針對性關懷。
教學目標的制定對教師整體教學方案有著統領作用,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作為教學目標,而非過分地強調學生對某一道題的求解或者以卷面成績的提升為唯一教學目標。舉例而言,在帶領學生學習“分數的意義”這部分知識時,教師不能將教學目標僅僅確定為讓學生背誦單位“1”、分子以及分母的概念上,而是要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問題進行深度思考,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討論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現實情境“將同一個蛋糕分成7份,取其中的6份,或者分為6份取其中的5份,大家覺得哪種分法能取得更多的蛋糕?”學生在聽到這一具體問題后,往往會根據直覺給出答案,不同的學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這時候教師不要急于下定論,可以讓學生用A4紙親自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并結合學過的概念性知識進行總結。
數學知識相對于文科類的知識比較枯燥,很容易讓小學階段的學生產生抵觸和畏難情緒,這就要求教師將知識靈活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產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從而能夠自主地參與到思考探究中。舉例而言,在“8的組成”這節課中,按照常規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會問:“同學們,7+()=8會填嗎?”這時候學生會輕易地給出答案“1”,教師繼續引導:“那也就是說7和1組成8,還有其他組成方法嗎?”有的學生會陷入沉默,教師進一步引導:“6加幾等于8呢?”學生可以想到“6和2組成8,2和6組成8。”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也能夠逐漸掌握知識,但是學習的過程并沒有多少樂趣,學生的自主參與度不高,往往是跟著教師的思路在走。在深度學習理念下,教師可以通過優化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欲望。
教師:同學們,如果老師在兩個盆子里各撒了一把米,有8只小雞跑過來吃米。每個盆子旁邊會有幾只小雞在吃米呢?
學生:每個盆子旁邊有4只小雞。
教師:一定嗎?
學生:不一定。還可能是一邊3只,一邊5只。
教師:還有什么可能呢?
學生:……
教師:一共可能有多少種情況呢?小朋友能分別把它們畫出來嗎?
通過這種生動的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會更加透徹和牢固。
在深度學習理念下,學生所接受的新知識不能是孤立的,也就是說教師要注重帶領學生建立起知識體系,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來輔助新知識的理解;用新引入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舊知識的記憶,提升創新遷移應用能力。教師可以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架構,將零散的知識點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舉例而言,“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就相對緊密,教師開展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以及梯形聯系起來學習。這一章的內容旨在培養學生對“轉化”思想的應用,要求學生能夠將未知的多邊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多邊形來求面積。比如在講解“梯形”時,因為學生之前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于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利用A4紙進行裁剪探究,將梯形轉化為之前學過的圖形來求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沒有機械化地為學生演示,讓學生記憶,而是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知識聯動并親自探究。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理念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維和知識遷移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從制定高階學習目標、優化課堂教學方式、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等方面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