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膠州市實驗小學 侯艷華
小學是培養和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繪話能力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語文教師應當緊緊抓住學生的個體需求與個性特點,以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文本作為課堂教學載體,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并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提煉出文本中的核心思想與作者的真情實感,進而促進其語用能力的提升。
語文閱讀文本是培養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資源與載體,只有借助文本內容進行學習,學生才能找到真實的語言情境。基于此,教師可以圍繞文本的具體內容,為學生營造一個具有趣味性的課堂氛圍。學生可以通過角色轉換的方法模仿某一個真實的場景,并充分發揮個人的語言表達優勢,將每一個場景所發生的故事串連到一起,使文本中的人物、動物、景物能夠動起來、活起來,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真實的教學情境當中。學生在模仿過程中,也可以對文本內容進行潤色,使每一個人物更加鮮活、每一個動物充滿靈性、每一處景物更具吸引力。
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為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語感,營造一個真實的語言表達環境,教師可選擇四名學生來到講臺前,分別扮演小蝌蚪、鯉魚、小烏龜和小蝌蚪的媽媽。然后結合文本中的語言描寫,演繹《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對文本中的對話進行加工和潤色,以表達“小蝌蚪”找媽媽的急切心理。比如“小蝌蚪”問“鯉魚阿姨”:“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學生可以在對話中添加一些表現小蝌蚪急于找到媽媽的迫切心理的語言。如:“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我們已經找了她很久,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媽媽,您到底在哪里呀?”當“小蝌蚪”與“烏龜”對話時,也可以融入一些帶有急切心理的語言,比如:“媽媽,媽媽,我們終于找到您了,您有四條腿,有寬嘴巴,和鯉魚阿姨描述得一模一樣,您就是我們的媽媽。”學生通過對文本對話語言的加工,將小蝌蚪尋找媽媽的迫切心理描述淋漓盡致,而且隨著語氣的逐漸加重,語言結構的逐步遞進,一個活靈活現的“小蝌蚪找媽媽”的場景也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情景演繹,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文本內容的印象,進而達到其夯實語言運用基礎的目的。
中華民族的文字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小學語文作為夯實學生語言基礎,提升他們語用能力的一門重要學科,是學生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重要載體。基于這一理念,語文教師應將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在教學課堂中利用不同語言結構的文本作以對比,使學生在比較過程中挖掘出哪一種語言結構更加合理、吸引人、打動人,了解哪一種語言的內涵更加豐富,結構更加飽滿,進而親身感受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
以《一面五星紅旗》為例,首先,教師應當正確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默讀,在默讀過程中感受作者博大的愛國情懷;其次,教師可在文本中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表述語言,通過對語言結構變換前后的比對,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比如作為全文點睛之筆的最后一段話:“這時我才發現,在我床頭的花瓶里,有一束美麗、芬芳的鮮花,花叢中插著那面心愛的五星紅旗。”在這段話中,作者在描述鮮花時借用了“美麗”與“芬芳”這兩個形容詞,在描述五星紅旗時借用了“心愛”這一形容詞,這時,教師可將形容詞去掉,把文本內容變換成“有一束鮮花,花絲中插著那面五星紅旗。”引導學生對變換前后的兩段話進行比對,詢問他們:“你們從中能夠體會到什么?”當學生思考討論完畢,教師可選擇學生代表作答。學生:“如果將這段話中的形容詞去掉,整段話就顯得特別空洞,也無法表達出作者當時急于想看見五星紅旗的迫切心理。”當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看法以后,教師應當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同時對其合理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將起到提升作用。
語言表達與運用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它需要學生歷經長久的歷練和打磨。而小學是學生掌握語言藝術的基礎階段,語文教師應當對其予以高度重視,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基礎為著力點,采取逐層遞進的方式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同時,為了增強教學課堂的趣味性,使課堂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教師可以采取畫面聯想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圍繞教材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所指代和表述的豐富多彩的畫面進行構思和想象,使語言與畫面能夠相得益彰。
小學語言教材中選取的文本講述了一個生動的故事,或者描述了一處美麗的風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果采取機械式的閱讀方法,不僅無法深切體會作者所要表述的真實情感,而且對其個人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的提升毫無幫助。針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應當及時調整和轉變教學思路,將語文閱讀課堂轉變成一個生動的,帶有故事性、說理性、啟智性的高效課堂,并深入挖掘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天賦,利用延續文本故事情節與脈絡的方法,使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以《盤古開天地》這一神話故事為例,由于這一文本屬于人們虛構的一個古代神話故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對盤古死去以后的故事情節進行描述。首先,教師可對文本的后半部分進行朗讀:“盤古倒下以后,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汗水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七次,給學生預留出足夠的聯想與構思時間,然后選擇學生代表嘗試延續這一故事,進而使這篇神話故事更加生動感人。學生:“因為盤古創造了整個世界,所以后世子孫才能世世代代繁衍,人類才能在地球上存活,雖然盤古倒下了,但是他身體的每一滴血液、每一滴淚水、每一滴汗水卻始終在我們生存的世界里存在著,后世子孫將無法忘記盤古的豐功偉績。”學生在補充故事情節時,教師可以適當作出提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語言表述過程。通過這種方法,學生的語言支配與運用能力將得到充分鍛煉,而且為其語言基礎的鞏固創造了必要條件。
言語經驗來自閱讀文本,而學生言語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則需要從小做起。因此,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應著重抓好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教育,通過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以語文教材文本為主要聚焦點,幫助學生正確運用語言結構,熟練掌握言語結構特點,夯實他們的言語基礎,為學生言語表達與運用能力的提升保駕護航。