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思源實驗學校 王志宏
教學是實踐過程,是經驗產生的源頭,是對真理的驗證,對于理論的革新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能夠全面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改革,提高教育教學工作效率,同時引導和幫助廣大教師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教育界創設性地提出了專家引領下結對幫扶和自我反思的教學工作新模式,教師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交流分享,相互促進,相互激勵,整體研究與分散研究交織,個人與集體的力量得到充分結合,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當前教育形式下,雖然提倡生本理念、號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到的作用仍然舉足輕重、不容忽視,在很大程度上,教師業務素養決定了最終的教學效果,并能為教育教學提供充足動力。唯有切實提高教師水平,才能實現教育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教育改革。專家引領下結對幫扶和自我反思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能夠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并反思自身在某段時間內的教學行為是否存在問題,通過不間斷的實踐與反思總結,加上專家及時的指引,教師能夠持續提升教學能力,從工匠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轉變。
專家引領下結對幫扶和自我反思的教學模式中共有三個要素,共同決定最終效果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標。其倡導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鼓勵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與學生共同成長,既要擔任傳播知識、培養技能的教師,也要作為教育道路上勤學不輟的學子,永不停止進步。采用該教學模式,能夠在專家、教師彼此之間建立和諧穩定的關系,構建平等交流對話的渠道,形成相互理解和幫助的氛圍,將整所學校乃至多所學校建立成為一個大型的、團結統一的學習型組織,輻射到每一位教師和每一節課堂,惠及每一名學生。
專家引領是該模式的支柱與關鍵,是對教學資源的極致擴充和挖掘,學校借助信息與資源方面的優勢,通過舉辦教育專題講座、示范模仿式課程等方式,來傳播教學經驗,使廣大教師能夠從中學到更科學合理且高效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在活動中,還應采取專家問診的方式來幫助教師解決疑惑,允許其自由提問,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收集整理的困惑遞交給專家,由專家憑借自身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與教學經驗進行解答。專家可以是本校的優秀骨干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與信息技術,開展遠程教育,尤其在多校聯動大型集體教學探究活動中,很難協調廣大教師的空閑時間并選擇適宜的活動地點,準備工作煩瑣而復雜。若采用遠程教育的方式,利用視頻會議形式開展線上的教學探究活動,或者以直播形式開展專家觀摩活動,邀請教師們在線上參與會議、聆聽來自專家的講解,學習先進教學經驗并思考自身的不足,就能夠圓滿避開諸多不便。
此外,利用信息平臺,來自不同院校、地區的教師還能向各個教育領域的專家進行一對一請教,提出自己在教學中的困惑,請專家指引與解答;教師彼此之間也能進行交流,分享對于專家意見的解讀和自己平日里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聆聽來自他人的意見。與會教師可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來反復聽講,仔細研讀專家所講解的內容,領會會議精神,還能與未參加活動的教師進行分享,擴大活動的影響范圍。
結對幫扶是該教育教學模式的標志與靈魂,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彼此之間應形成親密的互動與合作關系,通過對話、協作完成任務、相互幫助等方式來促進交流。當一位教師成功打造一節優秀的課堂規劃并投入實踐時,應積極組織其他教師前往聽課,觀察其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學生的接受程度,下課后,教師集中在一起進行開會,對剛才的課堂進行討論,指出其中值得借鑒的環節與仍需改進的地方,幫助講課教師認識不足、彌補漏洞。還應定期組織集體備課、聽課、課堂實例分析和討論等活動,使教師之間進行充分且深入地溝通,了解彼此的特點和授課方式,取長補短。
教師彼此之間的交流互動是促進其水平提升的關鍵途徑,廣大教師通過分享彼此的教育教學經驗、對教學理念和方法的理解與應用、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采取的解決措施、應對特殊學生的方法、與家長溝通交流的策略等,能夠實現信息共享,集思廣益。如此,有助于縮小教師之間的專業能力差距、填補課程發展間的鴻溝,并提高問題探討、藝術切磋、教學方法改良等的頻率。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們也能尋找差距、明確目標,不斷提高自我水平。
此外,充分運用榜樣力量可激發教師斗志、助其樹立合理的目標,因此在結對幫扶小組中應選出一位代表性人物,將其樹立成榜樣,號召其他教師向其學習,每隔一段時間都重新評選榜樣,形成良性競爭氛圍,也能使教師們看到所有同伴的長處、相互之間進行學習。另外,學校中不同教師的水平和個人能力必然不均衡,甚至存在天壤之別,可通過設置結對幫扶小組來幫助水平較低的教師獲得提升,請教學經驗豐富且教學成績優良的教師作為引導者,與新教師或各方面有所欠缺的教師形成結對師徒關系,采用老帶新的方式來指導“學徒教師”,并每隔一段時間都對“學徒”的表現進行記錄與評價,給出整改建議。
如若教師不能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并針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任何形式上的改變與提升都無法提高最終教學效果,因此自我反思是該教學模式的前提與基礎,是教師進步的根本動力。自我反思指的是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現狀進行深入思考,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并自覺改進,是教師能夠成長進步的最佳方式。反思的時機與場合可以由教師自己決定,但一般在課前、課中、課后都應當對自己進行審視,在課堂上也要隨時隨地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合理有效。課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夠使教師在備課時避免犯下與之前相同的錯誤,提高教師的預測能力;課中反思則更具有即時性,能夠幫助教師立刻改正教學中的問題,避免影響學生;課后反思則具有總結性,可使教師全面認識到自己的教學水平與能力,總結教學經驗,并有針對性地規劃改進策略。
此外,在每一次聆聽專家講座或接受優秀教師指導后,應進行深度的自我反思與總結,將專家、優秀教師所講的內容代入自身教學過程中,判斷哪些環節相符、哪些地方有待改進,并結合所教班級的學生特征制定新的教學策略,在后續教學活動中使用,再通過反思——實踐——反思的循環不斷調整教學模式、根除弊病,形成一套具有普適性、能夠廣泛傳播的教學思路。每隔一段時間,學校應要求教師上交教學后記、教學案例或教育敘事等,并請專家或資深教師對材料進行評審,指出仍需改進的地方,再向教師反饋,幫助其完成更為細致的整改。
專家引領下結對幫扶和自我反思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校建立并完善一個全新的教學體系,使專家、教師之間進行頻繁、深入且充分的溝通交流,使廣大教師在教學中總結經驗、聆聽來自專家的指導和同事的合理建議,認識到自身問題,并采取適宜的方法改良教學模式、提高最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