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榮成市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中心 張曉華
角色反轉是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立足文本情景,讓學生分別站在劇中角色的對立立場,進行體驗、反思,接受適當的思想教育。
如外研版新標準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Module 10 Unit 1“Where are you going?”活動1講述了Sam因迷戀電視而對媽媽提出的問題都回答成“I don’t know”的“一問三不知”的小故事。教師可在讀后環節,設置“反轉角色”的活動:讓一名學生扮演媽媽,對任意一個同學提出兩個以上的問題,在都得到冷漠的回答“I don’t know”后,體驗“媽媽”的心情。此時,再引導其他同學對其提問,如“How do you feel?”等問題引發學生評價Sam因貪玩而不尊重媽媽的行為,是對是錯。又讓學生轉換回Sam的角色,通過問題“If you were Sam,what would you say?What would you do?”在受到尊重父母、感恩父母的思想教育后,對Sam的做法發表新的看法。此活動的設計,在巧妙反轉的同時,融思想教育于活動中,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定格畫面,是通過定格劇中一個比較有教育意義的畫面,通過觀察、提問、思考等方式,讓學生入情入境來體會人物情感,發展思維,提升語言能力。
在麗聲拼讀故事會“Gran is cross”中,青蛙在奶奶家跳來跳去,惹了很多禍。可通過對“青蛙跳下餐桌”畫面的定格,引導學生猜測:“Where will the frog jump?What will happen?Will Grandma be angry?Why?Did Grandma want them to come again?”學生的創造力更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Maybe the frog will push down the vase.The wa?ter will be here and there.Grandma shook her head.”不管青蛙跳到哪,也不管奶奶當時生沒生氣,最后表達的情感都聚焦于對自己的孫子一方面是又愛又恨,另一方面卻盼望孩子能時常來的雙重心理。
定格畫面還可通過劇中的某個靜止畫面的呈現,讓學生站在劇中人的立場體味情感。以外研版麗聲拼讀故事會“Where is Dad”為例,通過“全家外出游玩前突然找不到爸爸”的情境,定格到“找到爸爸,卻發現爸爸在床下睡著了”的畫面,問:“What do you want to ask?”或“Can you ask some ques?tions?”引導學生提出“Why is Dad sleeping there?”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畫面進行深度解讀。如當學生回答:“Dad is too busy.He is too tired.Maybe he worked late yesterday.”教師接著提問:“If this is your Dad,what would you think?And what would you do?”學生紛紛回答:“I will do the housework./I will study hard./I will help Dad.”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爸爸”的處境,理解“爸爸”的不易,加強了情感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家庭與社會責任感。
辯論會是語文課堂中常用的一種培養表達能力與審辯性思維能力的一種方式。意在通過雙方博主的爭辯,對事物、事理從不同的角度通過辯論,激活、內化語言,達到語言輸出的目的。這種方式同樣也適合于英語教學。
如在繪本“Three Little Pigs”中,對于結尾“如何處理想吃小豬、最后卻掉進煙囪、面臨死亡危機的老狼”,可引導學生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正方觀點:“Drive it away!”反方觀點:“Kill it!”為了捍衛勝利,雙方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并說出“殺掉”與“趕走”可能發生的后果。一方說:“Kill it.He won’t hurt the pigs.”另一方說:“His children will be sad.Drive it away.”一方說:“His children will hurt the pigs,too.Kill it!”……學生以延伸文本的方式,站在不同動物的不同立場,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陳述。與此同時,學生的審辨性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也學會了站在同理心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戲劇教學的重點不在故事戲劇化或扮演角色,而在于如何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主題的情境中,實現更多認知目標的達成。”合作編演是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范例或語言框架的引領下,在合作中創編臺詞、展示劇情,并內化語言,發展思維。
以外研版新標準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下冊Module 6 Unit 1“I went there last year”一課為例,課文主要講述了玲玲向朋友介紹自己旅游的經歷。在學完課文后,教師可通過扮演玲玲,借助文本內容入戲,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創編劇情、合作演出。如某小組幾位學生分別扮演兒子、父親、小動物,由扮演兒子的學生配音,每句臺詞,都有一位同學配合表演:“Last Sunday,I went to Xixiakou Zoo with my father.We went there by car.We saw many many animals:tigers,lions,elephants,mon?keys,snails,birds,and so on.The birds were so beautiful.They sang to us.We fed the monkeys.They were very naughty.The elephants were very strong.We took some pictures.We love animals.We should protect the animals.”幾名學生將小動物表演得惟妙惟肖,引得其他同學捧腹大笑。學生在編排的過程中,合作能力得到鍛煉,激活了頭腦中的舊知,有效運用了本課所學新知,達到語言綜合輸出的目的。
總之,戲劇教學活動能幫助學生構建與文本的鏈接,與自我的鏈接,與世界的鏈接。其活動形式也從最初的模仿,發展到現在的角色反轉、定格畫面、合作創編等活動。如何通過戲劇教學,引領學生在相對真實的情境中,感受“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精彩,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科素養,達到學科育人的目標,是我們所有英語教師需持續探索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