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巨化第三小學 徐 艷
構建“三單導學”下深度學習模式的總體思路為:以“診學單、導學單、拓學單”三單的研究為操作載體,通過聚焦五大學習要素: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學習共同體、學習評價設計,優化學習環境;突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三類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凸顯兩條主線:學生學與教師導,激活學習狀態,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知識技能與能力提升相結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三階·六學”教研是“三單導學”中的一項教研機制,它以“學前診學、學中導學、學后拓學”三個學習時段,利用設計的三單,通過“學習狀態觀察表”,以學生“自學、問學、互學、辯學、思學、研學”為主要研修內容,整合各類研訓工作和教學常規工作,推進“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課前診學階段的診學單,用于學情診斷,發現問題,研判學生學習起點或思維障礙點。診學階段我們關注學生“自學”和“問學”活動。
診學單的設計,注重目標意識,注重預習作業在教學過程中的目標達成情況,先診后教,關注診學過程中的幾個參考點:自學有效知識量,問題解決度;自學有效性,自學投入度;自學實用時間,自學內容難易度;學生錯誤反饋矯正情況,學生學習自主積極性;學生個別化指導情況,學生對預習的總體評價。
根據以上所述的幾個參考點,各學科設計不同的診學單,如小學中高段語文,我們把診學內容定為:字詞篇、內容篇、問題篇、語句篇、拓展篇。又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把預習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的作業: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能力,有選擇地完成相應的內容。診學單指導學生用了找關鍵詞、表格梳理等方法歸納主要內容,體現學生概括內容從“能概括”“概括內容比較簡要”“概括有方法的”能力發展過程。三單設計引導學生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梯度發展。
每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學習方法和技巧。通過設計不同的診學單,廓清深度學習教學的具體操作框架,創出自己的學科教學品牌。
語文學科“泛讀”診學。診學的內容是字詞學習與課文梳理,以泛讀診學單的形式呈現,以小組合作交流匯報的形式展現。音樂學科“讓聽”診學。聆聽歌曲設計在“讓聽”診學單中,設計相應問題,檢測學生的聆聽情況,進行教學的研判。數學學科“項目”診學。根據主題開展項目化的學習,并用多種形式呈現,如一份調查表、一個統計圖、一張思維導圖等。科學學科“實驗”診學。以課前實驗展開診學,可以在家里嘗試,也可以課前做,從實驗中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發現問題。各教研組探究不同類的診學單,在具體的實踐中尋找規律,形成框架。
課中導學單,重在學法指導,解決問題,幫助學生突破關鍵問題或重難點。導學階段我們關注學生“互學”和“辯學”活動。
學習的傳統是修煉和對話,對話學習是人們一起共享知識。“互學、辯學”的對話過程中,把學生觀察、學習的成果,請“學習共同體”全體成員驗證,并對成員的學習成果做出反饋。讓學生重點比較統計表與條形統計圖,并嘗試創造新的統計圖。導學過程中,學生提出各種建議,不斷互相補充,梳理了一張條形統計圖應該具備的要素。最后,學生統計本班學生最喜愛的書,完成相應的系列任務。每個學生讀單、做單(探究)的過程,就是獨立思考的過程,獨立思考是深度學習的基礎。獨立思考之后,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交流發現與體會,推進深度學習。
在導學過程中,讓“互學、辯學”成為一種課堂學習新氣象,我們注重提煉學生的語言和教師的課堂語言,培育互助課堂。提煉學生語言:如“我們還有補充……”“我們有不同的意見……”“我們還有更好的建議……”“我們需要幫助……”提煉教師的語言:教學指令準確、簡練;課堂評價語具有啟發性和激勵性。培育互助課堂:學生獨立、主動地嘗試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同伴分工與合作、監督與評價,鼓勵學生先學后教;學生交流自主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實現互助共贏、共同進步;教師扮演好學生有效學習的促進者。導學過程是以三單為載體,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成為小老師,鍛煉了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互相補充建議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
課后拓學單,在于學習遷移,應用深化,促進學習反思與實踐創新。拓展單,是學法習得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運用學法解決新問題。拓學階段我們關注學生“思學”和“研學”活動。
拓學階段作為一種驗收學生課堂掌握情況和課堂延伸結合的環節,主要立足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現有效學習的過程。如:音樂課《喜鵲鉆籬笆》,在拓學單中設計了讓學生分組根據歌曲《喜鵲鉆籬笆》設計游戲。學生學習興奮、積極,每一組都展示了對這節課所學歌曲的理解、掌握,并創編了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創造。
拓學階段要考慮練習的基礎性、層次性,適當進行拓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一道比較綜合的練習。學生在完成拓學單2的過程中,會在腦子中萌芽出復式條形統計圖,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三階·六學”關注學生學習,讓學生走進真正的學習,讓教師走近真實的學生。借助“三單導學”,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學生的變化:會思考了,能合作了,愿分享了……我們看到了教師的改變:廢話少了,鼓勵多了,互動勤了……我們看到了課堂的變化:學情診斷更精準了,探究學習更多了,學習效率更高了。課堂教學改革之路漫漫,基于立德樹人、課程意識、學科本質、學生學習,我們仍將著力開展深度研究,構筑理想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